為白玉蟾《修道真言》畫龍點睛

2020-12-06 胡羽泰

什麼叫修道?傳統養生內鍊氣功,古醫家名修真,道家名修道,儒家名修身,釋家名修行,它們名不同實同,都是說的修性修命。

我從「真言」引起一些聯想:

——如果鼓勵大家都來挖掘、搶救古文,或丹道經籍,繼承和發揚氣功學術遺產,把氣功從現在只談治病強身,或只供欣賞的水平上,提高到性命雙修的人體科學,以光復它的本來面目該多好。

——對氣功愛好者來說,您首先要了解氣功有幾千種,真象汪洋大海!所以不能輕聽輕信,一概而論。可以博學,但必須結合審問、慎思、明辨、擇善而從,才可望彼岸同登,否則難免出偏,弄得不好得不償失。

——《修道真言》(以下簡稱「真言」)確屬傳統養生內鍊氣功的真諦真傳,包括功理功法訣竅都談到。但因傳統受封建保守清規加神權的束縛,如《參同》說的只許「深藏守,不傳文」,「真言」也不例外,即文字上不敢明言,必循規才能「一脈相傳」。雖說「可以意會」,實則既未受傳、又怎能意會?不就是丹經上說的「道在眼前人不識」嗎!

為了挖掘、搶救高層次傳統氣功理論,把氣功學術提高一步,作為勉算殘存的識途老馬,我責無旁貸地應對「真言」這類丹道經籍,重點作畫龍點睛的破奧,以助於愛好氣功的同道們實習或科研。

張紫陽在《悟真》中談道「萬卷仙經理總同」。又說「教雖分三,道乃歸一」。就是說丹經道佛書儘管很多,但作為正道正法來說,都有一個總同的理,並且言理就包含氣。道儒釋教雖分三,作為內修工程的道體,即竅道來說,由於是生理形成,所以他們都有一個殊途同歸的「一」,不過「一者以掩藏,世人莫得知」而已。

「真言」開頭便談到「玄宗」的「玄」、難從性宗下手的「性」,二而一也,說的正是總同的理、殊途同歸的「一」。

什麼叫玄?從字義講玄就是深遠;從不敢明言的實質講,玄就是指開始練功時凝神的玄關竅。真言說不可言傳的道,在古人的章句中隱隱存焉。這個古人也包括他自己,他的章句中求則可得。

真言說「大道(指傳統內功)之妙,全在凝神處」。又說「凡學此道的人,都要領會此意」。繼言「凝神得竅,勢如破竹,節節應手,否則面牆而立,一步不得進」。說明得竅凝神,是煉功的第一著。

那麼這個凝神的竅在何處?有些什麼作用?真言自己隱藏的答案就是「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的「目前」:兩眼之間鼻梁處。他說此處「草木含春,暗藏長養」,這就是畫龍點睛之處!

在晚清道家傑出代表,開明逾於前賢的黃元吉祖師著《道德經注釋》以前的丹道書,對下手凝神一竅玄關,都只能用「目前、眼前」來暗示,真言也不例外,我也把這個「睛」給點出。

「目前」首出醫經,即目內眥、睛明,後來《外經》直名腦、泥丸、上丹田。學術由「歧黃」而「黃老」,《老子》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後之學者顧此地有如通玄入妙機關而名「玄關竅」,成為「玄宗」。就生理機制言,它就是主宰人體性命的性源所在。

此處看來是「寂然不動」,通過練功,就會「感而遂通」,有如春庭新雨,生機盎然。故喻為草木含春,潛滋暗長。

依法凝神此處,是為修性,由修性盡性以至於命,就會陽生藥產,採集即可結丹、還丹、煉丹。就層次言即先上後下,上下統一,再由下返上,是謂性命雙修。這裡上下均指丹田。

氣功領域長期來因故形成「兩從」:大多唯動是從,與內功領域的唯下丹田是從。真言除首重上丹田、玄關已如上述外,在動與靜兩者間是這樣論述:「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關,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必須動中能靜,方見功夫。」又說「神定內一著,氣定外一著。下學要緊處全在定氣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真言這些論證不是一家之言,它既直接引用儒家「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的邏輯,更符合傳統內練氣功的最高原理——廣成子給黃帝講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虛營營,乃可長生。」

這一整套,即以玄關竅為首的「三關九竅」養生內鍊氣功,直傳到建國時才告失傳,幾年後從唐山北戴河,才由劉貴珍師徒同時起用動靜功法於醫療而名氣功,才以九竅之一的下丹田取代一整套;更多是動功外功,在「生命在於運動」口號下,發展到幾千功種。就養生、探索性命雙修的人體科學來說,即使僅以強身卻病、康復延年說,是不是這「兩從」能適應?

真言說「修道總要煉性。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本來虛靈,是天命之性。日用尋常,是氣質之性。今天命之性,都被氣質之性所掩蔽。如煉去氣質之性,則出現天命之性而得道矣。」又說「先天一炁,本屬無形,妙能生諸有形,所以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本,而道之源頭在此」。

什麼叫天命之性?本來虛靈,如何落實人體?怎麼能生天地萬物而成為道的源頭?

《書經》把天命之性叫作「天之明命」處。此處何在?用朱熹的解釋為「目在茲」,即目前。本來虛靈,即生身之本,寂然不動的玄關。儒家教人要「顧諟天之明命」,即道家的垂簾守竅——迴光返照兩眼間。

要說明人體天命之性,這得用《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公式,也就是《周易》無極太極,五行八卦的哲理才能解釋。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物是什麼?老子說吾不知其名,而字之曰道,強名曰大,即「大道」,即大無不包之道。

道生一,一是什麼?一作為數學既是一,旋迴又是○,即一切的起頭,哲學上把它叫作無極。無極無形,卻無中含有,故無形能生諸有形,這就是先天虛無之炁、物理上的清空一炁。

如何落實到人體?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無極就是靜極、陰極。作為物質,它就是清空一氣,所以說它無形而生諸有形。人們午夜亥時置身曠野,混混沌沌,什麼都沒有,而萬物涵育其中,故強名無極,或先天一炁。物理的自然規律,靜極必動,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於是就會一生二:無極生太極。

有了太極所含的陰陽,陰陽擁抱就會二生三:生男育女,是謂三才。有了天地人三才,則萬物滋生矣。

落實到人體,就叫天人相應,也就是宇宙與人體的統一,成為醫道儒哲整套獨特理論體系中「小天地」的概念。

這個天人合一的焦點是什麼呢?——人體本身也是從無到有。未生我時有沒有我?有。他就是由無極而太極的陰陽,說具體一點就是我已生或未生的父母。他們一旦結合,就會使父精母血媾成,出生我體,即胎圓氣足後哇哇墮地而形成。

已生未生的初成點是什麼?這就是腦中泥丸的上丹田——玄關竅,所以成為傳統內鍊氣功不可取代的門徑一竅的生理如此。

上述是根據人道順行的邏輯。順行就相生,就會生生不已。相生的本身就含相剋,學理名「害生於恩」。所以相生相的結果,也就是害生於恩的結果就是老病死苦。

我們的祖先——上古天真,從中發現發明「順者逆之」的返本還原法,這就是傳統養生內鍊氣功,「真言」叫作的玄宗、性命雙修工程。工程的主要原則就是逆——返還。返還的標誌就是「藏而不洩」,也就是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的靜修方法的形成。

根據總同的理,殊途同歸的一的實習方法已系統公開發表,現把初層功一分三式簡介如下,供學者選用:

1.正規:照已公開的「八句訣」、或「十六句訣」不動。即利用在床上自然盤腿扣手,心平氣和後開始垂簾守竅,即迴光返照,持久練功,就會久坐必有禪,產生所期望效果。為提高利用擴大煉功實效,特增加以下兩式非正規練功法。

2.獨立守神法:從容站立,兩手靠背,十指連結,心平氣和後,按正規功法中的垂簾(自然放下眼帘)守竅(用點兒意念默默地存照兩眼之間的玄關竅)即可。此法可用於大庭廣眾集體練功。

3.椅上凝神法(即椅子禪):姿式是兩手靠背,十指連結,坐在適合的椅凳上,仍垂簾守竅便可。也可用於大庭廣眾集體練功。

以上三式除核心是垂簾守竅外,都不能在有風處練。收功時都將手搓熱,幹沐臉閉竅,以防感冒。

注意事項:①應以正規為主,才能久坐以利深造;②如高血壓、肺氣喘逆、陽亢引起的偏頭痛三病,應先意守,即垂簾返照臍下約二寸處的下丹田,使壓降、喘平、亢息後再按正規練功以治本;③練功時選不直接朝風方向,不頂舌,不調息,聽自然,從容不迫,不急不躁,勿忘勿助為宜。(梅自強)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修道真言(白玉蟾祖師)
    人為形質所累,年紀一到,則百節風生,四體皆痛。何必地獄,即此便是。倘平日少有靜動,詎可免此一段苦楚。故形為我所愛,我亦為形所累。若將此一段靈性,做到把握得住時,出生入死,總由我使喚。  學道者,首以清心寡欲為主。高枕茅簷,肆志竹窗,方是道家逸品。若紛紛逐逐,何異流俗。陶養性情,變化氣質,二語乃入門之始事也。  修道之人,未有不靜默者。
  •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
    修道原從苦中來,但得清閒處便清閒,此即是道。且更須忙裡偷閒,故人能偷閒便有閒。不然,則終身無寧晷矣。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時時在家。一時不在,則百骸亂矣,所以學道貴恆。始勤終怠,或作或輟,則自廢也。「四大威儀皆是假,一點靈光才是真。晦藏靈明無多照,方現真如不二身」,則此一點,如劍上鋒,如石中火,一現即去。故修養家,要養聖胎、孕嬰兒者,此也。
  • 道教南宗白玉蟾「道心論」考述
    其中,南朝上清派高道陶弘景以 「道性」「道」通 「群生」為出發點,闡述了修心與修道合一的觀念。《上清經秘訣》引 《登真隱訣》雲: 「所論一理者,即是一切眾生身中清淨道性。道性者,不有不無,真性常在,所以通之為道……在人之身為神明,所以為心也。所以教人修心即修道也,教人修道即修心也。」
  • 白玉蟾祖師為什麼選在海南省定安縣的文筆峰修道成仙
    道教南宗實際創始人白玉蟾祖師選擇在這裡修道成仙,不僅僅是因為這裡是一個風水寶地,更是因為這裡有著遠古留下來的仙氣,也就是說,這個美麗的文筆峰和神奇的盤古蟾與中華第一位神仙——盤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盤古的身體開始變化,他的兩眼變成日月,高掛蒼穹,交替為人間帶來光明;他的四肢、軀幹變成五嶽,就像石柱一樣高高聳立在大地上
  • 一代宗師白玉蟾
    這兩種說法,前者為母親做夢,後者為父親做夢,但都表明玉蟾祖師的名字的確因夢中的蟾蜍而起。這個夢實際上暗示:玉蟾祖師乃是蟾蜍化身。當然,這「蟾蜍」並非一般,它或許與上古時期嫦娥奔月化身為蟾蜍有關,因為嫦娥化身蟾蜍,意味著長生不老、與天同壽,而白玉蟾「又名長庚」也是長壽的意思。
  • 海南出版社出版發行《白玉蟾真人全集》
    &nbsp&nbsp&nbsp&nbsp南海網海口1月24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李曉梅)南海網記者1月24日從海南出版社方面在海南省委宣傳部的支持下,《白玉蟾真人全集》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發行,是迄今為止最大、最全、最精的一部白玉蟾室詩文總集。
  • 白玉蟾祖師的情懷—《道情》
    白玉蟾祖師在這裡同樣受到了冷遇,武夷山的道士嫌棄他是個乞丐,認為乞丐入道只是為了餬口,並非真心修道,非常看不起他。武夷山不收留他這樣的乞丐,他這樣卑賤的人,只會玷辱武夷山的名聲。武夷山的道士給了他一些殘羹餿水,讓他吃完趕緊離開。白玉蟾祖師悲泣下山,離開福建,又想去龍虎山。   「福建出來到龍虎,上清宮中謁宮主。未相識前求掛搭,知堂嫌我身襤褸。」
  • 專家為白玉蟾故裡建設建言:發展文化旅遊
    會議特別邀請了海南科技廳副廳長朱東海,海南著名鄉土文化專家、海南省旅遊發展研究會副會長蒙樂生,海南日報資深文化類記者劉貢,以及徵庚聖博士等專家學者為白玉蟾故裡建設建言獻策。 海南省民宗局副局長王曲辰、海口市委統戰部聯絡處處長吳天順、海口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孵化中心主任李進、海口市秀英區統戰部、秀英區民宗局長鄭秋英,以及白玉蟾故裡典讀村、海口玉蟾廟、海南各大新聞媒體代表等參加研討會,都對白玉蟾故裡的建設提出了寶貴意見,建議深入挖掘白玉蟾故裡的歷史文化,結合海口的區域優勢和瓊北火山巖地裡位置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健康產業。
  • 文化周刊丨白玉蟾與朱熹的超時空友誼
    文筆峰的鼎鼎大名源自道家宗師白玉蟾。據說,白玉蟾晚年厭倦了世間人事往來,回到家鄉海南,在文筆峰上逍遙度日,為這座原本人跡罕至的山嶺帶來了靈氣。  白玉蟾原名葛長庚,原本是海口石山人,出生時,其母曾經夢到有一隻白色的蟾蜍跳到了自己的懷裡。一切仿佛早已註定,白玉蟾幼年喪父,母親改嫁到一戶姓白的人家,葛長庚也因此改姓為「白」,這「白玉蟾」三個字倒也來得名正言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玉蟾真人全集》新書發布
    本報海口1月24日訊 (見習記者尤夢瑜)今天,由海南出版社、海南省道教協會、省圖書館主辦的《白玉蟾真人全集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代宗師白玉蟾
    至南宋時期,白玉蟾完成了南宗道教的主要制度建設,其教理教義亦日趨完備。白玉蟾生於海南,一生雲遊四海,晚年於定安文筆峰隱居修行,歷代以來關於其生平留有頗多疑問。本刊特約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詹石窗教授撰文,以文獻記載為線索,追尋仙人白玉蟾的足跡。  作為南宗道教的實際創始人,白玉蟾到底誕生於哪一年?他又是在哪一年辭別人世的?長期以來,人們爭論不休。
  • 白玉蟾祖師指迷:如何拜個真師父
    白玉蟾祖師八百年前就被這個問題所擾,因此寫了《道法九要》,改成現世自媒體文風,應該是《學道法的人,一定要看這九條》《看完此文,拜個真師絕對不難》《只要你讀懂這幾點,拜個真師絕對不難》《白玉蟾祖師教你如何找個好師父》……好吧,扯遠了。小道想,拜師、收徒、傳道、學道是涉及到道法弘揚、教脈傳承的大事,便就《道法九要》求師第二,擇民國道盈注釋,與大家分享。
  •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入道之門出自一字堂開心派
    仙經云: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復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觀,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則近真矣。垢漸去而鏡明,心漸息而性澄。養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鏡物,而物自入我鏡中。有諸內,必形諸外,一毫也假不得。前賢云:「山有美玉,則草木為之不凋。身有妙道,則形骸為之不敗。」故心有真功夫者,貌必有好顏色。
  • 宋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
    世人當知儉之道,儉於目可以養神,儉於言可以養氣,儉於事可以養心,儉於欲可以養精,儉於心可以出生死,是儉為萬化之柄。若不知儉之道,惟以刻薄慳吝是趨,則於儉之道失之遠矣。無上妙道,原從沉潛幽靜中得來。若是一念紛紜,則萬緣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一已尚不能照應,何暇及他事哉。人須亟亟回首,早登彼岸。玄功不但要養氣足精,仍宜運髓補腦。家俬攢聚到十分,方稱富足。
  • 宋代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
  • 道教宗師第一文筆:白玉蟾的道境與詩情
    其二,修道歌謠。收入於《上清集》中的《雲遊歌》《快活歌》《畢競憑地歌》《安分歌》《大道歌》《祈雨歌》均屬此類。就廣義而言,道教所謂修道實際上涉及道人生活的諸多方面,從日常起居到煉丹養生,從遊山玩水到升堂講法,均有道可修。因此,白玉蟾的修道歌謠內容也就涉及諸多領域。其中有一些敘述個人經歷的作品寫得樸實逼真:雲遊難,雲遊難,萬裡水煙四海寬。
  • 庚子年三月十五海南玉蟾宮恭賀白玉蟾祖師聖誕
    眼下適逢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期,海外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際,在海南玉蟾宮安全有效的防護措施下,海南玉蟾宮為全球祈福,希望人類早日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共建和諧家園。其內丹學說的中心為「精、氣、神」說。據稱:「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與氣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豈知此精此神氣,根於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嘗相返離,結為一塊大無邊。」他主張內丹性命雙修,先命後性,以三教合一為基礎,提出「聖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後人稱其為「心通三教,學貫九流」。
  • 品中華好詩詞「月移花影來窗外風引松聲到枕邊」白玉蟾詩歌賞讀
    道教南宗是以研修內丹為主,秉承著道教的「不得其人不傳」的原則,也就是沒有遇到對的人,那是不收徒傳遞丹法的,因此在白玉蟾之前均為單傳,基本不為外人所知。到了白玉蟾這一代,由於白玉蟾天賦極高,又極其刻苦用功,傳說他在遊歷學道時,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抵寒,但無論如何他依然矢志不渝,因此進步神速。他在理論上對前輩的成果加以梳理,並發揚光大,真正形成了道教南宗的體系。
  • 學術|白玉蟾遇師時間辨考
    筆者以為白玉蟾生卒年份「紹興說」與「紹熙說」的分歧並未因此而消解,學術界關於白玉蟾生年和早期修道經歷問題的種種見解還有許多值得檢討的地方。陳致虛作為元代道教南宗的重要傳人,明確指出白玉蟾六十四歲始遇師。這也為我們消解學術界在白玉蟾生年問題上的困惑提供了確鑿的證據。清代道光乙未 ( 1835) 華胥子 《西泠仙詠自敘》也雲: 「昔呂祖六十四歲遇正陽子鍾離先生,白玉蟾六十四歲遇陳泥丸……」 此亦可作為道門內部關於白玉蟾生卒年歲的又一例證。
  • 白玉蟾內煉體系之以「忘」為訣的內丹說
    至陳楠而一變,分丹法為三品,所主在上品天仙之道,此法稍近禪,為禪化的內丹。白玉蟾繼承師傳,進一步發揚南派道禪雙修傳統,而在理論、方法上,融內丹、禪於一爐,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丹法。在內煉原理方面,白玉蟾以一種「以心契道」說,把佛、道兩家的哲學觀焊接在一起,作為內煉成丹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