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象山旗袍女師傅,一刀剪出「花樣年華」

2020-12-16 象山傳媒中心

浮光掠影中,身著美麗旗袍的女子婀娜搖曳

或動或靜,極具風情

旗袍獨具特色的美,特有的東方韻味

柔軟了女子的身段,驚豔了時光

獨具匠心的手藝人與大量布匹、針線、剪刀、熨鬥打交道,日復一日伏案工作,裁剪出了中國女性獨特的韻味。宋丹霞就是其中的一員,從一個旗袍愛好者到一個製作旗袍的手藝人,她堅持了十年。她覺得,每件旗袍都是藝術品,每個女人都可以有適合自己的旗袍。

熱愛 旗袍情節難以磨滅

穿過彎折曲直的小巷,走過綠意盎然的庭院,在宋丹霞位於南莊的住所裡,擺放著一溜兒不同顏色、花紋、款式的旗袍,散發著寧靜、優雅的氣息。她有一間工作室,裡面擺放著一臺老式縫紉機、一張工作檯,還整齊地堆滿了真絲布料、絲線以及一些製作工具。平日閒暇時光,她就坐在靠窗的縫紉機前,雙手靈巧且精準,一件件精美的旗袍就在這個工作間裡誕生。

孩童時期,宋丹霞就對服裝非常著迷,當時她的鄰居是一個女裁縫,各色布料經過裁剪、縫製,女人靈活的雙手穿針引線,變出了各式各樣的服裝。她常趴在一旁觀看,好奇提問,老式縫紉機吱嘎吱嘎的聲響也異常悅耳動聽。每逢過年過節,父母買了新布料去定製新裝,她便看得更起勁了,不時為自己的新衣提出各種意見和建議。

電影《愛神》

一年暑假,她還報名了裁縫培訓班,親手做了一條白色鑲邊的黑色喇叭褲,又定製了一件粉色格子襯衫,搭配穿著,時髦且漂亮。在師範學校念書的時候,學校旁邊也有一家裁縫鋪,她時不時去串門,與老闆攀談,對服裝的興趣從未消減。

電影《花樣年華》

對旗袍的興趣則源於電視劇,在81版香港電視劇《大俠霍元甲》中,演員米雪身著傳統中式連襟服裝,落落大方,宋丹霞自此對中式服裝有了初步印象。後來又在當年周潤發、趙雅芝主演的電視劇《上海灘》中,領略了旗袍的美麗與典雅。劇中馮程程不同年齡,不同境遇下的一件件旗袍,搭配得體,令人驚豔,真真是應了古詩詞中「單衫杏子黃,雙鬢鴉雛色」的江南古典之美。自此,宋丹霞有了不可言說的旗袍情節。

《大俠霍元甲》

再後來,就是大多數女子按部就班的生活軌跡,師範畢業後分配至石浦小學擔任音樂老師,結婚生子,照顧家庭,再無過多精力付諸於自己熱愛的旗袍。只得在閒暇時,去石浦鎮上一家小有名氣的裁縫鋪子轉悠一圈,在一旁安靜地看著師傅們飛針走線。

上海旗袍匠人褚宏生

2010年的春天,宋丹霞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關於上海旗袍匠人褚宏生的文章,配有幾張精美旗袍的圖片。她那顆熱愛旗袍的心便再也按捺不住,想著女兒逐漸長大,工作也趨於穩定,決心奔赴上海,拜師學藝。輾轉多方,打聽得褚師傅的住址,又在門口候了一整天,後因褚師傅年事已高,轉而拜其弟子為師,終是踏上學藝之路。

堅持 風雨兼程學藝十年

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上海距離象山,路途遙遠,有工作需要完成,也有家庭需時刻照料。宋丹霞只得利用周末,趕著周五下班的長途車,前往上海,若時日尚早,便前往師傅家中求教,若天色已暗,便匆忙找個賓館住下,再起個大早前往師傅家中。她拉著行李箱,獨身一人,長途跋涉,朝著內心所愛而去,帶了一絲孤勇的意味,絲毫不覺得辛苦。

上海旗袍匠人褚宏生

隔行如隔山,一開始的時候,縱使看過師傅操作,也拍攝了師傅教學的視頻,回到家中面對一塊塊布料和各種工具,宋丹霞依然不知該如何下手。許多細節性的技巧需要多次實際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她只得大膽嘗試著,把每次操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出來,等下一次,再奔赴上海向師傅討教。風雨兼程,她頻繁往返於學習旗袍製作的路途上,十年光陰悄然而過。

那是在學藝的第二年,宋丹霞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件旗袍,當時她內心歡喜,看著那件樣式普通的旗袍也仿若充滿了生命,帶著她走進美麗旗袍的大門。而現在看來,第一件旗袍做工粗糙,整體也不夠平整,存在許多問題,遠遠達不到可上身穿著的地步。她對自己一向要求嚴苛,製作一件旗袍,量體、選擇面料、裁剪、縫製、做盤扣……步驟繁多,步步都有講究。宋丹霞所學,多為海派旗袍,採用立體造型裁剪設計,裁剪是全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鬆緊需得恰到好處,否則坐臥便會感到不適。有時遇到珍貴或稀少的面料,她便選用普通面料打樣、裁剪、製作,再進行試樣。一件成品旗袍,需經由本人多次試衣,逐步修正版型,再進行縫製、盤扣等工序。

以量體為例,時裝數據一般只有胸圍、腰圍、衣長等數據,而旗袍製作的數據一般有20多個,遇到特殊體型,可能要量30多個,單單在脖子部位,就要精細到量頸圍、頸根圍、領高等數據。一個小小盤扣的製作也同樣講究,先把面料燙平、掛漿,陰乾後,將布料按45度角剪成斜條,對摺後縫製,再在裡面嵌入銅絲,之後再掛漿、燙平,製作盤扣條子,最後再把條子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花型盤制。花樣多變的盤扣搭配不同風格的旗袍,穿著時需一個扣子、一個扣子地扭進去,為旗袍平添了幾分婉約含蓄的味道。

電影《愛神》

繁複的工藝使得旗袍的製作周期延長,宋丹霞把製作旗袍當作美的享受,堅持用一針一線做出品質。「一道工序都不能省,細節之處更不能馬虎。每做出一件成品旗袍,我就充滿了成就感和愉悅感。」

創新 為旗袍增添新魅力

旗袍作為傳統女性服飾,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由滿族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海派旗袍正是始於30年代歌舞昇平的上海,那時旗袍進入鼎盛時期,成為當時中國女性最時髦的服飾,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尤其在當時南唐北陸兩位社交名媛的帶領下,旗袍的風韻更是被演繹到了極致。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義。

說到旗袍,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張愛玲,也可能會想到宋美齡;可能會想到老上海,也可能會想到老香港。旗袍文化快速發展的民國時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過渡時代,也是一個被人稱之為神奇的時代,那些不世出的才子佳人,留給後世數不盡的傳奇。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老照片中,讓人難以忘懷的美麗女性,無不是身穿著旗袍,彰顯著華麗端莊,優雅迷人的氣質。

張愛玲

時光荏苒,東方女子的審美幾經變幻。如今,旗袍再度復興,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旗袍。旗袍對於女性美的獨特展現,一度成為東方女性美的象徵,成為一個時代的服飾印記,而宋丹霞的願望就是將這個印記一直傳承下去。十年來,她略去鶯歌燕舞,省卻斛光杯影,業餘時間盡數撲在旗袍上,決心打造中高檔品質的旗袍。她甚至設想著有一個舞臺,穿上自己做的旗袍,在燈影搖曳間唱一首徐小鳳的《忘不了》和蔡琴的《魂縈舊夢》,何等風姿卓越。

手藝的魅力在於晝夜之間可以為自己裁製衣服,隨心所欲變換打造款式。「海派旗袍款式得體,更為實用,無論是名媛貴婦,還是普通百姓都可以穿。」宋丹霞在原有的傳統款式上增添了很多新鮮元素,如設計水滴領、宮裝領等衣領樣式,以及更為方便、修飾身材的衣袖款式,連緄邊的配色也思量再三,力求和諧典雅。她堅守著對旗袍的熱愛,旗袍的一針一線,一絲一綢都蘊含著濃厚的情結,在這個成衣泛濫的時代,她親手所做的旗袍依然可以維持著一針一線的溫度。

宋丹霞計劃著,待時機成熟,在象山開一個旗袍工作室,為象山女性提供一個交流學習旗袍文化的平臺,向更多象山女性傳揚旗袍之美,這是她作為一個手藝人笨拙又執拗的初心。

相關焦點

  • 《花樣年華》上映二十周年,張曼玉的「旗袍秀」驚豔了時光
    2006年,第59屆坎城電影節官方海報選用了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身姿婀娜的背影,以向時任評委會主席的王家衛導演致敬。2020年,《花樣年華》以4K修復版本重回福地,而由此開啟全球巡展,王家衛也將親自前往。電影《花樣年華》講述了一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的愛情故事。
  • 從旗袍回味老上海「花樣年華」,永遠不能忘記的中國美!
    一絲一綢,勾勒如花美眷,一裁一縫,靜享似水流年。暗香流韻,隱藏深淺心事;歲月風塵,留下一路風清。有人說,「中國的30年代是值得被記憶的年代,而只有30年代的老上海,才能夠象徵記憶中的那份優雅、浪漫、摩登和經典。」
  • 《花樣年華》論文分析
    服飾色彩反映心理片中女主角身上穿的旗袍無疑將成為整部影片的最大亮點。片中女主角身上穿的旗袍無疑將成為整部影片的最大亮點。23套旗袍使張曼玉在本片更像是開了個旗袍展。細看本片可以看出,張曼玉在一開始穿的旗袍都是顏色偏暗淡的,這是端莊保守的保護色,這也和女主性格心理所吻合。而後面她身上的旗袍顏色開始豐富多彩,她身上的鮮豔也是她內心情感的表達,雖然她在片中一直拒絕梁朝偉對她的愛,但身上的穿著卻出賣了她。
  • 2019國韻花樣年華中國旗袍模特大賽盛大舉行
    12月29日,國韻花樣年華中國旗袍模特大賽在中國浙江橫店影視城盛大舉行。大賽現場來自全國各分賽區的百名佳麗同場走秀,讓中國旗袍和旗袍文化走向世界,為熱愛旗袍文化的女性提供一個展示自我風採舞臺。弘揚國粹文化,讓更多人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
  • 旗袍該怎麼穿?電影《色,戒》和《花樣年華》讓你領略旗袍之美
    女學生王佳芝出場不久的造型,她喬裝成新婚不久的麥太太接近易先生,這件旗袍淡雅素淨,完全符合稚氣未脫的新婚少婦的人物設定。王佳芝在引誘易先生期間穿過兩件藍色的旗袍,這兩件藍色的旗袍都具有透視裝的效果,看似保守但卻處處透露著小心機。
  • "旗袍之夜"2020新絲路花樣年華旗袍大賽蘇州總決賽精彩落幕
    2020年新絲路花樣年華旗袍大賽蘇州總決賽於11月1日在中國旗袍小鎮舉行,由蘇州寰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新絲路(蘇州)超模學院主辦,聯合新絲路(蘇州)超模學院相城校區、鎮湖校區、吳江校區、臨湖校區、興昂校區、旺墩校區、吳江校區、陸慕校區、金楓校區、黃埭校區協辦。
  • 譚元元穿旗袍舞出一段「花樣年華」,這身姿足以和張曼玉媲美了
    身著旗袍的譚元元,一改「天鵝公主」的高貴冷傲,在舞伴的牽引下跳出了風情萬種,真正是「溫柔了歲月,驚豔了時光」。圖說:網友評論譚元元的舞蹈說起「花樣年華」,人們或許最先想到就是王家衛同名電影中張曼玉的婀娜身段和讓人目不暇接的旗袍秀。但其實,旗袍也同樣受到舞臺作品的追捧。今年央視春晚舞臺上,最讓人驚豔的當屬上海歌舞團帶來的《晨光曲》。
  • 淺析《花樣年華》的王氏美學,30件旗袍是中年人出軌後的愛情悲劇
    相信很多人被《花樣年華》吸引的地方是片中蘇麗珍將近30套不同的旗袍,這些旗袍除了表現當時背景下的潮流和蘇麗珍的優雅之外,更是代表了蘇麗珍不同的心境來參與敘事。,蘇麗珍與周慕雲知道了各自配偶出軌的真相兩個人開始有深入的接觸,此時的蘇麗珍放下人妻的身份與周慕雲一起吃飯,一席淺色的旗袍代表了她的純真,同時為了掩蓋外人的眼光,淺色旗袍也遮掩了她的已婚事實;而當蘇麗珍接到了「是我,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帶我一起走?」
  • 【人在旅途】邂逅仙女湖「花樣年華」——旗袍秀(多圖)
    10月3日,中國江西網記者幸運避開了這些,在新餘遇見了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花樣年華」——旗袍秀。  一步一移一婉約,一襟一衩一風景。身著清秀的旗袍,手持一把精緻的繡花傘,一抹豔麗紅唇,細看碧波萬裡,水天一色。  一步一婀娜,一步一妖嬈,暗香流瀉。行走在望情橋上,呼吸著景區森林氧吧新鮮的空氣,在一抹綠色中嫣然如畫。
  • 花樣年華你看懂了嗎,你知道旗袍在裡面的引申意義到底是什麼嗎?
    有很多女人都說喜歡看王家衛的電影,但是你看了之後,你會發現你有些東西是看不懂的,小編就給你講一講花樣年華裡面的旗袍到底說了什麼?其實旗袍就是象徵著一種時間,我們都知道這個王大導演喜歡跳躍式的剪輯方式包括他的故事,也是一跳一跳,所以在他的故事裡面時間是沒有限制的。
  • 我們都錯了,《花樣年華》其實不是愛情片
    /《花樣年華》王家衛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能夠控制把心捏碎的力度。近日,第73屆坎城電影節官方宣布,王家衛導演作品《花樣年華》的4K修復版,將於5月20日在本屆「坎城經典」中進行全球重映,以慶祝其上映20周年。一轉眼,那段《花樣年華》已經過去20年了。《花樣年華》無疑是坎城之愛,也是全球影迷心中最難以忘懷的一部驚人之作。
  • 從《花樣年華》到《聶隱娘》,是這些人決定了你看到它們是什麼樣子...
    電影《臥虎藏龍》 設計電影《風聲》的服飾之後,葉錦添曾說:「我第一次見到李冰冰的時候感覺很驚訝,她的長相非常古典,只要一穿上旗袍就立刻把你帶到了四十年代。周迅這個角色比較豐富,有一點曖昧,有一點活潑,有—點危機感。周迅本身有—種很純的氣質,給她設計一個花哨的髮型,我們就稱為不穩定狀態。
  • 花樣年華,永不落幕
    協辦|遼寧赴臺學生會  廣東赴臺學生會 武漢同鄉會編輯|李想 戚月嬋排版|陳英哲 駱柏兵2018年5月27日下午一點四十五分,伴隨著婉轉動聽的樂曲,數位娉娉嫋嫋的佳人踩著節奏款步而來,正式拉開了湖北赴臺學生會「花樣年華
  • 香港「末代旗袍師傅」:縫住時光五十年(圖)
    中新社香港8月22日電 題:(香港百姓故事)香港「末代旗袍師傅」:縫住時光五十年  中新社記者 盧哲  有人稱他為「末代旗袍師傅」,因為香港的手縫旗袍者從2000個慢慢減少到20個,而其中他最年輕;他在最現代的香港,卻堅持1950年代的手藝;他隱於鬧市,但他的旗袍在電影裡搖曳生姿。
  • 香港「末代旗袍師傅」:縫住時光五十年
    有人稱他為「末代旗袍師傅」,因為香港的手縫旗袍者從2000個慢慢減少到20個,而其中他最年輕;他在最現代的香港,卻堅持1950年代的手藝;他隱於鬧市,但他的旗袍在電影裡搖曳生姿。他說,「這手藝如夕陽,再過段時間就恐怕沒有了……」  他是65歲的劉安慶,在香港做旗袍已近五十年。   劉安慶的店隱在中環一棟舊大廈裡,20平方米的房間擺著簡單的工作檯、木櫥、布匹和一排待取的旗袍。頭髮花白的劉師傅坐在縫紉機旁,左手扯著線頭,扭了半個身子過來,用帶一點吳儂軟調的廣東話說:「我的店像不像還在八十年代?」
  • 旗袍:中國女人的文化印記,行走的中國藝術與美
    夏天來了,大家穿得都很清涼一夏,大鵝是多年的中西方服飾史愛好者,所以想著科普一下服飾的歷史。旗袍適合搭配纖細的身材,能夠突出優雅的氣質。關於旗袍,中國女人,總是有太多千絲萬縷的聯繫!目前改良的旗袍可以有很多新穎的搭配,不會顯得中規中矩。張愛玲作品改編的電視劇裡都是旗袍裝。
  • 《花樣年華》:王家衛鏡頭下的藝術魅力,讓人念念不忘二十餘年
    可能很多人了解這部電影就是因為張曼玉20多條華美的旗袍,作為國服,旗袍的魅力之處在於它的內斂與深刻,它婉約地勾勒出女性的身體曲線,將含蓄與性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微風玉露傾,挪步暗生香。而在此片中,旗袍出來它的美學作用,面對相似難以區分的環境,導演巧妙地利用了女主角旗袍的更換來暗示時間的遞進。而不同的旗袍款式也預示著女主的心境。
  • 《花樣年華》片尾的特別鳴謝
    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的片尾,有這樣幾個大字「特別鳴謝劉以鬯先生」,接著才是「監製、編劇、導演王家衛」等一大串名字,可字號遠比「特別鳴謝」要小很多。似乎為這部「終於能夠看懂的」王家衛電影又抹上了幾許疑惑:劉以鬯是誰?為什麼要特別鳴謝他?
  • 從歌曲《吳哥窟》看別樣的《花樣年華》
    2000年播出的影片《花樣年華》,是由王家衛導演,著名影星張曼玉和梁朝偉主演, 改編自作家劉以鬯的小說《對倒》,以及它的續集《2046》也是改編至劉以鬯的小說《酒徒》。有人說《花樣年華》是王家衛作品裡最完美的一部,無數影視界的人把它作為教科書般的來解讀它的拍攝手法,朦朧、隱喻又唯美。
  • 看懂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你就能明白什麼叫高級電影
    但《花樣年華》之所以經典,不只是因為梁朝偉與張曼玉,更因為電影裡除了人之外,場景,燈光,道具,配樂等等,幾乎每一樣關於電影的元素,都是關鍵。經典往往可以從多數人所理解的表面,再深入一層。如果再深入一層,《花樣年華》就不僅僅關於愛情,還關於時代。這也不只是一部愛情電影,更是一部時代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