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中,身著美麗旗袍的女子婀娜搖曳
或動或靜,極具風情
旗袍獨具特色的美,特有的東方韻味
柔軟了女子的身段,驚豔了時光
獨具匠心的手藝人與大量布匹、針線、剪刀、熨鬥打交道,日復一日伏案工作,裁剪出了中國女性獨特的韻味。宋丹霞就是其中的一員,從一個旗袍愛好者到一個製作旗袍的手藝人,她堅持了十年。她覺得,每件旗袍都是藝術品,每個女人都可以有適合自己的旗袍。
熱愛 旗袍情節難以磨滅
穿過彎折曲直的小巷,走過綠意盎然的庭院,在宋丹霞位於南莊的住所裡,擺放著一溜兒不同顏色、花紋、款式的旗袍,散發著寧靜、優雅的氣息。她有一間工作室,裡面擺放著一臺老式縫紉機、一張工作檯,還整齊地堆滿了真絲布料、絲線以及一些製作工具。平日閒暇時光,她就坐在靠窗的縫紉機前,雙手靈巧且精準,一件件精美的旗袍就在這個工作間裡誕生。
孩童時期,宋丹霞就對服裝非常著迷,當時她的鄰居是一個女裁縫,各色布料經過裁剪、縫製,女人靈活的雙手穿針引線,變出了各式各樣的服裝。她常趴在一旁觀看,好奇提問,老式縫紉機吱嘎吱嘎的聲響也異常悅耳動聽。每逢過年過節,父母買了新布料去定製新裝,她便看得更起勁了,不時為自己的新衣提出各種意見和建議。
電影《愛神》
一年暑假,她還報名了裁縫培訓班,親手做了一條白色鑲邊的黑色喇叭褲,又定製了一件粉色格子襯衫,搭配穿著,時髦且漂亮。在師範學校念書的時候,學校旁邊也有一家裁縫鋪,她時不時去串門,與老闆攀談,對服裝的興趣從未消減。
電影《花樣年華》
對旗袍的興趣則源於電視劇,在81版香港電視劇《大俠霍元甲》中,演員米雪身著傳統中式連襟服裝,落落大方,宋丹霞自此對中式服裝有了初步印象。後來又在當年周潤發、趙雅芝主演的電視劇《上海灘》中,領略了旗袍的美麗與典雅。劇中馮程程不同年齡,不同境遇下的一件件旗袍,搭配得體,令人驚豔,真真是應了古詩詞中「單衫杏子黃,雙鬢鴉雛色」的江南古典之美。自此,宋丹霞有了不可言說的旗袍情節。
《大俠霍元甲》
再後來,就是大多數女子按部就班的生活軌跡,師範畢業後分配至石浦小學擔任音樂老師,結婚生子,照顧家庭,再無過多精力付諸於自己熱愛的旗袍。只得在閒暇時,去石浦鎮上一家小有名氣的裁縫鋪子轉悠一圈,在一旁安靜地看著師傅們飛針走線。
上海旗袍匠人褚宏生
2010年的春天,宋丹霞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關於上海旗袍匠人褚宏生的文章,配有幾張精美旗袍的圖片。她那顆熱愛旗袍的心便再也按捺不住,想著女兒逐漸長大,工作也趨於穩定,決心奔赴上海,拜師學藝。輾轉多方,打聽得褚師傅的住址,又在門口候了一整天,後因褚師傅年事已高,轉而拜其弟子為師,終是踏上學藝之路。
堅持 風雨兼程學藝十年
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上海距離象山,路途遙遠,有工作需要完成,也有家庭需時刻照料。宋丹霞只得利用周末,趕著周五下班的長途車,前往上海,若時日尚早,便前往師傅家中求教,若天色已暗,便匆忙找個賓館住下,再起個大早前往師傅家中。她拉著行李箱,獨身一人,長途跋涉,朝著內心所愛而去,帶了一絲孤勇的意味,絲毫不覺得辛苦。
上海旗袍匠人褚宏生
隔行如隔山,一開始的時候,縱使看過師傅操作,也拍攝了師傅教學的視頻,回到家中面對一塊塊布料和各種工具,宋丹霞依然不知該如何下手。許多細節性的技巧需要多次實際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她只得大膽嘗試著,把每次操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出來,等下一次,再奔赴上海向師傅討教。風雨兼程,她頻繁往返於學習旗袍製作的路途上,十年光陰悄然而過。
那是在學藝的第二年,宋丹霞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件旗袍,當時她內心歡喜,看著那件樣式普通的旗袍也仿若充滿了生命,帶著她走進美麗旗袍的大門。而現在看來,第一件旗袍做工粗糙,整體也不夠平整,存在許多問題,遠遠達不到可上身穿著的地步。她對自己一向要求嚴苛,製作一件旗袍,量體、選擇面料、裁剪、縫製、做盤扣……步驟繁多,步步都有講究。宋丹霞所學,多為海派旗袍,採用立體造型裁剪設計,裁剪是全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鬆緊需得恰到好處,否則坐臥便會感到不適。有時遇到珍貴或稀少的面料,她便選用普通面料打樣、裁剪、製作,再進行試樣。一件成品旗袍,需經由本人多次試衣,逐步修正版型,再進行縫製、盤扣等工序。
以量體為例,時裝數據一般只有胸圍、腰圍、衣長等數據,而旗袍製作的數據一般有20多個,遇到特殊體型,可能要量30多個,單單在脖子部位,就要精細到量頸圍、頸根圍、領高等數據。一個小小盤扣的製作也同樣講究,先把面料燙平、掛漿,陰乾後,將布料按45度角剪成斜條,對摺後縫製,再在裡面嵌入銅絲,之後再掛漿、燙平,製作盤扣條子,最後再把條子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花型盤制。花樣多變的盤扣搭配不同風格的旗袍,穿著時需一個扣子、一個扣子地扭進去,為旗袍平添了幾分婉約含蓄的味道。
電影《愛神》
繁複的工藝使得旗袍的製作周期延長,宋丹霞把製作旗袍當作美的享受,堅持用一針一線做出品質。「一道工序都不能省,細節之處更不能馬虎。每做出一件成品旗袍,我就充滿了成就感和愉悅感。」
創新 為旗袍增添新魅力
旗袍作為傳統女性服飾,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由滿族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海派旗袍正是始於30年代歌舞昇平的上海,那時旗袍進入鼎盛時期,成為當時中國女性最時髦的服飾,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尤其在當時南唐北陸兩位社交名媛的帶領下,旗袍的風韻更是被演繹到了極致。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義。
說到旗袍,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張愛玲,也可能會想到宋美齡;可能會想到老上海,也可能會想到老香港。旗袍文化快速發展的民國時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過渡時代,也是一個被人稱之為神奇的時代,那些不世出的才子佳人,留給後世數不盡的傳奇。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老照片中,讓人難以忘懷的美麗女性,無不是身穿著旗袍,彰顯著華麗端莊,優雅迷人的氣質。
張愛玲
時光荏苒,東方女子的審美幾經變幻。如今,旗袍再度復興,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旗袍。旗袍對於女性美的獨特展現,一度成為東方女性美的象徵,成為一個時代的服飾印記,而宋丹霞的願望就是將這個印記一直傳承下去。十年來,她略去鶯歌燕舞,省卻斛光杯影,業餘時間盡數撲在旗袍上,決心打造中高檔品質的旗袍。她甚至設想著有一個舞臺,穿上自己做的旗袍,在燈影搖曳間唱一首徐小鳳的《忘不了》和蔡琴的《魂縈舊夢》,何等風姿卓越。
手藝的魅力在於晝夜之間可以為自己裁製衣服,隨心所欲變換打造款式。「海派旗袍款式得體,更為實用,無論是名媛貴婦,還是普通百姓都可以穿。」宋丹霞在原有的傳統款式上增添了很多新鮮元素,如設計水滴領、宮裝領等衣領樣式,以及更為方便、修飾身材的衣袖款式,連緄邊的配色也思量再三,力求和諧典雅。她堅守著對旗袍的熱愛,旗袍的一針一線,一絲一綢都蘊含著濃厚的情結,在這個成衣泛濫的時代,她親手所做的旗袍依然可以維持著一針一線的溫度。
宋丹霞計劃著,待時機成熟,在象山開一個旗袍工作室,為象山女性提供一個交流學習旗袍文化的平臺,向更多象山女性傳揚旗袍之美,這是她作為一個手藝人笨拙又執拗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