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秋高氣爽的時節,這個季節儘管遠離了夏日的喧囂和炎熱,但是秋日的肅殺和涼爽還是讓人們心中喜悅的,很多花朵都在這個乍冷還寒的悄悄凋謝的時候,菊花卻開始大批量的粉墨登場了。
各種妖嬈的顏色在這個秋日裡綻放自己最美的一面,大片的花朵和亮眼的形象也讓人們對之愛不釋手,但是說起愛菊花,恐怕沒人能夠比得過這個人。說起菊花,總會想起幾句關於它的詩詞,在東籬下採摘,怡然自得的看見了南山。
就在這樣一副美好的景色下,我們能夠將這種悠然的心境一併收入,所以這就是詩詞的魅力,而能夠散發這種魅力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詩人,晉宋時期的陶淵明了。陶淵明的家境並不是很貧寒,祖上也可以說得上是書香門第,作為文人之後的他在自己的八歲時候,就沒有了父親。
正是這個變故,家道開始中落,後來庶母過世,這個家更是失去了支柱,於是一直都是十分的貧寒。儘管早年間的陶淵明沒有一個優渥的家庭環境,但是對於文學的熱愛以及儒家經典的追捧卻是一點都沒有減弱,當時的年代正好是老莊盛行。
於是不僅受到了儒家思想的薰陶,陶淵明也在當時的大的社會風氣下受到了來自外界的對於道家思想的耳濡目染,於是兼備著兩家思想的陶淵明,有著兩家的修為和素養,對於後來的他的創作也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於家境的貧寒,必須要為家庭謀一個生路的陶淵明在自己的二十歲時候步上了官場,開始了自己的遊宦生涯。
但是骨子裡卻一直都很是惦念田園生活的他幾經周折,幾次都因為各種原因辭官歸鄉。如果說之前的歸隱都是注重形式,那麼最後一次陶淵明已經悟道了,更多的注重於內心的感受,更加接近農民一般的生活方式讓他徹底的和從前做了一個告別。
儘管中間有很多次別人的請求出仕,但是陶淵明已經明確自己的心中所求,所以不會有絲毫的動搖。就這樣,在朝為官和回歸山田,一直都是困擾和糾纏著陶淵明的癥結所在,在二者之間作鬥爭的十餘年中,他也看過了太多官場中的黑暗與險惡,官宦生活實在是一個讓人厭倦的地方。
最終陶淵明思想越來越成熟,也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所以很多無所謂的東西,他都不那麼看重了。其實大家都很是羨慕和想要過上那樣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希望跑到一個無人之境生活,可是卻放不下手裡的東西,我們捨不得的東西太多,存在的欲望也太多,這是現代都市人的通病。
於是在這種高速運轉的時空裡,只好通過古人的詩詞,聊以慰藉,對那種悠然自得的生活,只能通過幾句詩詞調侃一番吧,然後繼續羨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