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馬吉的孫子南京拍攝 追尋祖父足跡

2020-12-14 人民網江蘇頻道

原標題:約翰·馬吉曾用鏡頭記錄下侵華日軍暴行,今天他的孫子再次來寧拍攝—— 「我看到八十年前的祖父和巨變的南京」

  圖片從左到右依次為: 克裡斯·馬吉。 劉建華攝 南京市第十二中學裡的約翰·馬吉圖書館。 葛啟未攝 約翰·馬吉拍攝的搶救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的照片。 本報資料

  崢嶸記錄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國際友人約翰·馬吉用16毫米攝像機秘密拍攝下日軍的殘酷暴行;80年後,約翰·馬吉之孫克裡斯·馬吉追尋祖父足跡拍攝今日南京。鏡頭裡的南京,變化翻天覆地。

  拍攝中,他「看見」祖父。當年祖父冒著生命危險,用無私的愛戰勝恐懼。他也「看見」並致敬和祖父一樣伸出國際援助之手的人士,國際人道主義光芒照亮黑暗的人類浩劫。

  拍攝中,他也「看見」巨變的南京。這個城市和人民曾飽受的創傷、屈辱,如今在迅速發展中呈現出寧靜、美好、安康以及不變的友好與感恩。他看到巨變的南京,也看到巨變的中國。 ——記者手記

  11月26日上午,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邀請來寧拍攝「今日南京」的克裡斯·馬吉,在紀念館接受媒體採訪,講述來南京拍攝的緣起和過程:「我期待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我的攝影作品,這些照片不僅代表我個人、也不僅代表馬吉家族,它更代表著南京、代表中國。」

  替祖父接受紫金草國際和平獎章,他想接過祖父的鏡頭

  1937年11月,日軍侵華戰爭陰雲逐漸籠罩南京,在寧的外籍人士紛紛離開,美國大使館發布撤離警告,要求美國僑民離開。然而,約翰·馬吉先生選擇留下來。他與約翰·拉貝、魏特琳等國際友人組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約翰·馬吉先生還當選為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主席,他用16毫米攝像機秘密拍攝日軍暴行,他拍攝的影像成為留存至今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畫面。

  今年8月,約翰·馬吉先生之孫克裡斯·馬吉代表家族來南京參加紫金草國際和平紀念章頒發儀式,這是他第一次來南京。「童年就看過祖父鏡頭下的南京大屠殺暴行,尤其是倖存者夏淑琴一家當年受害的照片。」他說,祖父還在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間,給祖母寫了很多信,這些信件按時間順序,記錄了他每天耳聞目睹的日軍暴行。「這麼多年,這些一直刻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克裡斯·馬吉是一名職業攝影師,他告訴記者:「8月的南京之行使我萌生了追尋祖父足跡、拍攝今日南京的想法。我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畫面,決定來南京拍攝80年後相同地點的照片。」

  經多番策劃,克裡斯·馬吉決定於今年10月、11月和12月分3個階段來南京拍攝。整體拍攝思路是通過捕捉同一地點的新舊對比,反映80年來南京城市的變化發展,向全世界傳播南京大屠殺歷史,傳遞珍愛和平的理念。

  克裡斯·馬吉告訴記者,拍攝題材分為三類:一是從1937年約翰·馬吉拍攝的南京大屠殺電影膠片中,選取建築、街道和河流畫面,拍攝80年後相同地點的照片;二是從南京民國時代的老照片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畫面,拍攝相同地點的照片;三是具有時代特色的南京地標,反映南京的建設發展。

  「我還在拍攝中使用高科技360度全景相機,從而更加全面地呈現畫面。除拍攝地點畫面外,也融入人物採訪等拍攝。」克裡斯·馬吉說,「比如我專門採訪了倖存者夏淑琴,我還在下關採訪了一位老船長。」南京淪陷前,約翰·馬吉與兒子在中山陵前合影,今年10月,在中山陵前的同一地點,克裡斯·馬吉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外孫女夏媛及其兒子拍照。

  在南京拍攝:他仿佛「遇見」祖父

  克裡斯·馬吉已於今年10月完成第一階段的拍攝。他拍攝了南京市第十二中學、鼓樓醫院、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市小粉橋1號、棲霞寺、中山陵、新街口等地。

  南京市小粉橋1號是約翰·拉貝的舊居,這是一棟西式磚木結構的小洋樓,緊鄰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南園12舍。1937年11月,原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代表約翰·拉貝被推舉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參與救助南京受難者。南京淪陷後,拉貝住所收留和保護了600多名中國難民,他的居所小粉橋1號成為了當年「恐怖地獄」裡「愛的花園」。拉貝還在這裡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成為控訴日軍罪行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

  10月25日上午,約翰·拉貝的曾外孫克里斯多福·拉貝與克裡斯·馬吉來到這裡,一同祭奠約翰·拉貝。克里斯多福·拉貝非常激動,他不停地說:「我回來了!我回來了!」兩位國際友人的後人見面後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相擁而泣!兩位國際友人的後人在參觀時滿含熱淚。回憶起這一幕,克裡斯·馬吉依然十分激動:「我們彼此的親人都經歷過南京大屠殺,最能理解彼此的感受。」

  鼓樓醫院是南京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家新式西醫醫院,1914年正式更名為金陵大學(鼓樓)醫院。自1937年8月15日起,日軍飛機對南京進行了長達數月的空襲,日軍當局多次威逼外國僑民離開南京。南京大屠殺期間,鼓樓醫院美籍外科醫生羅伯特·威爾遜毅然留在醫院救治傷者,他是當時南京城內唯一的外科醫生,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南京大屠殺期間,約翰·馬吉在鼓樓醫院拍攝了大量醫護人員救治傷者的影像資料。10月20日,克裡斯·馬吉先生參觀了鼓樓醫院歷史紀念館。在鼓樓醫院心胸外科監護室,馬吉先生十分感慨:「80年前,我的祖父在這裡拍攝威爾遜醫生等醫護人員救治傷者的畫面。今天我來這兒參觀、與醫護人員交談,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與祖父再次相遇。」

  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37年南京淪陷後,在此任教的明妮·魏特琳女士選擇留在中國,將校園騰出,改為收容婦女兒童的難民所。10月22日,克裡斯·馬吉先生來到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校園建築古色古香,來往的學生臉上散發著青春的氣息。克裡斯·馬吉拍攝南師大校園裡的明妮·魏特琳銅像,他從心底裡對這位偉大的女性致敬:「她真的太偉大,了不起!」

  南京大屠殺期間,下關碼頭岸邊堆滿了被日軍屠殺的中國軍民屍體。克裡斯·馬吉曾經看過這樣的圖片,非常難過,「這是人類的浩劫。」如今,他鏡頭下的下關,在秋天的陽光下煥發發展的活力與生機,寧靜而美麗,他把這些用鏡頭記錄下來,對比新舊,這樣的變化讓人感觸鮮明,鏡頭下的物像和人,靜默說明一切。

  在南京拍攝,他常常覺得「遇見」祖父。在南京市第十二中學拍攝時他常覺美好的「恍惚感」:這所中學的前身是其祖父於1917年創辦的「益智小學」,克裡斯·馬吉前往這所中學很多次,感受祖父留存的氣息。

  冬日南京,讓他「驚豔」和溫暖

  11月25日,時值冬日,但冬陽煦暖。克裡斯·馬吉應邀參加第二屆「感恩·南京國際安全區」冬日尋訪徒步活動,在當年南京安全區範圍裡,他徒步8公裡,並在他的祖父當年站立拍照的寧海路5號原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部舊址留影。

  當天的志願者和南京市民也參與到徒步的路線,他們得知馬吉的身份後,紛紛表示感謝,並要求和他合影。克裡斯·馬吉說:「南京人很熱情,他們對當年國際友人的援助歷史知曉,內心充滿感激和力量。」未來幾天,他將拍攝寧海路5號、國民政府海軍總司令部舊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總統府等地。12月他還將作為國際友人後裔參加國家公祭儀式。

  冬陽裡的南京讓克裡斯·馬吉感到「驚豔」和溫暖。他說:「南京不僅有古色古香的建築,也有繁華的商業中心,還有令人驚嘆的現代化地標性建築,很美好。」同時令他感動的是,拉貝故居、下關電廠、南京安全區總部舊址……南京對許多舊址加以修繕保留下來給後人參觀。「一座城市只有不忘歷史,才能發展得更好。」他說。

  「約翰·馬吉先生的後人80年後沿著祖父足跡拍攝今日南京,這是南京今昔對比的最好歷史資料,更是愛的延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待克裡斯·馬吉拍攝完成後,紀念館計劃於明年在國內外出版馬吉攝影集,並在館內舉辦馬吉攝影作品展,通過馬吉先生的視角,讓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殺歷史,了解南京這座城市。」 

(責編:耿志超、張妍)

相關焦點

  • 約翰·馬吉之孫來寧追尋祖父足跡
    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邀請,約翰·馬吉之孫克裡斯·馬吉追尋祖父足跡、拍攝今日南京。11月26日上午,克裡斯·馬吉媒體見面會在紀念館舉行,他向與會媒體講述來寧拍攝緣起,介紹拍攝歷程。  緣起  讓更多西方人知道南京大屠殺  今年8月,克裡斯·馬吉代表家族來南京參加紫金草國際和平紀念章頒發儀式,紀念館工作人員與之交談過程中得知,他也是一位攝影師。
  • 約翰·馬吉之孫南京用鏡頭追尋祖父足跡 傳遞和平
    【解說】80年前,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用16毫米攝像機秘密拍攝日軍暴行,他拍攝的影像成為留存至今,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畫面。如今,約翰·馬吉之孫克裡斯·馬吉也來寧拍攝,展現當今蓬勃發展的南京城,用鏡頭與祖父展開一場誇時空的「對話」。
  • ...探尋80年後的南京——「南京大屠殺記錄者」約翰·馬吉之孫來寧...
    80年前,美國牧師約翰·馬吉與約翰·拉貝、明妮·魏特琳等國際友人共同組建了「南京安全區」,庇護了25萬難民。馬吉還用16毫米攝像機秘密拍攝日軍暴行,而他拍攝的影像成為留存至今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畫面。
  • 約翰·馬吉祖孫南京展開「跨時空對話」 告慰大屠殺死難者
    81後的今天,約翰·馬吉的孫子克裡斯·馬吉沿著祖父的視角,以圖片將「重生」的南京全新展陳。約翰·馬吉的孫子克裡斯·馬吉出席展覽。 楊顏慈 攝當天,《歷史·和 平·未來——馬吉祖孫的南京影像》展覽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幕。祖孫用鏡頭對話「南京」,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告慰慘遭屠戮的無辜生靈。
  • 「37分鐘」版約翰·馬吉影像捐贈給南京
    今天(12月13號)下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了一場特殊的捐贈儀式,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影像「37分鐘」版「一寸盤」被捐贈給了紀念館。它深藏紐約地下室,時隔50多年再現身。八十二年前的大屠殺慘案發生時,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用手中16毫米攝影機秘密地拍下了日軍屠城的血證,這也是留存至今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畫面。馬吉影像的第一個版本是1938年1月下旬國際友人費奇從南京帶到上海衝洗的1至4號膠片。費奇離開南京後,馬吉繼續拍攝,其後內容更加豐富,而這些影像膠片一直由馬吉本人保存。
  • 南京第十二中學迎來學校百年校慶 創始人約翰·馬吉先生塑像揭幕
    由約翰·馬吉創辦於1917年的南京第十二中學明天(18號)將迎來學校百年校慶,今天(17號)學校舉行約翰·馬吉先生塑像揭幕儀式。學校特意邀請到約翰·馬吉的孫子克裡斯·馬吉來到學校,為塑像揭幕。
  • 1937南京記憶,約翰·馬吉與南京大屠殺
    米爾斯牧師和約翰·馬吉牧師在南京1937年12月8日,日軍佔領南京東郊與南郊後,用飛機與重炮轟炸市區,到12月13日,南京終於陷落。日軍全面佔領南京。日佔期間,約翰·馬吉幫助建立了一家難民醫院,並擔任國際紅十字會主席。他還是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成員。同時,他也用手中的16毫米攝影機記錄下了日軍在南京的暴行。他用16毫米黑白無聲膠片拍攝了許多的受害者。他還在日記中記錄了受害者是如何受傷的,這成了記錄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寶貴歷史文獻。
  • 約翰·馬吉後代:銘記與中國人民之間的情誼
    中國江蘇網12月13日訊 (記者 馮曉丹 唐韻 宮燕敏)「這是我第三次參加公祭儀式,但我之前已經來南京很多次了。」12月13日,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約翰·馬吉的孫子克裡斯·馬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來到這裡是為了銘記那些遭受磨難和死去的人」。
  • 穿越時空、跨越國界,追尋和平真諦 —— 一位在寧外籍教師的和平...
    「雲」課,以南京大屠殺為主題  與馬吉視頻連線  尋訪中,曾讓李秀英成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活證據」的一位外國人引起麥可·喬利的注意,他就是美國牧師約翰·馬吉。  當年,約翰·馬吉用16毫米攝影機拍攝下重傷的李秀英,以及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各種暴行,這是迄今發現的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影像。「我在紀念館裡也看到了這架攝影機。」經多方輾轉,麥可·喬利聯繫上約翰·馬吉的孫子克裡斯·馬吉,「我想帶著孩子們和他們共同探討對這段歷史的理解。」  「由於疫情,今年非常遺憾無法來到南京參加公祭儀式。」
  • 約翰·馬吉之孫出席「37分鐘」捐贈現場:曾經不明白祖父,現在懂了...
    12月13日下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了一場特殊的捐贈儀式:美國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的邵子平、陳憲中、姜國鎮等愛國華人將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影像「37
  • 疫情無法阻隔的情誼,國家公祭日前夕約翰·馬吉後人發來視頻祈願和平
    近日,現代快報收到約翰·馬吉的孫子克裡斯·馬吉從澳大利亞墨爾本發來的視頻,表達他對和平的期盼,並希望全球能夠儘快戰勝疫情。他說:" 和平讓我們感到安寧,也讓我時刻保持純真之心。"今年國家公祭日,他通過視頻這種特殊的方式緬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南京大屠殺期間,他的祖父約翰 · 馬吉冒著生命危險留守南京,用 16 毫米攝影機拍下侵華日軍暴行,這是迄今發現的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影像。2017 年,克裡斯 · 馬吉來到南京,尋訪並拍攝曾出現在祖父影像中的畫面。祖孫二人,一個拍攝毀滅,一個拍攝重生,他們用鏡頭記錄南京。
  • 南京向約翰·馬吉後人頒發紫金草國際和平紀念章
    新華社南京8月15日電(記者蔣芳)14日,南京市委副書記龍翔向國際友人約翰·馬吉之孫克裡斯·馬吉先生頒發紫金草國際和平紀念章,以表達南京人民對80年前那場大屠殺期間,約翰·馬吉無私救助難民的感恩和敬意。
  • 南京獲贈南京大屠殺「37分鐘」版影像
    原標題:35秒鏡頭裡就有11人遇害 12月13日下午,一場捐贈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美國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三任會長邵子平、陳憲中、姜國鎮,捐贈了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影像「37分鐘」版「一寸盤」。專家論證,馬吉影像「37分鐘」版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文物和證據價值。
  • 南京獲贈現存最完整南京大屠殺影像:35秒鏡頭11人遇害
    美國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三任會長邵子平、陳憲中、姜國鎮,捐贈了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影像「37分鐘」版「一寸盤」。經專家論證,馬吉影像「37分鐘」版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文物和證據價值。 南京大屠殺期間,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約翰 馬吉,用16毫米攝影機拍下的日軍暴行及南京人民受難的畫面,是迄今發現的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影像。
  • 因為疫情無法來寧,約翰·馬吉後人從墨爾本發來視頻祈願和平_南報網
    2020-12-13 09:11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因為疫情,約翰·馬吉後人無法來寧參加公祭儀式他從墨爾本發來視頻祈願和平克裡斯·馬吉是南京人的老朋友。83年前,南京大屠殺期間,他的祖父約翰·馬吉擔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和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設立難民傷兵醫院,參與救援了20多萬面臨被屠殺的中國人,他冒著生命危險用16毫米攝影機拍下的日軍暴行及南京人民受難的畫面,是迄今發現的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影像。
  • 南京82載「時光機」:黑白苦難中衝洗和平底片
    中新社南京12月13日電 題:南京82載「時光機」:黑白苦難中衝洗和平底片  作者 朱曉穎 申冉 張傳明  12月13日上午十點零一分,悽厲的防空警報聲劃破長空。此刻,南京的悲愴亦是民族之愴、世界之殤。「鐺鐺鐺」,和平大鐘被撞響。惕厲鐘聲中,三千羽和平鴿騰空飛起,在城市上空久久盤旋。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2周年。
  • 馬吉祖孫的南京影像展開幕
    馬吉祖孫的南京影像展開幕揚子晚報訊(記者 薛玲)「我站在琅琊路17號的路口,想像祖父每次驅趕日本兵直至離開巷口才罷,那時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憤怒、疲憊、無奈和堅定。同時,我也能感受到,對於那些身處困難深淵的中國難民,祖父一定是他們在黑暗中看到的一絲光明,雖然微弱,但卻異常珍貴。」 歷史·和平·發展——馬吉祖孫的南京影像展,12月13日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幕,這也是美國攝影師克裡斯·馬吉與其祖父馬吉牧師一段穿越81年的對話。
  • 穿越81年:馬吉祖孫的南京影像
    克裡斯·馬吉的祖父,約翰·馬吉,1937年南京大屠殺時保護了很多難民,還用16毫米家用攝影機拍攝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這是留存至今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影像。影像只有105分鐘,很短暫,但很有說服力。
  • 施一公到麗水市慶元追尋祖父施平革命足跡
    10月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來到麗水市慶元縣,追尋祖父施平在慶元的革命足跡,參加「詠歸橋與中共慶元縣特別支部」紀念碑揭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