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約翰·馬吉曾用鏡頭記錄下侵華日軍暴行,今天他的孫子再次來寧拍攝—— 「我看到八十年前的祖父和巨變的南京」
圖片從左到右依次為: 克裡斯·馬吉。 劉建華攝 南京市第十二中學裡的約翰·馬吉圖書館。 葛啟未攝 約翰·馬吉拍攝的搶救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的照片。 本報資料
崢嶸記錄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國際友人約翰·馬吉用16毫米攝像機秘密拍攝下日軍的殘酷暴行;80年後,約翰·馬吉之孫克裡斯·馬吉追尋祖父足跡拍攝今日南京。鏡頭裡的南京,變化翻天覆地。
拍攝中,他「看見」祖父。當年祖父冒著生命危險,用無私的愛戰勝恐懼。他也「看見」並致敬和祖父一樣伸出國際援助之手的人士,國際人道主義光芒照亮黑暗的人類浩劫。
拍攝中,他也「看見」巨變的南京。這個城市和人民曾飽受的創傷、屈辱,如今在迅速發展中呈現出寧靜、美好、安康以及不變的友好與感恩。他看到巨變的南京,也看到巨變的中國。 ——記者手記
11月26日上午,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邀請來寧拍攝「今日南京」的克裡斯·馬吉,在紀念館接受媒體採訪,講述來南京拍攝的緣起和過程:「我期待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我的攝影作品,這些照片不僅代表我個人、也不僅代表馬吉家族,它更代表著南京、代表中國。」
替祖父接受紫金草國際和平獎章,他想接過祖父的鏡頭
1937年11月,日軍侵華戰爭陰雲逐漸籠罩南京,在寧的外籍人士紛紛離開,美國大使館發布撤離警告,要求美國僑民離開。然而,約翰·馬吉先生選擇留下來。他與約翰·拉貝、魏特琳等國際友人組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約翰·馬吉先生還當選為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主席,他用16毫米攝像機秘密拍攝日軍暴行,他拍攝的影像成為留存至今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畫面。
今年8月,約翰·馬吉先生之孫克裡斯·馬吉代表家族來南京參加紫金草國際和平紀念章頒發儀式,這是他第一次來南京。「童年就看過祖父鏡頭下的南京大屠殺暴行,尤其是倖存者夏淑琴一家當年受害的照片。」他說,祖父還在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間,給祖母寫了很多信,這些信件按時間順序,記錄了他每天耳聞目睹的日軍暴行。「這麼多年,這些一直刻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克裡斯·馬吉是一名職業攝影師,他告訴記者:「8月的南京之行使我萌生了追尋祖父足跡、拍攝今日南京的想法。我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畫面,決定來南京拍攝80年後相同地點的照片。」
經多番策劃,克裡斯·馬吉決定於今年10月、11月和12月分3個階段來南京拍攝。整體拍攝思路是通過捕捉同一地點的新舊對比,反映80年來南京城市的變化發展,向全世界傳播南京大屠殺歷史,傳遞珍愛和平的理念。
克裡斯·馬吉告訴記者,拍攝題材分為三類:一是從1937年約翰·馬吉拍攝的南京大屠殺電影膠片中,選取建築、街道和河流畫面,拍攝80年後相同地點的照片;二是從南京民國時代的老照片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畫面,拍攝相同地點的照片;三是具有時代特色的南京地標,反映南京的建設發展。
「我還在拍攝中使用高科技360度全景相機,從而更加全面地呈現畫面。除拍攝地點畫面外,也融入人物採訪等拍攝。」克裡斯·馬吉說,「比如我專門採訪了倖存者夏淑琴,我還在下關採訪了一位老船長。」南京淪陷前,約翰·馬吉與兒子在中山陵前合影,今年10月,在中山陵前的同一地點,克裡斯·馬吉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外孫女夏媛及其兒子拍照。
在南京拍攝:他仿佛「遇見」祖父
克裡斯·馬吉已於今年10月完成第一階段的拍攝。他拍攝了南京市第十二中學、鼓樓醫院、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市小粉橋1號、棲霞寺、中山陵、新街口等地。
南京市小粉橋1號是約翰·拉貝的舊居,這是一棟西式磚木結構的小洋樓,緊鄰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南園12舍。1937年11月,原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代表約翰·拉貝被推舉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參與救助南京受難者。南京淪陷後,拉貝住所收留和保護了600多名中國難民,他的居所小粉橋1號成為了當年「恐怖地獄」裡「愛的花園」。拉貝還在這裡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成為控訴日軍罪行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
10月25日上午,約翰·拉貝的曾外孫克里斯多福·拉貝與克裡斯·馬吉來到這裡,一同祭奠約翰·拉貝。克里斯多福·拉貝非常激動,他不停地說:「我回來了!我回來了!」兩位國際友人的後人見面後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相擁而泣!兩位國際友人的後人在參觀時滿含熱淚。回憶起這一幕,克裡斯·馬吉依然十分激動:「我們彼此的親人都經歷過南京大屠殺,最能理解彼此的感受。」
鼓樓醫院是南京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家新式西醫醫院,1914年正式更名為金陵大學(鼓樓)醫院。自1937年8月15日起,日軍飛機對南京進行了長達數月的空襲,日軍當局多次威逼外國僑民離開南京。南京大屠殺期間,鼓樓醫院美籍外科醫生羅伯特·威爾遜毅然留在醫院救治傷者,他是當時南京城內唯一的外科醫生,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南京大屠殺期間,約翰·馬吉在鼓樓醫院拍攝了大量醫護人員救治傷者的影像資料。10月20日,克裡斯·馬吉先生參觀了鼓樓醫院歷史紀念館。在鼓樓醫院心胸外科監護室,馬吉先生十分感慨:「80年前,我的祖父在這裡拍攝威爾遜醫生等醫護人員救治傷者的畫面。今天我來這兒參觀、與醫護人員交談,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與祖父再次相遇。」
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37年南京淪陷後,在此任教的明妮·魏特琳女士選擇留在中國,將校園騰出,改為收容婦女兒童的難民所。10月22日,克裡斯·馬吉先生來到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校園建築古色古香,來往的學生臉上散發著青春的氣息。克裡斯·馬吉拍攝南師大校園裡的明妮·魏特琳銅像,他從心底裡對這位偉大的女性致敬:「她真的太偉大,了不起!」
南京大屠殺期間,下關碼頭岸邊堆滿了被日軍屠殺的中國軍民屍體。克裡斯·馬吉曾經看過這樣的圖片,非常難過,「這是人類的浩劫。」如今,他鏡頭下的下關,在秋天的陽光下煥發發展的活力與生機,寧靜而美麗,他把這些用鏡頭記錄下來,對比新舊,這樣的變化讓人感觸鮮明,鏡頭下的物像和人,靜默說明一切。
在南京拍攝,他常常覺得「遇見」祖父。在南京市第十二中學拍攝時他常覺美好的「恍惚感」:這所中學的前身是其祖父於1917年創辦的「益智小學」,克裡斯·馬吉前往這所中學很多次,感受祖父留存的氣息。
冬日南京,讓他「驚豔」和溫暖
11月25日,時值冬日,但冬陽煦暖。克裡斯·馬吉應邀參加第二屆「感恩·南京國際安全區」冬日尋訪徒步活動,在當年南京安全區範圍裡,他徒步8公裡,並在他的祖父當年站立拍照的寧海路5號原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部舊址留影。
當天的志願者和南京市民也參與到徒步的路線,他們得知馬吉的身份後,紛紛表示感謝,並要求和他合影。克裡斯·馬吉說:「南京人很熱情,他們對當年國際友人的援助歷史知曉,內心充滿感激和力量。」未來幾天,他將拍攝寧海路5號、國民政府海軍總司令部舊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總統府等地。12月他還將作為國際友人後裔參加國家公祭儀式。
冬陽裡的南京讓克裡斯·馬吉感到「驚豔」和溫暖。他說:「南京不僅有古色古香的建築,也有繁華的商業中心,還有令人驚嘆的現代化地標性建築,很美好。」同時令他感動的是,拉貝故居、下關電廠、南京安全區總部舊址……南京對許多舊址加以修繕保留下來給後人參觀。「一座城市只有不忘歷史,才能發展得更好。」他說。
「約翰·馬吉先生的後人80年後沿著祖父足跡拍攝今日南京,這是南京今昔對比的最好歷史資料,更是愛的延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待克裡斯·馬吉拍攝完成後,紀念館計劃於明年在國內外出版馬吉攝影集,並在館內舉辦馬吉攝影作品展,通過馬吉先生的視角,讓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殺歷史,了解南京這座城市。」
(責編:耿志超、張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