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起朝內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與東、西羅圈胡同相通,北鄰內務部街,屬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管轄。
關於胡同名稱的來歷,一般的說法是,因胡同內有史可法的祠堂,其地址現為史家胡同小學。
史家胡同從明代歷經清、民國直到今天沒有更改過名稱(不包括"文革"中壽命很短的"紅日路十八條"。
那時,北京幾乎所有地名都改成了帶有革命色彩的名稱),可見其名稱的穩定性相當強。
20 世紀初,史家胡同在知識界引起過注意,那是因為胡同裡曾設過考場,錄取赴美留學生。
該胡同建築整齊,房屋較好,多為大宅院。
據老住戶講,清末中法銀行董事長劉福成、名妓賽金花(傅彩雲)都有宅第在此胡同內。
胡同內51號院為章士釗先生故居。
章士釗辛亥革命後曾任教育總長,1949年曾作為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北平和平談判,因國民黨政府拒絕籤訂國內和平協定,遂到香港,後又回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隨後全家也來到北京。
章夫人選中了史家胡同51號院,是一個三進院。章士釗認為,一家人住太大了,便將第三進分了出去。章士釗去世後,由他家屬居住。
章士釗的後代章含之、洪晃曾著文介紹過他們居住過的地方。
現成為章士釗故居,1984年定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在新中國解放的初期,作為水利部長的傅作義將軍一家,以及部分水利部門的工作人員,曾經居住在史家胡同32號院內,記錄了愛國將領與史家胡同的一段情緣。
史家胡同裡的濃濃文化藝術氣息,不光來自著名的史家胡同小學,胡同中人民藝術劇院的宿舍裡,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們更是給這條普通的胡同增加了文化的厚度。
堪稱我國話劇界年齡最大、資格最老的女演員,終生忠誠於舞臺藝術事業的表演藝術家葉子大姐、曾經主演了電影《我們倆》、情景喜劇《閒人馬大姐》的金雅琴,還有她的老伴北京人藝的著名表演藝術家牛星麗,都曾住在這裡。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宿舍在史家胡同56號,這裡原是一處很講究的三進大四合院,主院種了許多海棠樹,大家管那裡叫"海棠院兒"。
1980年,劇院把史家胡同56號的排練廳和後花園拆除,蓋了兩棟新樓。
史家胡同博物館為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史家胡同24號院,2013年10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
130個院落微縮復原,還能聽到"震驚閨"、"虎撐子"等70多種胡同聲音。
博物館所在的史家胡同24號院,其舊時主人就是秦思源的外祖母--凌叔華。後凌叔華的女兒陳小瀅女士將這所宅院的產權轉讓給街道,用於公益,建立了這座胡同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