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謁史可法祠堂,觀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館

2020-08-22 北京汪再興

史家胡同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起朝內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與東、西羅圈胡同相通,北鄰內務部街,屬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管轄。

關於胡同名稱的來歷,一般的說法是,因胡同內有史可法的祠堂,其地址現為史家胡同小學。

史家胡同從明代歷經清、民國直到今天沒有更改過名稱(不包括"文革"中壽命很短的"紅日路十八條"。

那時,北京幾乎所有地名都改成了帶有革命色彩的名稱),可見其名稱的穩定性相當強。

20 世紀初,史家胡同在知識界引起過注意,那是因為胡同裡曾設過考場,錄取赴美留學生。

該胡同建築整齊,房屋較好,多為大宅院。

據老住戶講,清末中法銀行董事長劉福成、名妓賽金花(傅彩雲)都有宅第在此胡同內。

胡同內51號院為章士釗先生故居。

章士釗辛亥革命後曾任教育總長,1949年曾作為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北平和平談判,因國民黨政府拒絕籤訂國內和平協定,遂到香港,後又回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隨後全家也來到北京。

章夫人選中了史家胡同51號院,是一個三進院。章士釗認為,一家人住太大了,便將第三進分了出去。章士釗去世後,由他家屬居住。

章士釗的後代章含之、洪晃曾著文介紹過他們居住過的地方。

現成為章士釗故居,1984年定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在新中國解放的初期,作為水利部長的傅作義將軍一家,以及部分水利部門的工作人員,曾經居住在史家胡同32號院內,記錄了愛國將領與史家胡同的一段情緣。

史家胡同裡的濃濃文化藝術氣息,不光來自著名的史家胡同小學,胡同中人民藝術劇院的宿舍裡,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們更是給這條普通的胡同增加了文化的厚度。

堪稱我國話劇界年齡最大、資格最老的女演員,終生忠誠於舞臺藝術事業的表演藝術家葉子大姐、曾經主演了電影《我們倆》、情景喜劇《閒人馬大姐》的金雅琴,還有她的老伴北京人藝的著名表演藝術家牛星麗,都曾住在這裡。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宿舍在史家胡同56號,這裡原是一處很講究的三進大四合院,主院種了許多海棠樹,大家管那裡叫"海棠院兒"。

1980年,劇院把史家胡同56號的排練廳和後花園拆除,蓋了兩棟新樓。

史家胡同博物館為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史家胡同24號院,2013年10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

130個院落微縮復原,還能聽到"震驚閨"、"虎撐子"等70多種胡同聲音。

博物館所在的史家胡同24號院,其舊時主人就是秦思源的外祖母--凌叔華。後凌叔華的女兒陳小瀅女士將這所宅院的產權轉讓給街道,用於公益,建立了這座胡同博物館。

相關焦點

  • 史家胡同:既富又貴的「傳奇」胡同
    而本文重點講述的則是史家胡同與史家胡同博物館。「史家」之意關於史家胡同這個名稱的由來有二:一是坊間曾傳史家胡同因為胡同西口原建有史可法的祠堂而得名。二是是因當地史姓大戶而得名。但從另一種角度來說,這個胡同見證過悠久的歷史,足以作為一個「史官」而存在,因此也能稱為「史家胡同」。
  • 五一假期逛北京胡同丨一條史家胡同,「穿越」半個中國
    史家胡同的高貴,有人用這樣一句話形容:「一條胡同,半個中國。」◆ 史家胡同59號 史家小學從胡同西口進入,第一個看見的就是史家小學。這裡原來是史可法祠堂舊址,也是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學」,直到現在都是北京最有名的小學之一。
  • 史家胡同名稱的由來
    史家胡同地處北京東城區的黃金核心地帶,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北靠內務部街,南與東、西羅圈胡同相通,與甘面胡同相鄰,現屬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徐向前、劉文輝、榮毅仁等一大批名人在此居住過,北京人藝1952年6月12日在這宣布成立,人藝宿舍也在這條胡同裡,經常可以看到人藝老藝術家們的身影。史家胡同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胡同,形成於元大都時期,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原屬皇華坊管轄。明代將此地名略作改動,將皇帝的"皇」字改為了黃色的"黃」字,由於明朝國運綿長,黃華坊延用二百多年時間,史家胡同仍屬黃華坊管轄。
  • 史家胡同博物館,史家歷史你知道多少呢?快來看看吧~
    小編今天依然是帶著大家了解一下北京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眾又經典的景點,悄悄告訴你們這些景點還非常的省錢,性價比是絕對的高。開始介紹之前,我想先問問大家,有沒有特別喜歡逛博物館的小夥伴,就是那種看到博物館就走不動路的朋友,這些朋友請舉起你們的小手手,讓我看到你們好嘛。小編這個人就是超級喜歡各種博物館,在博物館可以一泡一整天的那種。所以今天小編帶你們去看一個小眾的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
  • 首屆北京網紅打卡地展播:史家胡同博物館
    文化藝術類——史家胡同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館,2013年10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一座記錄史家胡同歷史與文化,承載老北京記憶的胡同博物館~在這裡,你能看到濃縮的胡同文化面貌和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更能看到名人輩出,往生不滅的老北京的魂兒……
  • 北京地名|史家胡同:半個中國的活歷史
    如果說北京城是座開放的博物館,「地名」就是各種「陳列品」的說明書。近年來,北京市的地名保護與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欄目旨在向公眾更好地普及與展示地名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在北京眾多的胡同中,有一條最為特別,也是非常有名的一條胡同——史家胡同。
  • 老北京史上最著名胡同----史家胡同
    胡同非常乾淨,路口及路兩旁都栽有鮮花綠植,就連岔路口的小胡同也是精心布置了的,別有味道。名聲在外的史家小學。整個胡同非常幽靜,走在裡面,非常愜意。史家胡同博物館,這是一座承載老 北京 文化和記憶的社區博物館,也是社區居民的精神祠堂。
  • 史家胡同博物館, 究竟是什麼魅力?
    畢竟一想到博物館,腦海裡浮現的都是盛大隆重的展廳,而這似乎又與「胡同」二字有些衝突。於是,我決定親自走進它,一探究竟。史家胡同博物館位於史家胡同24號。這裡曾是民國時期著名才女凌叔華的宅院。可能你之前並不知道她,不過沒關係,當你走進這座博物館裡,你就會慢慢了解她的故事,並會由衷欽佩她的才華。
  • 老北京胡同的人文記憶與歷史 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館
    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館。
  • 東城史家胡同博物館「朝陽門WALK」項目正式啟動
    人民網北京10月29日電 「唱北京,先說城,北京城歷史悠久舉世驚,四合院,小胡同,古樸典雅巧玲瓏,天安門前站一站,壯志豪情滿心胸!」10月29日一大早,隨著清脆快板兒聲,在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史家胡同博物館「朝陽門WALK」項目正式發布啦。
  • [都市晚高峰]北京國際設計周 史家胡同博物館裡的新魅力
    [都市晚高峰]北京國際設計周 史家胡同博物館裡的新魅力 北京國際設計周,史家胡同博物館裡的新魅力。
  • 值得去逛的北京胡同,聽聽曾經的故事傳聞,四九城就是好玩
    北京的魅力,不僅僅在森嚴的紫禁城、巍峨的長城那一條條灰色的胡同是老北京的「根」並不明亮的路燈,簡單的小店,還有胡同口用京味兒拉家常的當地人,找條胡同,慢慢逛…這裡的生活節奏挺慢,居住在胡同裡的老北京們,溜著小狗小貓,悠閒地騎著自行車進出。現在常說的八大胡同,是指百順胡同到李紗帽胡同(建國後改名為小力胡同)的八條街巷。
  • 「中國原創兒童圖書插畫展」今日在史家胡同博物館開展
    人民網北京4月3日電 4月3日,「中國原創兒童圖書插畫展」開幕式暨「名城青苗」項目啟動儀式在東城區史家胡同博物館舉行。 本次展覽展出的是由北京市規劃院與多家出版社共同精心挑選的中國原創的兒童圖書,其中既有展示北京城市風貌的作品,也有講述傳統歷史故事、展示北京風俗習慣的作品,旨在讓更多孩子在閱讀中了解北京、培養中國傳統文化情懷和底蘊,也在插畫中感受城市的發展和變化。 展覽現場,不少孩子們正在聚精會神地翻看著一本名為《北京 中軸線上的城市》插畫書。
  • 飽含文化精髓的北京胡同,有著怎樣的特色
    據《大清會典》記載,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內外城以胡同街道為基礎,修築了1700多處柵欄,這麼做可以加強居民的管理,朝廷以胡同為單位,進行戶籍統計,還可以有防盜的作用,保護居民人身安全。胡同還肩負著經濟功能。明清時期,大同、唐山和門頭溝來的煤販子,在煤市街堆煤買賣,形成北京最大的煤炭交易市場。
  • 胡同裡的博物館
    北京東城區的史家胡同是一條有名的胡同,史家小學、人民藝術劇院宿舍、諸多名人故居都散落在這條長約500米的胡同裡。史家胡同24號院曾是現代作家凌淑華的故居,10月18日,北京第一家建在胡同裡的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在這裡正式開館。
  • 胡同博物館:守護最真實的城市文化
    然而,一般的胡同民居「謝絕參觀」,王府宅院似乎又離百姓生活太遠,能不能開闢出一個專門的公共空間,來展示老北京的民居形式和生活方式呢?日漸興起的胡同博物館滿足了這種需要。  2013年,位於史家胡同24號院的史家胡同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館。這裡曾是民國才女凌叔華的故居,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開設了8個展廳。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規劃師們在此駐地運營。
  • 見證祖國成長的胡同:曾經裡面臥虎藏龍,「一條胡同,半個中國」
    它東邊與南小街相鄰,西邊與南大街接壤,南邊與東羅圈和西羅圈胡同相互貫通,北邊又與內務部街緊挨,史家胡同隸屬於北京市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史家胡同裡有個著名景點是史可法祠堂。深巷裡面出名人史家胡同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明代歷經了清代直至民國有著幾百年的輝煌歷史,更是在明嘉靖年間張爵所記錄撰寫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裡就有記錄著史家胡同的。
  • 繼承宗族優良傳統 弘揚先輩聖賢精神(史氏宗祠)
    為紀念民族英雄-史可法而建。祠墓均南向,大門臨河,東墓西祠,並列通連。院正中為「饗堂」,堂前兩邊懸清張爾藎撰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內明間有雲紋形梅花罩格,上懸「氣壯山河」橫匾。兩邊懸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吳熙載篆書的楹聯:「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後已武鄉侯」。
  • 全國「暖心驛站」非遺展培中心落戶史家胡同博物館
    嘉賓共同為「全國暖心驛站史家胡同博物館非遺文化展培中心」揭牌。 新京報訊 11月1日,全國「暖心驛站」非遺文化展培中心落戶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史家胡同博物館。中社社會工作發展基金會泰和公益基金嘉賓與朝陽門街道工委工作人員共同為「全國暖心驛站史家胡同博物館非遺文化展培中心」揭牌。來自朝陽門街道的近百位社區黨員和居民共同參觀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青神竹編藝術品主題展覽。在竹編老師的輔導下, 史家胡同的居民們親手體驗了竹編工藝的藝術魅力。
  • 史家「微花園」 留住胡同人情味兒
    她發現,在北京老城的胡同街巷裡,居民在自家門前、窗邊經常採用回收的器物和廢棄的材料,種植特色植物和瓜果蔬菜,少則幾盆花,多則形成一個「花園」。這一類「微花園」往往尺度很小,土生土長,由居民獨立建造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