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濰坊9月23日電 近日,第六屆山東省「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第十二屆「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落下帷幕,濰坊科技學院共斬獲金獎3項、銀獎1項、銅獎8項,實現歷史性突破。「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覆蓋全國所有高校、面向全體高校學生、影響最大、含金量最高的賽事之一。「挑戰杯」系列競賽被譽為中國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的「奧林匹克」盛會,是全國最具代表性、權威性、示範性的大學生競賽。
「數字農場——標準化農業的踐行者」項目組
「農聖電商——新時代農產品消費扶貧踐行者」項目組
由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教育廳、中國建設銀行、中央統戰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舉辦的「建行杯」第六屆山東省「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落下帷幕,濰坊科技學院取得2金6銅的優異成績。高教主賽道150支隊伍、紅旅賽道60支隊伍、職教賽道90支隊伍,總計300支隊伍參賽。學院職教賽道參賽項目「數字農場—標準化農業的踐行者」以組內第4名、紅旅賽道參賽項目「農聖電商—新時代農產品消費扶貧踐行者」以組內第6名的成績直接晉級金獎。
由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山東省學生聯合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吸引了79所普通高校參加,參賽作品共8320項,輻射帶動參賽學生數量10萬餘人,參賽學校、參賽作品、參賽學生數量均創歷年之最。參賽作品「菜高八鬥——新時代農產品消費扶貧踐行者項目」斬獲金獎並成功入圍國賽,「『譚桃』新農村綜合體工程——新時代鄉村振興進程中的『壽光模式』實踐項目」獲得銀獎,學校獲「優秀組織獎」。
「菜高八鬥——新時代農產品消費扶貧踐行者」項目組
「『譚桃』新農村綜合體工程——新時代鄉村振興進程中的『壽光模式』」項目組
優異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學校的大力支持
更離不開項目組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全體成員的辛苦付出
來聽聽他們的感受吧!
黨委委員、副校長 李廣偉教授:作為分管教學與大賽工作的副校長,高度重視創新創業工作,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教。在今年「網際網路+」「挑戰杯」兩項含金量最高的賽事中,參賽師生弘揚「奮力攀登,勇爭一流」的精神,創業敬業,求是求新,勇奪三項金獎,實現歷史性突破,進一步推動了應用型特色名校建設。學校立足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鼓勵學生結合專業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必修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立足學生差異化需求,開設面向全體學生的創新創業通識教育選修課;構建「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增設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環節;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近年來,參加全國、全省大學生「挑戰杯」創新大賽、機電產品創新設計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等獲特等獎、一等獎200多項。
團委書記、創新創業學院院長 杜鵬:團委牽頭組織了今年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取得三項金獎,實現歷史最好成績,這得益於學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高度重視。2015年,山東首家「創新創業學院」落戶濰坊科技學院校,省創新創業學院、省眾創教育研究院、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工程研究院和大學生創業服務站協同發展,構建了多層次、多領域、多元化的創新創業平臺。成立了由專業教師、成功校友等組成的創新創業講師團,進行專業培訓和指導。此外,還建立了「平臺+項目+團隊+實踐」創新創業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將創新創業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了一支重要的講師團力量——學生社團。截至目前,註冊的學生社團已有80多個,涵蓋了文化、藝術、體育、公益和科技等6大類,眾多專業類和創新創業類社團被評選為「山東省優秀大學生科技社團」,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指導教師 唐玉海博士:作為今年「菜高八鬥——新時代農產品消費扶貧踐行者項目」指導教師,對於指導的項目斬獲金獎並成功入圍國賽感到非常高興。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學校的大力支持,在大賽備戰期間,學校先後組織院系選拔賽、校賽初賽、決賽,層層遴選優勢項目,多次邀請國內知名投資人及專家對濰坊科技學院師生開展創新創業特訓營、種子項目集訓等活動,提升了項目質量和參賽水平,為最終取得優異的成績奠定了基礎。在項目進展初期,濰坊科技學院發揮學校專業優勢,成立項目組,與貧困戶零距離接觸,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增強貧困戶參與消費扶貧的能力。建設了電商平臺,搭建起消費者與農村貧困地區農產品之間的橋梁,讓農村貧困地區的農產品擺脫原有單一的閉塞銷售渠道,通過社會的力量來助力農村貧困地區脫貧,實現精準扶貧。
金獎項目簡介
菜高八鬥——新時代農產品消費扶貧踐行者
指導老師:杜鵬、唐玉海、唐汝桓
項目成員:徐靖淋、張滿意、周吉偉、張樂、劉伊芳馨、梁佳琪、劉永豪、張曉鳳、王琳、張夢遠
山東農聖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12月,致力於做新時代農產品消費扶貧踐行者,目前公司員工有15人,業務範圍主要是網上銷售果蔬、農業機械、農業薄膜及農業技術研發推廣。
山東農聖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註冊「菜高八鬥」商標,搭建「合作社+農戶+企業+消費者」四位一體交易平臺,建立抖音、快手電商直播扶貧矩陣,開發小程序,全國範圍內招募團長12358位,先後上架扶貧產品、全國貧困縣產品、菜博會產品等300餘種,幫助省派煙臺「四進」工作組銷售53000餘斤棲霞蘋果,聯合萬達集團打造「山東省首個特色農產品扶貧夜市」,在濰坊、煙臺、青島等地共開展線下活動15場。助力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雲」展會,連續直播21天,觀看人數突破500萬人,成為官方唯一產品銷售平臺。實施「村播」計劃,讓手機成為「新農具」,農民變成「新農人」,已系統培訓農民主播400餘人,目前已直播232場,觀看人數超過1000萬,提供就業崗位810個,幫助農民增產增收50餘萬。
下一步,團隊將繼續依託菜高八鬥平臺,助力復工復產,成為全國最大的扶貧產品銷售平臺,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可持續發展品牌。組織正式團長達30-50萬人,提高運輸技術、倉儲設施、配送等技術實現高品質極速物流體驗,擁有自己的公益品牌。
數字農場——標準化農業的踐行者
指導老師:蘇琦、張林、鄭東營、肖萬裡、陳堃、田慶吉、黃宗經、馬家興、韓金宏
項目成員:王金城、董學巖、信淑梅、桑玉欣、劉國霖、李正普、呂旭航、於文全、王悅菡、李健、桑麗嬌、金仲博、王志昕
全國蔬菜看山東,山東蔬菜看壽光,壽光的蔬菜種植已經成為全國標杆,項目旨在依託壽光本土優勢,致力於研發蔬菜標準化種植模型,為打造標準化農業貢獻力量。
蔬菜種植模型涵蓋植物生長全過程,該模型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階段、生育時期及生長周期,來進行標準化的農事操作,比如施水、施肥、噴藥、調溫等,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以獲得較高的產量和品質。公司依託專家團隊力量,歷經三年,經十幾次試種,成功研發了番茄、黃瓜兩種蔬菜的自動化與半自動化種植模型,並已在基地試驗成功。通過試驗,採用標準化種植可有效提高水肥利用率,基本杜絕病蟲害,大幅提高產量及農產品品質,農戶收益提升60%以上。
數字農場下的智慧農業雲平臺,包括電腦端、手機端,可實現大棚自動化、智能化。平臺收集環境參數與模型數據進行對比,如果超過標準設定值,將自動開啟相關設備進行幹預。蔬菜標準化種植模型依託智慧農業雲平臺,聯合智能物聯網設備共同構成數字農場系統,實現農事總控。與人工相比,運用數字農場系統,可將原先人工耗時一到三小時的工作,大幅降至一分鐘內。實現農場少人化,無人化管理。
農聖電商——新時代農產品消費扶貧踐行者
指導老師:杜鵬、唐玉海、唐汝桓、董海波、孫一力、劉長萍
項目成員:徐靖淋、張滿意、周吉偉、張曉鳳、王 琳、張玉林、梁佳琪、張 樂、劉伊芳馨、王 旭、郭勇三、於孟琦、寇國堂、喬智航、高雅麗
農聖電商由徐靖淋同學發起成立,旨在藉助生鮮電商平臺,探索「新零售」運營模式,為農產品插上電商的翅膀,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助力農民脫貧。
項目創始人徐靖淋同學的家鄉位於壽光市三元朱村,受父母影響,徐靖淋對農業產生了濃厚興趣。在校期間,徐靖淋因新媒體工作表現突出,被學校推薦到共青團山東省委宣傳部實習。在實習期間,他發現很多地區農業發展非常落後,依然採取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方式,導致大量農產品滯銷。於是,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成立了公司,組建起農聖電商項目組。學校對該項目十分重視,學校團委幫助項目團隊積極聯繫扶貧辦等上級部門,對接扶貧地區農產品,同時,邀請農學博士唐玉海加入項目顧問團隊,負責協助項目組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選品及線上平臺的運營管理。在師生共同努力下,該項目組已經與151家合作社籤訂了合作協議,輻射10餘個地級市,涵蓋500個村莊,幫助其打造品牌、梳理產品線、優化銷售路徑、借力電商直播新動能,幫助超過10萬農村家庭增收。(圖/文由濰坊科技學院提供)
(責編:宋歌、劉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