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為何屢遭恐襲?強大的世俗主義傳統遭遇新挑戰

2021-01-09 澎湃新聞

10月29日,本來法國當天的大新聞應該是次日零點開始生效的全國封城令。法國總理讓·卡斯泰(Jean Castex)於當天上午9點15分左右準時開始他在法國國民議會中的講話,主要是在總統馬克龍周三晚間宣布全國封城之後,向國民議會議員解釋詳細的政策。當時鐘走到9點43分,結束講話的卡斯泰在全場大部分議員的掌聲中,緩緩走下講臺的臺階。但是,在走下臺階之後,一名官員在他耳邊說了些什麼。聽罷,卡斯泰就原地轉身又走上了演講臺。就在攝像頭前,在面向全法直播的鏡頭前,他與主席臺上的議會主席進行了簡短的交談。然後議會主席理查·費朗(Richard Ferrand)通過麥克風向在場的所有議員以及全法國的民眾宣布了那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我們剛剛得知,就在總理進行講話的時候,在尼斯發生嚴重的襲擊事件。」

10月29日,在法國尼斯聖母大教堂外,警察封鎖道路。新華社 圖

這次襲擊者選擇的目標是法國南部,靠近義大利邊境的度假勝地尼斯市的聖母聖殿。一名21歲的突尼西亞籍年輕男子持刀在聖殿內部砍傷了多人,其中有3人不幸身亡。襲擊者此後被迅速趕來的當地警察用槍擊倒制服。

自從9月份以來,短短的兩個月內,這已經是第三起類似的襲擊事件了。9月中旬在《查理周刊》的舊編輯部大樓前發生了針對路人的無差別襲擊事件。此後在10月16日,在巴黎市郊發生了震驚世界的薩米埃爾·帕蒂(Samuel Paty)斬首案。帕蒂是一名初中教師,因為在課堂上展示了《查理周刊》刊登的先知穆罕默德諷刺漫畫,而被極端分子斬首。

與此前2015年以及2016年法國發生的恐襲事件不同,這三起襲擊的發起者都是獨自行動的,目前暫未發現他們與蓋達組織或是「伊斯蘭國」這樣傳統的極端組織有聯繫。同時,三起襲擊的發起者都不是法國公民,而是在法國居住的外國公民。這與此前那些由第二代或是第三代的移民後代法國人發起的襲擊也完全不同。

2020年法國在疫情之下遭受的這一波襲擊潮,體現出法蘭西共和國的世俗傳統在世界範圍內面臨的新挑戰。

共和國的世俗主義傳統

世俗主義,或者說政教分離,法語中稱作laïcité,是法蘭西共和國自十九世紀70年代第三共和國建立之後就堅持的原則。政教分離原則最初是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確立的。當時的共和國政府沒收了法國天主教會的產業,並曾經一度禁止天主教會的任何活動,以此否定依託君權神授的法蘭西王國。不過,此後拿破崙在執政期間通過《1805年教務專約》恢復了天主教是法國「大多數民眾的信仰」,同時政府中重新設立了管理天主教事務的部門。算是半遮半掩地恢復了天主教作為法國國教的地位。政教分離在法國得到最終確立,還得等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法案就是1905年通過的《政教分離法》。

通過此法案前,在1904年7月30日,因為天主教會懲罰了支持共和國政府的牧師,法國議會通過決議與梵蒂岡斷絕了外交關係。這對歷史上一貫以「天主教長女」自居的法國來說,可說是聞所未聞。由此可見彼時共和國政府對於政教分離的堅持。

1905年的這份《政教分離法》在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共和國政府保證信仰的自由。」第二條則更為明確地表示「共和國政府官方不承認也不補貼任何宗教。」可以說,這兩段話定下了此後法國堅持了一個多世紀的政教分離原則的基礎: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以及所有政府管轄的場合,比如中小學校,都不能出現任何宗教的標誌。美國總統在就職時手按聖經,同時發言最後總是加一句「上帝保佑美利堅」這樣的事情,在法國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十九世紀時的法國共和黨人,希望看到人民能忠於共和國,而不是教會。

也正是因為政教分離的傳統,法國社會一直對於政治家的宗教信仰沒什麼熱情。在法國人看來,宗教是每個人的私事,是不應該拿到公共場所來討論的。同樣和美國做個比較:在美國,如果一個政治家公開表示自己是無神論者,那麼和政治自殺沒有什麼兩樣。但是,這樣的事情在法國就幾乎不會發生——因為法國社會對於公眾人物的宗教信仰本來就沒什麼興趣。法國社會一直對於公眾人物的私人生活採取的都是不幹涉的態度。前總統奧朗德在總統任上因為出軌與女友分手,大多數法國人也就是當做笑話看看而已。

新世紀的新挑戰

讀到這裡,相信許多讀者都已經發現了,法蘭西共和國的世俗主義政教分離,一開始是衝著天主教去的。這並不奇怪。當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在1871年建立時,共和國政府面對的是一個天主教佔絕對優勢的法國。根據官方統計數據,1872年全法3600萬居民中,超過3500萬都是天主教徒。而羅馬的天主教會對共和黨人一直就沒有好感。不論是大革命後沒收教會土地,還是驅趕不宣誓效忠共和國的主教,或者乾脆禁止天主教的儀式,在梵蒂岡看來,共和國政府就是自己的敵人。因此,當時的共和國政府,為了與保守的教會作鬥爭,為了培養忠於共和國的公民,才會如此果決地堅持政教分離。考慮到法國在1789年之後的一百年裡經歷了三個共和國、兩個帝國、兩個王國,保守勢力異常強大,共和國政府感到危機,完全可以理解。

事實上,共和國政府的這套做法是成功的。到了20世紀,法國的世俗化進展異常迅速。有許多法國的天主教教區甚至因為每周前往教堂的教徒太少而被教廷劃為了傳教區。直到今天,雖然按照估算法國依舊有接近70%的民眾認為自己是天主教徒,但是其中真的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天主教教義的人已經不多了。一般的法國民眾,尤其是年輕人,每年也就是聖誕節會去一次教堂而已。事實上,進入新世紀以來,法國的許多天主教教區,都要依靠引進其他國家的牧師來填補空缺——法國人現在願意進入教會的人真的不多了。

現在的法國已經不再是十九世紀那個天主教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國家了。因為法國法律嚴令禁止政府收集關於民眾宗教信仰以及種族的信息,所以這方面的數字只能大致估算。現在法國的穆斯林人口大概在500萬左右,約佔總人口的7.5%。而法國社會對於穆斯林的同化,依舊存在比較大的問題。這也就使得關於伊斯蘭教的問題在現在的法國社會時常出現。

當今的法國社會,天主教的影響力已經無法與十九世紀時相比。但是,畢竟法國數百年來都是以天主教為國教的國家,天主教已經無可避免地成為了法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再加上國際社會對法國歷史的不了解,經常會將法國的政教分離政策誤認為是針對伊斯蘭教的政策。伊斯蘭國家們尤其如此。

「憑什麼光針對我們伊斯蘭教?」是許多伊斯蘭國家看到法國政府堅定地推行政教分離,禁止面紗等穆斯林女性服飾時經常出現的反應。這次關於《查理周刊》刊登的關於默罕默德的諷刺漫畫,法國與諸多伊斯蘭國家發生爭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樣的誤解,也導致了今年9月以來法國的一連串襲擊。這些年輕的襲擊者,都是在法國居住的外國人。他們沒有系統地接受法國的教育,對於政教分離的歷史也不了解。在接受了來自穆斯林佔多數的母國的錯誤信息之後,自然而然地就將法國政府視為是針對伊斯蘭教的邪惡敵人。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讓國際社會理解自己的歷史,理解自己如此堅持世俗主義的緣由,是法蘭西共和國政府面臨的新挑戰。

(作者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現居巴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難、難、難:歐洲屢遭恐襲,為何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自2020年9月25日法國巴黎《查理周刊》原辦公大樓發生持砍刀襲擊事件至今,一個多月內歐洲先後發生五起致命襲擊事件,涉及法國、德國、奧地利三國——10月4日,一名來自敘利亞的青年在德國德勒斯登用菜刀襲擊了一對同性戀伴侶,造成一死一傷;10月16日,巴黎一名教師遭極端分子斬首;10月29日,法國尼斯再度發生持刀恐襲案,造成3人死亡;11
  • 記者觀察:法國巴黎恐襲五周年 恐襲陰雲仍在
    五年前的11月13日,巴黎在一天內遭遇了6起恐襲,共造成至少130人死亡,300多人受傷。五年過去了,最近的這兩個月裡,法國再次發生3起恐襲。專家認為,近期的這幾起恐襲與五年前的巴黎恐襲存在關聯,法國仍然面臨著恐怖主義的威脅。 2015年法國系列恐襲的起因開始於2015年1月份的《查理周刊》襲擊案。
  • 馬克龍炮轟英美媒體扭曲報導法國恐襲!法國反極端主義放大招
    就在上周,馬克龍將炮火開向《紐約時報》等英美媒體,抨擊這些媒體在報導法國恐襲時,沒有站在法國這一邊,反而將暴力行動「合法化」並指責法國存在「種族主義和伊斯蘭恐懼症」。 ▲11月18日,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介紹法國反伊斯蘭極端主義新動作(推特截圖) 將恐襲「合法化」,馬克龍炮轟英美媒體
  • 世俗主義 vs. 宗教自由,法國面臨的恐怖主義緣何而起?
    實際上,法國的伊斯蘭極端主義恐怖襲擊接連不斷,僅從今年一月到帕蒂遇害的十個月間,法國本土就發生了四起恐襲,共三人死亡、十二人受傷。就連法國人自己也逐漸熟視無睹,甚至自嘲地稱之為「常態」。然而帕蒂案卻一反「常態」。
  • 法國尼斯恐襲嫌犯身份確認 曾有案底持有手槍
    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發表講話稱,尼斯襲擊有「不容否認的恐襲性質」。習近平:強烈譴責這一野蠻行徑 國家主席習近平15日就法國尼斯恐怖襲擊事件向法國總統奧朗德致慰問電,對這一駭人聽聞的野蠻行徑表示強烈譴責,向不幸遇難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傷者和遇難者家屬表示誠摯的慰問。
  • 恐襲後的法國:要安全還是自由
    ,在恐襲過後想要依舊寬容、開放,並讓安保顧及自由,但這有不小的難度世界說專員 胡維妮 發自法國巴黎過去一年,巴黎兩次遭遇恐襲。如果說巴黎的「一月恐襲事件」屬定點襲擊且目標人群明確,十個月後,製造「11月13日巴黎連環恐襲案」(致130人死亡)的「聖戰分子」朝露臺、足球場、音樂廳裡的人群隨機開槍,你我無論何種信仰都可能倒在他們槍下。兩次恐襲,雖皆由伊斯蘭教極端分子發起,但因性質和規模不同,政府的應對措施也不盡相同。
  • 印度學者巴爾伽瓦:歐洲的世俗主義夠世俗嗎?
    歐洲世俗主義為何出現危機?歐洲的世俗主義如今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危機。我們可以看到,歐洲在應對這場危機時力不從心,一方面是大眾對多元文化和宗教的激烈抵抗,另一方面是極端宗教分子的復仇,如查理周刊事件、巴黎恐襲等。這場危機的根源何在?
  • 為應對突發恐襲 法國特勤隊將在列車上便衣巡邏
    原標題:為應對突發恐襲 法國特勤隊將在列車上便衣巡邏 據法國《自由多菲內報》7月5日報導,法國當地時間7月5日,來自法國憲兵隊的消息透露,法國精英特種部隊國家憲兵特勤隊(GIGN)將在全法境內運行的列車上進行便衣巡邏,以便應對列車上突發的恐怖襲擊事件。
  • 巴黎恐襲後遺症:法國人草木皆兵 報警電話猛增
    巴黎恐襲後遺症:法國人草木皆兵 報警電話猛增 2016-02-02 10:20: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孔慶玲     12月18日消息,搜尋引擎谷歌發布了
  • 法國「穆斯林問題」為何層出不窮?
    這不可避免地導致少數穆斯林(尤其是二代移民)對法國社會缺乏歸屬感,擔憂被主流社會所拋棄,甚至形成仇恨和厭惡。從法國移民政策和公民社會來看,法國共和精神掩蓋了固有的文化衝突。作為「自由、平等、博愛」價值觀的起源國,法國實行「多元文化主義」,在遵守共和國價值的基礎上,尊重和包容各種文化的特性。而另一層面,「世俗主義」和「共和同化」政策使伊斯蘭教徒很難真正形成國家認同和公民身份。
  • 法國天主教堂割喉恐襲:一場宗教戰爭的縮影?
    或許正是意識到這場小規模恐襲的巨大衝擊效應,法國總統奧朗德在翌日第一時間召集各大宗教團體代表在愛麗舍宮舉行會議。巴黎大主教安德烈·萬圖瓦(André Vingt-Trois)事後表示,不能讓自己被「伊斯蘭國」的政治把戲所攫取,它想要的正是同一個家庭內不同孩子之間相互對立。
  • 2019旅遊業報告:法國恐襲風險大 中國排名上升
    2019旅遊業報告:法國恐襲風險大 中國排名上升
  • 維也納恐襲引發震動!多國領導人發聲譴責,馬克龍怒誓:絕不低頭
    【編輯/作者 崑崙軍志欄目 INU/ 小灰灰】 導語:在自由的西方國家很容易發生恐怖襲擊,比如說此前法國一名老師被極端分子殘忍傷害,在法國引起了震動,為此法國政府取締了多個宗教組織,防止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 法國恐襲再起 中東抵制潮何以淪為情緒狂歡
    10月16日,遭「辱穆」疑雲纏擾多時的法國教師帕蒂(Samuel Paty)遇襲,成為2012年土魯斯連環槍擊案以來,第257位命喪極端伊斯蘭恐襲的法國公民。綜觀事發脈絡,此案既涉移民,又與近期開庭的2015年《查理周刊》恐襲事件相關,一劍刺入兩處軟肋,自是引發全法輿論爆燃,不僅民眾上街示威,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也於事發當晚迅即發表演說,稱此案為「具有伊斯蘭極端主義特徵的恐怖襲擊」(un attentat terroriste islamiste caractérisé),同時宣誓打擊「
  • 讓法國陷入麻煩的《查理周刊》,再發諷刺漫畫回應恐襲
    【南方+11月5日訊】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當地時間11月4日,令法國近日陷入麻煩的諷刺雜誌《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發布最新一期封面,對法國最近發生的恐怖主義事件進行回應。手中拿著自己被砍下來的面露笑容的頭顱,並配文稱「法國永遠是法國」。該漫畫用被斬首的跳舞女郎來象徵最近在該國的恐怖襲擊中被伊斯蘭激進分子殺害的人,並用「法國永遠是法國」來作為對法國一系列恐怖襲擊的回應。法國紅磨坊康康舞以熱烈奔放著稱,其經典動作就是「掀裙踢腿」,表演堪稱火爆、驚豔。表達了法國人樂觀的天性與奮鬥不氣餒的精神。
  • 國際思想周報|哲學家克裡斯蒂娃否認特工指控;伊斯蘭法國化
    從「在法國的伊斯蘭」到「法國化的伊斯蘭」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計劃推進伊斯蘭的本土化。本周,《大西洋月刊》刊出一篇名為《將伊斯蘭法國化的新章程》的文章。文中指出,事實上,馬克龍的計劃並非前所未有的,他只是在此前總統們失敗的領域再起航。
  • 法國總統馬克龍釋放強硬信號,強化世俗主義、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
    據環球網援引法新社報導10月3日,法國總統在10月2日的演講中表示,今年晚些時候法國將會公布一項新的法律,以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要知道,在一個強烈信奉世俗主義的國家,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而此前早在2月18日的時候馬克龍也宣布了一項法國政府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的戰略。他就擬議的措施發表演講,「遠離孤立的伊斯蘭形式,對於減少外國影響並確保每個人都遵守共和國的法律極為重要。」
  • 恐襲風波塵埃未定,馬克龍呼籲英語媒體支持法國的反恐立場
    當地時間11月1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致電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本·史密斯,強調法國在遭受恐怖襲擊後依然堅持世俗主義理念,呼籲英語媒體支持法國的反恐立場。據卡達半島電視臺16日報導,馬克龍致電本·史密斯,批評後者將法國的反恐立場稱為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馬克龍認為,此番報導將賦予更多暴力活動「合法性」。
  • 昝濤:土耳其的世俗主義在倒退?
    卡拉曼的言論所引發的爭議和擔憂,集中反映了人們對正發黨是否能夠繼續堅持世俗主義的不確定性。過去十幾年正發黨統治下的土耳其日益保守化,最常被引證的例子就是土耳其長期堅持的禁止女性在公共場所戴頭巾的法律已經被正發黨突破。實際上,更為重要的是社會風氣的日趨保守化,對伊斯蘭傳統價值的日益強調等等,都使得土耳其的世俗派倍感壓力和憂慮。
  • 法國再發生持刀傷人事件,言論自由與宗教信仰的衝突
    #法國國民議會29日開會審議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所採取的「封城」等措施,在法國尼斯市聖母大教堂卻突發持刀襲擊事件,已導致3人死亡,多人受傷。在法國有大約600萬的穆斯林人口,馬克龍的言論不僅引起國外穆斯林時間的強烈怒火,也同時加劇了法國國內穆斯林團體與社會的對立。近年來法國社會圍繞言論自由、世俗主義和宗教紛爭產生的觀念分歧和社會撕裂日益表面化,其根源複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