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省政協奮鬥新時代、奮進新徵程、奮發新作為的一年。省政協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黨對政協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堅定不移把中央、省委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這一年,省政協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開展調研76次,視察11次,協商議政32次,形成報告54篇,以一流標準、一流作風、一流服務做好政協工作。
這一年,圍繞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十三五」收官等,省政協堅持建言資政與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原更加出彩凝聚強大力量。
這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省政協在全國政協系統率先就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印發通知、發出倡議,率先圍繞疫情防控進行協商議政,主動擔當作為、凝聚廣泛共識,為我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強化理論武裝,夯實履職基礎
一年來,省政協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省政協黨組組織學習27次、主席會議學習18次,舉辦常委會學習講座4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等,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思想武器。
堅決落實黨對政協工作的全面領導。緊扣省委中心任務謀劃和開展政協工作,發揮政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落實黨對政協工作領導的政治責任。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引導參加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刻領悟偉大抗疫精神、偉大抗戰精神、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強化政治共同體意識,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聚焦「加強和改進」,省政協強化質量導向,改進方式方法,堅持一流標準,紮實做好自身建設,全面提升工作質量水平,在很多方面取得突破和創新:協商議政形式更活,開展豐富多樣的協商活動,無會場網絡議政和遠程協商佔60%以上;提案工作質量更高,持續推進「提案質量提升工程」,制定重點提案遴選與領辦督辦辦法,製作「提案進行時」節目,引起較大社會反響;信息工作質效更優,建立特邀撰稿人制度,健全激勵機制,信息工作進入全國政協系統第一方陣;河南政協「記憶」系列史料品牌影響更大,開編《黃河記憶》史料圖書,開展脫貧攻堅紀事史料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文史資料徵編工作等,留下珍貴文史資料。
圍繞中心大局,為發展和民生履職盡責
省政協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省委、省政府中心任務履行職能,為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貢獻智慧力量。
組織住豫全國政協委員赴遼寧省考察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聯名鄂皖兩省政協提交關於支持大別山革命老區探索走出一條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路子的提案,組織傳統村落保護與文化傳承監督活動,首次開展立法協商……一年來,省政協圍繞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決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面依法治省等中心工作,開展了一系列視察考察、調查研究、協商履職等活動,以實際行動展現責任擔當。
民生,始終是政協履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去年1月10日,省政協召開座談會,圍繞「既有住宅加裝電梯」提案辦理進行協商,這是省政協首次在省兩會期間召開專題協商會議,同步開展網絡議政,推動鄭州市完成電梯加裝152部。此外,省政協還圍繞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解決醫療保障領域突出問題、農村教師「兩類房」建設、疫情防控期間蔬菜產銷等問題開展履職活動,助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事情。
督辦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重點提案,持續關注人口老齡化問題,與省轄市政協就推進垃圾分類開展聯動協商,關心關注困難群體……一樁樁民生實事,一件件暖心之舉,省政協踐行為民初心,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出彩強大能量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省政協始終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作為中心環節,全面落實「重要陣地、重要平臺、重要渠道」要求,認真做好凝聚共識工作,為中原更加出彩凝聚強大正能量。
省政協十分注重開展聯合履職活動,通過團結合作、聯繫聯誼凝聚共識,協商辦理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提案169件,邀請參加視察調研187人次,為各民主黨派省委會、省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發揮作用創造條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創新舉辦庚子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第十五屆豫商大會、國際華商節,舉辦三省同抗疫、奪取「雙勝利」鄂豫皖政協書畫聯展活動,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匯聚力量。同時,還開設網上委員會客廳,定期發布議題,200多名省政協委員先後在線值班,回應關切、答疑解惑、正面引導,更好地凝聚共識、傳播共識。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奮鬥「十四五」,奮進新徵程,需要更多政協力量。省政協要更加有力推動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實落地,更好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凝心聚力、奮勇爭先,在建設「四個強省、一個高地、一個家園」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中建功立業,為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作出新貢獻。(記者 馬濤)
責任編輯:張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