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才值得交往

2020-12-19 如沐春楓的心靈空間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自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論語》以記言為主,不僅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啟人心智,其文學性更具魅力,表現在人物語言的特有風格、表達和修辭手法魅力上。

他的文化塑造力,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君子人格。一部《論語》把孔子推上了萬世師表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流傳千古。他的文化塑造力,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君子人格。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最最關鍵的第一章,既是整部《論語》的起點,也是整部《論語》的終點。這一句中最關鍵的三個詞,僅僅這三個詞就道出了《論語》要表達的目的、方法、結果。這個人也不在意,更不生氣,仍然保持一個謙謙君子的形象。難道,這不正是孔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以及生活在理想社會中的人的生活狀態嗎?

先人們給我們留下的經典文化,通過細細品味,便會被她的魅力深深吸引。五千年的精髓,是智慧的結晶,是賢士聖人留下的精神財富,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去探索研讀。讀完《論語》、《中庸》、《大學》、《道德經》、《鬼谷子》、《三十六計》等經典文化書籍後,有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感覺,《論語》中的道理更是沁人心脾,懂得了大凡是大道理,都是趨於簡單,讓人遵循,源遠流長。

孔子具備有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道德品格,是他成為聖人的主要原因,他的教導一針見血,讓人肅然起敬,現在都不過時,做人只要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就會心如止水,道法自然,成功就會水到渠成。雖然我們達不到像聖人這樣的境界,但是我們可以效仿,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現代社會,幾乎每個年長的人都會這樣教育年幼的人:」要做事就要先做人,把人做好了,做事就沒有問題。」但是問題來了,要怎樣學會做人?是做成年長的人心裡刻板的模樣還是做成大家希望的樣子?其實都不是。學做人,就要向聖人看齊,學習聖人的語錄和經驗。《論語》、《朱子治家格言》、《誡子書》、《三字經》等都是為人處世的法寶,只要我們肯借鑑,肯翻閱,你就能領略到他的魅力所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古人向來重始,何況是號稱「半部治天下」的《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一句能夠放在《論語》這部經典著作的開篇定然有其非同尋常之處。「有朋自遠方來」的「朋」,陳德明《論語釋義》中「有或作友」,即「友朋自遠方來」,古義同門曰朋,如《正義》中「同師曰朋」,朱子「朋,同類也」,楊伯峻先生結合《史記·孔子世家》中「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

我們要提高眼界,及早地了解一個人的性格,正直、寬容、博學的朋友會讓我們受益終身,而和諂媚、善變、虛偽的人一起,心裡時刻都要提防一個人,每天都會很痛苦,尤其是對於善變、虛偽的人,用現在的話說是「嘴上笑嘻嘻,心裡MM皮」,也許在你不在意的某個舉動,成了別人在後面品頭論足的談資。

現在很多人交朋友(不一定是男女朋友)也有幾大標準,其中顏值、情商等被列為首要標準,比如出門逛街,首先想的是顏值高的,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會玩、情商高的人很重要,而一些人則被貼上「直男」「傻白甜」等標籤。誠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標準,但有一點就是不能忽視一個人的品格。

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友情經過時間的沉澱才會愈久彌堅。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一個人是否值得深交,值得你推心置腹,有朝一日,當朋友從遠方來,我們才會發自內心感到快樂。

相關焦點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你有過朋友自遠方來的快樂嗎? 你有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的心靈感受嗎? 你有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唐 李白)的幸福體驗嗎? 你有過「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人生境遇嗎? 交朋友,獲得友誼,乃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人生追求和文化現象。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工作之餘,突然意識到,能來到百家平臺,大都是因為愛寫作,好學習的朋友。有了這些朋友,學習變得非常得有樂趣。我們交流思維,探討經驗,這樣彼此都是一種學習與成長。而如果拿著物質去交換,最終結果是,其中一個多了一樣東西,另一個人必會少些什麼。而這種物質的滿足,甚至沒有底限。所以在這裡的學習交流,是一件非常不錯的平臺。比起物質交換更加充實。
  • 這句話被後人誤讀數千年,孔子論語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論語篇《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什麼某大師老是被一些學歷史的大家抨擊說誤導世人呢?因為她沒有客觀的去用當所寫的意思去解讀,卻在用簡體字意思去解讀,那這個不是無知就是心思壞。想要了解中國文化就得從根源上了解,文字才是一切的基礎和圖騰的含義。今天就簡單地說說:「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
  • 《每日一論語》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本期鋒華傳統文化《每日一論語》為您講解的是《學而》的第二句: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從字面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望我,不是一件很讓人高興的事情嗎?宋人歐陽修在《朋黨論》中寫道: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君子和志同道合的人當朋友,小人跟有共同利益的人當朋友,不管是嶽飛這樣的忠臣良將,還是秦檜這樣的奸佞小人都有自己的朋黨、朋友。
  • 我讀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原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句話的關鍵點,就是這個「朋」字。搞懂這個字,你才能理解這句話,才能理解人家「樂」的是什麼?否則,你還以為,人家是吃了一塊水果糖,甜甜的,就「樂」了。不是從遠方來的,都是你的朋友,有些人是給你帶來災難的。一般人不能分清楚,誰是帶來災難的人。比如,酒肉朋友,就是帶來災難的人。
  • 陳如飛解讀《論語》其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一、原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陳如飛解讀這句話的關鍵點,就是這個「朋」字。搞懂這個字,你才能理解這句話,才能理解人家「樂」的是什麼?否則,你還以為,人家是吃了一塊水果糖,甜甜的,就「樂」了。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搞懂誰是自己的朋友,誰是自己的敵人。朋是人生的大問題,這個問題搞不懂。糊裡糊塗的過了好多年,最終一事無成。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020年9月18日,四川省成都第二強制隔離戒毒所(下稱省成都二戒所)迎來一行遠方的客人。>文字:辦公室圖片:政治處原標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論語》常讀常新,有朋自遠方來 新悟
    《論語》開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凡寫文章,開篇最難。《論語》的編排極有層次,把此條放在開篇第一條,肯定不是無意而為之。對於整部《論語》,對於描述、闡發孔子其人其想,應該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奇怪的是,這一條真的是平淡無奇。至少我們常見的解釋就是平淡無奇的。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俗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周末,一老同學從大城市來探望我。我倆盡興小酌幾杯,一會兒乘著酒興我便對他訴苦說:「我雖然在縣城工作,但是妻子在鄉鎮小學教書,夫妻兩地分居多年,孩子由她一個人帶……苦呀!」
  • 你以為你真正讀懂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嗎?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們接著講《論語·學而篇》第一則中的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裡面的相關故事。春秋時,有個叫俞伯牙的楚國人,他從小熱愛音樂,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從不驕傲,總覺得自己不知道的遠比知道的要多得多,以此,他一直都在不斷進化自己。即使長大後,他也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在音樂中出神入化地呈現出對各種事物的真切感受,直到遇到古樂聖手萬子春,他才有了質的飛躍。
  • 釐米讀國學 |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如果其它遠道而來的朋友禮數不周,讓主人不快樂了,這時孔老夫子手裡拿個藤條,邊抽邊狠狠的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啥不樂?不樂就是你的問題!不能不樂!」如果真是這樣,孔夫子不該當聖人,應該是資本主義代言人才對。
  • 有朋自遠方來借錢?
    有朋自遠方來借錢,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當然了,我是在妄自揣測古人,但是孔老夫子也在妄自揣測天下人,因為有朋自遠方來,有無數種可能,而孔老夫子卻覺得一定會很開心,因此儒家的東西比較死板,只有格言式的名人警句,一部論語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語錄,不知變通,也沒有形成理論體系,因此儒家也一直被高估了。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82 團隊 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共同的奮鬥目標,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你才會覺得在前行的路上不再孤獨。例如,在年齡、職業、社會地位、籍貫、民族、性別等方面都會有一個固定的形象,好比大多數山東人給人們留下的固定形象是豪爽、正值、好客且能吃苦耐勞等等特點(因為鄙人是山東人,哈哈,所以就拿來舉例子嘍)這就是定型效應。因為需要模仿手遊王者榮耀中的人物臺詞,我還去抖音上聽了好多遍,才模仿的稍微有點意思。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古義為「同門、同學」,引申為弟子。所以孔子這句千古流傳的金句是歡迎遠方學子時講的。那麼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理想的孔子為何興學辦校?先秦時期信息閉塞,他老人家何以能吸引到遠方的弟子?孔老夫子又為何「樂乎」?
  • 讀書隨筆:有朋自遠方來「遠」的疑問
    夏日讀《論語》。 《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遠」字令我無限遐思了。 後人就《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讀《論語》找到創業路上真正的朋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原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劉成庚解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這句話的關鍵是要分清什麼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同頻率的人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從我讀了《論語》後,凡是不同頻率的人要來找我,我都直接拒絕,因為沒必要見面,也不想多說話。老闆們的朋友是客戶,是合作夥伴。比如,我們的客戶就是認可我這個人,認可我服務的客戶就是我們的朋友;那些沒有成功的決心與耐心,做事沒有衝勁且滿是負能量的人,當然就不可能成為我們的朋友。
  • 皇甫公良~第二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原文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皇甫公良解讀這句話的關鍵點,就是「朋」。更有甚者,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不明白何為「朋」,居然或認賊作父,或養虎為患,最終害人害己,到死也不知道其中因由。遠方來的並非都是「朋」從遠方而來的,有真「朋」,也有給你帶來災禍的偽「朋」,只是普通人根本分不清楚,哪個才是會給自己帶來災禍的人。
  • 「閒讀論語」「有朋自遠方來」,「有朋」還是「友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是《論語》之中老少盡知的一句話,但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句中的「有朋」可能是是「友朋」,你會有何反應?可能有人會驚訝地說:「不會吧?」也可能有人會說:「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其實,「有朋」還是「友朋」?這一問題從唐代就有討論。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的你如何理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出自《論語·學而》意思是你有朋友從遠的地方來探望你,你不高興嗎?這是人的根基。是為人處事的根基。在我們現今的生活中,有多少人願意去探望你,即使是鄰居也不一定。我們現在住進了高樓大廈,我們和鄰居認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