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自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論語》以記言為主,不僅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啟人心智,其文學性更具魅力,表現在人物語言的特有風格、表達和修辭手法魅力上。
他的文化塑造力,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君子人格。一部《論語》把孔子推上了萬世師表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流傳千古。他的文化塑造力,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君子人格。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最最關鍵的第一章,既是整部《論語》的起點,也是整部《論語》的終點。這一句中最關鍵的三個詞,僅僅這三個詞就道出了《論語》要表達的目的、方法、結果。這個人也不在意,更不生氣,仍然保持一個謙謙君子的形象。難道,這不正是孔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以及生活在理想社會中的人的生活狀態嗎?
先人們給我們留下的經典文化,通過細細品味,便會被她的魅力深深吸引。五千年的精髓,是智慧的結晶,是賢士聖人留下的精神財富,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去探索研讀。讀完《論語》、《中庸》、《大學》、《道德經》、《鬼谷子》、《三十六計》等經典文化書籍後,有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感覺,《論語》中的道理更是沁人心脾,懂得了大凡是大道理,都是趨於簡單,讓人遵循,源遠流長。
孔子具備有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道德品格,是他成為聖人的主要原因,他的教導一針見血,讓人肅然起敬,現在都不過時,做人只要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就會心如止水,道法自然,成功就會水到渠成。雖然我們達不到像聖人這樣的境界,但是我們可以效仿,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現代社會,幾乎每個年長的人都會這樣教育年幼的人:」要做事就要先做人,把人做好了,做事就沒有問題。」但是問題來了,要怎樣學會做人?是做成年長的人心裡刻板的模樣還是做成大家希望的樣子?其實都不是。學做人,就要向聖人看齊,學習聖人的語錄和經驗。《論語》、《朱子治家格言》、《誡子書》、《三字經》等都是為人處世的法寶,只要我們肯借鑑,肯翻閱,你就能領略到他的魅力所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古人向來重始,何況是號稱「半部治天下」的《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一句能夠放在《論語》這部經典著作的開篇定然有其非同尋常之處。「有朋自遠方來」的「朋」,陳德明《論語釋義》中「有或作友」,即「友朋自遠方來」,古義同門曰朋,如《正義》中「同師曰朋」,朱子「朋,同類也」,楊伯峻先生結合《史記·孔子世家》中「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
我們要提高眼界,及早地了解一個人的性格,正直、寬容、博學的朋友會讓我們受益終身,而和諂媚、善變、虛偽的人一起,心裡時刻都要提防一個人,每天都會很痛苦,尤其是對於善變、虛偽的人,用現在的話說是「嘴上笑嘻嘻,心裡MM皮」,也許在你不在意的某個舉動,成了別人在後面品頭論足的談資。
現在很多人交朋友(不一定是男女朋友)也有幾大標準,其中顏值、情商等被列為首要標準,比如出門逛街,首先想的是顏值高的,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會玩、情商高的人很重要,而一些人則被貼上「直男」「傻白甜」等標籤。誠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標準,但有一點就是不能忽視一個人的品格。
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友情經過時間的沉澱才會愈久彌堅。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一個人是否值得深交,值得你推心置腹,有朝一日,當朋友從遠方來,我們才會發自內心感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