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靈鷲峰大雷音寺,佛門諸眾佛祖、菩薩、羅漢、靈山諸神等匯聚一堂,參加如來佛祖為唐僧師徒舉辦的加封大會。
西行取經路上,唐僧師徒一路寒來暑往,受盡了種種磨難,熬過了九九八十一個劫難之後,來到靈山之上,脫身成聖。
如來佛祖最先加封的是西天取經工程的主要取經人——唐僧。
西行路途中,唐僧或是面對世間財富或美人的誘惑,或是妖魔鬼怪的威逼利誘,都始終做到了心如止水,堅持到西天取經,完成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交給他的取經任務。
四大名著《西遊記》中講到,除此之外,唐僧還是如來佛祖的得意二弟子——金蟬子轉世。
此前,他為了完成取經大任,曾九世投胎為人,均未能修成正果。直至第10次投胎成為唐玄奘,並收下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和小白龍後,渡盡劫波,終於可以稍稍放鬆下一直緊繃著的腦子。
如來佛祖在唐僧還是旃檀功德佛時,稱其上課時沒有認真聽講,輕慢了他的大法,因此才貶金蟬子的真靈到東土大唐,投胎為人。
「今喜皈依,秉我加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經,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旃檀功德佛」。
封過了自己的得意弟子,如來佛祖又開始分封第二位——孫悟空。
西遊神話中,孫悟空一身本領,既會72地煞變數,又會十萬八千裡的筋鬥雲;既有定海神針如意金箍棒,又有火眼金睛……關鍵是,他更有一顆正義無畏的心靈,一路上降妖除魔,他最認真,也最辛苦,受的磨難也最多。
不論是民間神話故事中,還是文學作品裡,孫悟空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一點不比唐僧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來佛祖封孫悟空的職務是——鬥戰勝佛,與唐僧一樣加升大職正果。
而孫悟空讓如來佛祖賞識和加封成佛的重要一點,也正是他西天路上煉魔降怪有功,全始全終。
第三位嘉獎的是唐僧的二師兄——豬八戒,又名豬悟能。
當聽到如來佛祖口中加升他為汝職正果,做一位淨壇使者時,豬八戒有些著急了,當場喊著如來佛祖的名字:如來,他們都成佛了,為何把我做個淨壇使者?
如來佛祖耐心地給八戒解釋了一句:汝因口壯身慵,食腸寬大。天下四大部洲,瞻仰祀俸我的人眾多,凡諸佛事,讓你淨壇,這是個實惠又受用的差事啊,有什麼不好呢?
八戒聽後,心中大喜,謝了如來佛祖的封賞。
有讀者看到此,會產生疑惑,豬八戒在靈山受封之時,為何敢公然直喊如來佛祖的名字,又為何敢嫌棄如來佛祖加封他的官職小!這不是明顯的挑肥揀瘦,討價還價嗎?
「源易緣」注意到,豬八戒受封時,直喊「如來」的名字,是《西遊記》某臺某一版本的電視連續劇中的一段劇情,原著中,豬八戒並沒有這樣做。
《西遊記》原著第100回,「徑回東土,五聖成真」章節中,豬八戒聽到如來佛祖又似誇讚又是批評他的話時,八戒的反應是4個字——「口中嚷道」:他們都成佛,如何只教我做個淨壇使者。
漢字字典中,對「嚷」字有4種解釋:一是喊叫;二是吵鬧;三是責備;四是訓斥。
可見,吳承恩老師在表達豬八戒的情緒時,一個字便生動描寫了他當場的激動。可不管八戒的心情多麼不美麗,對如來佛祖有何意見,原著中,都未見到他直喊如來佛祖的名字。
隨後,豬八戒在三師弟沙悟淨和白龍馬一同受封金身羅漢和八部天龍馬後,還叩頭謝恩。
影視劇中,情節裡加了豬八戒直喊如來佛祖的名字,主要目的應該就是為了渲染劇情,提升觀賞效果。
比如,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直打到了通明殿外、靈霄寶殿前,便被王靈官和雷部36將團團圍住,難分勝負,也難以進前。但到了影視劇中,卻變成了這樣一幕:玉皇大帝躲藏在案桌下面,驚慌失措地大喊,快去請如來佛祖。
這段劇情,雖然增強了衝擊力和落差感,給觀眾朋友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卻完全沒有尊重原著作品,也沒有考慮到民間神話傳說中的客觀實際情況,誤導了人們的正確認知觀。
那麼,豬八戒為何聽到如來佛祖封他為淨壇使者後,敢對如來佛祖耍性子、鬧情緒?結合,《西遊記》原著和民間神話傳說,今天,「源易緣」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豬八戒初見前往東土大唐尋找尋經人的觀音菩薩,不由分說,舉著九釘齒鈀就朝菩薩打來。
得知眼前的神仙正是可解三災八難的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時,八戒馬上又變了一副態度,再三道歉後,又請觀音菩薩為他指點迷津,解他出難。
此時的豬八戒從天庭的天蓬大元帥錯投豬胎後,在福陵山雲棧洞正靠著吃人度日。
觀音菩薩問他:你既上界違法,今又依然吃人行兇,傷生遭孽,二罪並罰,有何前程?
豬八戒滿不在乎:依著官法打殺,依著佛法餓殺!還不如吃肥膩膩的人自在。管他什麼二罪、三罪、千罪,萬罪!
觀音菩薩繼續勸善八戒:人有善願,有必從之,如果你肯皈依,自有養身之處。世有五穀,盡能充飢,為何非得靠吃人度日?
八戒這才如夢方醒,只是還有些無奈:我有心改過,只是奈何獲罪於天,沒有地方祈禱。
觀音菩薩於是安排八戒做取經的徒弟,前往西天走一遭,將功折罪,管教他脫離災瘴。八戒滿口答應:願隨,願隨!
本來,八戒的想法比較簡單,有個正當的職業可以安身立命。可隨著取經工程的深入,八戒的內心欲望也越來越高。
還是《西遊記》原著第100回,「徑回東土,五聖成真」章節中,護送唐僧師徒返回東土大唐的八大金剛,來到長安城外的望經樓前,卻不想讓孫悟空、豬八戒等師兄弟下去,只讓在「霄漢中等待」。
八大金剛不讓去的原因,既有怕洩漏神像之說,又有擔心八戒貪圖富貴,誤了返回西天的期限。
豬八戒當時就回駁了八大金剛:師父成佛,我也望成佛呢,豈有貪圖之理!潑大粗人!都在此等我,待交了經,就來與你回向也!
這一番對話中,可見豬八戒的第一理想是也成個什麼樣的佛,當他聽到只是個使者,連羅漢都沒混上時,失落感太大了,一下子就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在前幾篇的《西遊記》名著解讀系列文章中,「源易緣」談到過豬八戒下凡前的身份很尊貴,在天庭神仙地位中級別也很高。
他的背後還有當年度化他成仙的大羅天仙,當年的影響力也不會瞬間消失。
西遊影視作品中,導演為何會加上豬八戒當眾直喊如來佛祖的名號,就是因為出於他曾經的、當年的赫赫地位考慮。
孫悟空曾在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後,曾經大喊:我被你們騙了!
直到反省了500年後,他或才真正明白,自古英雄多磨鍊,並非眾神眾仙們騙了他,而是在實踐磨難中培養了他、成就了他!
豬八戒原本在天庭過著受人尊重的尊貴日子,卻酒後調戲嫦娥仙子,投凡後又靠吃人度日,經過觀音菩薩指點後,後來還是來到了高老莊,強行娶了高翠蘭為妻。即使加入了取經團隊,成為其中的一員主力軍,黎山老母、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四聖下凡考驗取經人,發現西天取經途中,最沒有戒了貪嗔痴的,應該就是八戒二師兄了!
可即使這樣,八戒也沒有反思過自己的行為和處世方式,沒有失去追求最高職位的想法。
如果八戒懂得,佛教的精義在於慈悲度世,利人利己。如果八戒,懂得佛教的佛、菩薩、羅漢等根本區別在於:佛是覺者或智者,是指在智慧和修行中達到最高級最圓滿境界的人,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修成菩薩的人是自覺、覺他;羅漢是自覺等差別,才能證得不同果位。他就會明白,結合自己的身行和言行作對比反思,加以分析,他也會懂得,離佛、菩薩、甚至羅漢,都還有一定的差距。
豬八戒當眾鬧了鬧,刷了刷自己的存在感,發洩了下自己的情緒,卻無濟於事,改變不了既定的結果。
都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觀音菩薩度化八戒加入佛門,允諾他將來可成正果,可絕對沒有保證過,他不努力就能成佛、成菩薩、成羅漢。
世間難有不勞而獲的好事,從來瓜果都是先苦後甜。這正是: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文獻:《西遊記》、《中國民間神話傳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