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饅頭致富一個鎮

2020-11-21 安徽商報

上世紀80年代,江鎮鎮一小部分農民為了填飽肚子,奔赴北京、上海等地租賃店鋪做饅頭,進而自髮帶動周邊的親朋加入饅頭大軍,形成了面點產業的雛形。經過30多年的滾動發展,全鎮3萬餘人中,有2萬人在全國各地開饅頭店、包子店,一年的銷售額達到近百億元,利潤在40億元左右,並成為「中國麵點師之鄉」,形成巴比、天添、沙士比、德比、蒸功夫等為代表的眾多市場知名度品牌。

  小洋樓幾乎都是饅頭『換』回來的

  翻開江鎮鎮新合村的黃曆,曾經的貧瘠、困苦和探求,而今依然歷歷在目。「以前我們村世代以務農為生,窮得叮噹響,十裡八村都知道,村裡男青年連娶媳婦都費勁。 」新合村過去的貧窮面貌讓村黨支部書記何承龍記憶猶新。他回憶道,往回推30年,那時候年年拉饑荒,家裡生活很困難,當時連土坯房都是借錢蓋的。

  像何承龍一樣對貧窮日子有著深刻記憶的村民還有很多。村民張余杰說,以前整個江鎮鎮的群眾都一樣,家家都吃不飽,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只有一條泥巴路向外通行,村民們種點玉米蔬菜想拿出去賣特別費勁。「以前我們村窮得叮噹響。」日新村黨支部書記張汪應說,如今好了,村裡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破舊的老房子也變成了小別墅,家家都有小汽車,這裡不再是以前人們印象中的「窮鄉僻壤」,是『饅頭』徹底讓我們整個村變成了美麗鄉村,村民們也過上了好日子。「賣饅頭能發財,村裡的小洋樓幾乎都是饅頭『換』回來的。 」張余杰是日新村村民,他回憶說,早在上世紀80時代,村裡就有少數幾個人在上海等地賣饅頭包子,在當時收入很高。同村鄰居在外賣了一年包子後,就在家造了個兩層樓房,讓他羨慕不已。

  做饅頭包子是「草根」活,走出家門賣包子,來源於村民最原始的發財衝動。我縣外出做面點人數最多的鄉鎮當屬江鎮鎮。上世紀80年代前期,擁有人口3多萬的江鎮鎮,耕地面人均不到1畝。村民說:"富字下面是個田,沒田怎麼富?答案還是在「饅頭」上。

  一個鎮一半以上人口賣包子

  總有敢為人先者,江鎮鎮江鎮村村民劉會平,就是第一個外出「吃螃蟹」的人。 1995年,17歲的劉會平因為當時家裡十分生活困難,初中尚未畢業便輟學了。因不想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夫生活,於是便在老家學會了一門做饅頭的手藝。不料,憑著這門手藝,他走南闖北開店謀生,在上海註冊了「巴比饅頭」,竟意外做成了個億萬富翁。

  看到做面點生意賺錢很快,江鎮鎮不少人在劉會平的影響和帶領下,紛紛走出家門,以「一對夫婦一個窩,一個爐子兩口鍋」的家庭作坊模式,在全國各地開起了包子鋪。

  一個不是小麥主產區的小鎮,村民如何靠「饅頭」發家致富?日新村村民張中明給出了答案。

  「大家都是一個鎮的、一個村的,誰家有困難有需要,互相搭把手,有錢一起賺。我們村90%的人也都在外賣包子,全村人做這行,都是親戚帶親戚,鄰居幫鄰居,一個帶幾個這樣慢慢帶出來的。 」

  張中明是第一批外出做饅頭包子的村民。「現在店裡一天能賣多2000多個包子,毛利1000多元。 」張中明稱,自家的生意在老鄉同行中只能算一般,一年一般能賺10多萬元,生意好點能賺20萬,「我們村有好多人在蘇州賣包子,一年賺40萬元沒問題。 」

  雖然收入可觀,但張中明表示賣包子賺的都是辛苦錢。「早點賣的就是一個『早』字。」他說,每天3點起床做餡、和麵包包子,才能保證天亮後有包子饅頭可賣。

  能人帶動貧困村民一起致富

  一大早,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葑亭大道的一家包子加盟店裡,來自江鎮鎮新聯村曹窪組的曹達貴和妻子杜平飛忙著蒸包子、打豆漿,接待一個又一個食客。

  曹達貴家中姐弟三人,父母一直在家務農,貧瘠的土地一年到頭全家溫飽都成問題,家境十分貧寒。前些年,何廣武將他們帶到蘇州來創業,前期何廣武為曹達貴夫婦不但找到了比較好的門店,因考慮其經濟狀況不太好,還墊資金給他把門店開張了。經過幾年來的經營,曹達貴有了自己的三家天添包子門店,弟弟也有開了一家,兄弟倆雙雙蓋起了樓房,買了轎車,因孩子在蘇州讀書,還在蘇州置買了一套住房。「現在的美好生活有我夫妻倆的勤勞辛苦,更離不開何廣武無私的幫助,我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好好做生意,也願意盡一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曹達貴說。

  和曹達貴一樣,在蘇州天添237家加盟店裡,1000多名職工都來自家鄉和外鄉的貧困戶及農村剩餘勞動力,其中貧困戶就有300餘戶。

  何廣武是江鎮鎮新合村人,自幼飽嘗生活的艱辛。從17歲開始到上海做泥瓦工、到瀋陽做油漆工、組建裝修隊,再到蘇州市做包子,將一個小小的饅頭,做出了特色,打出了品牌。並在蘇州成立天添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年銷售額超億元。每當看到家鄉還有一部分鄉親由於各種原因生活困難時,何廣武就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儘自己所能,帶領鄉親們一道致富。「我從小生活在農村,深知農村貧困的艱辛。現在我富了,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也是我最大的心願。 」

  同樣,江鎮鎮上豐村何汪銀從2008年開始,在江蘇省蘇州市成立沙士比公司,至今已開了260多家連鎖店,每天賣出包子40多萬個,營業額近80萬元,並帶動安徽、江西等地方600多名貧困戶走上致富路。聯山村村民陳九一2015年5月份他找到何汪銀,想要加盟何汪銀的包子店,但本錢不夠。何汪銀得知後,不僅借給陳九一本錢,還為他在蘇州吳江找了一個市口好店面。「真的要謝謝何汪銀,要不是他,我們一家不可能一年就走上了致富路。」陳九一激動地說。由於陳九一經營有道,吸引許多消費者爭相排隊購買,

  年收入30萬元。象幫助陳九一一樣,何汪

  銀自己富了,他還惦記著還有很多人沒有

  富起來,先後幫助了600人。「我一個人富

  了不算富,致富路上大家一齊走心裡才踏實」。何汪銀說。

  小蒸籠「編織」出大財富

  在江鎮鎮居民詹劉慧辦的蒸籠廠,40多名工人正嫻熟地將歸類好的竹材進行加工。經過選材、分段、去青、片竹、開料、加工邊底、成品、高溫消毒等一系列程序後,一個個精巧的蒸籠便從他們靈巧的手中誕生了。「我一年要生產1萬多套蒸籠,基本都是銷售一空。 」詹劉慧說。

  走在江鎮鎮老街上,一路可見許多家庭式的蒸籠生產小作坊,數以萬計的竹蒸籠整齊地晾曬在沿街道旁,不少客戶正在精心挑選。

  江鎮鎮既不是小麥主產區,居民飲食也不以麵食為主,但從這裡走出去的「江鎮包子」「江鎮饅頭」卻是名聲在外。經過近30年的發展,白案生意讓江鎮快速集聚財富。「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江鎮做饅頭,人人有一手。 」據江鎮鎮黨委書記董紅軍介紹,該鎮一半以上人口在面點行業就業,人數兩萬多人。其中有近千人在蒸籠行業。隨手打開淘寶網,「江鎮蒸籠籠墊之鄉」的主頁立馬映入眼帘,上線的蒸籠製品有上百種。「光籠墊就有五六種。現在物流又方便,貨物到的也挺快。 」在湖北從事面點製作的江鎮鎮盤石村村民劉洋說,他出門務工前來到家門口的一家企業訂購了幾套蒸籠和籠墊。

  眼下,江鎮鎮每一家蒸籠廠都在組織生產,網上接受訂單。「在每年春節前後兩個月,我們蒸籠就要賣出去30多萬個,產值1200多萬元。」一家蒸籠廠的負責人詹齊明高興地說。從事物流運輸的何易也表示,正月期間,一天要發幾百件蒸
籠製品。

  江鎮鎮兩萬多名農民靠著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紮根全國各個城市,用一個個饅頭、包子,「蒸」來巨額收入,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白案生意也帶動了蒸籠業的發展。「江鎮蒸籠」產業規模從當初的幾家生產加工企業,增長到如今的40多家,年產蒸籠30萬多套,產值超億元。
本報記者 檀志揚

相關焦點

  • 江鎮:三十年成就「中國麵點師之鄉」 「饅頭」上市 小鎮「流金」
    開篇的話:佔全國60%以上銷售份額的裝飾輔材、年創造七十多億元產值的小刷子、在全國各地有近三千家連鎖店的「巴比饅頭」……也許你根本想不到,以上的這些記錄其實都是我市一個個特色小鎮創造出來的。當不起眼的裝飾輔材、刷子、饅頭等等形成產業集群,便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即日起,本報將聚焦安慶市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推出安慶特色小鎮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 一個饅頭的來歷
    只有麥子不同,麥子在原產地主要是麵包,到了中國則是個饅頭。二麥子傳入中國的時候,中國人早已形成了北方小米、南方大米的主食習慣。起初,人們用它來製作麥芽糖,種得多了,也拿它老果腹充飢。不過,我們是像吃小米、大米是一樣的,將小直接拿來煮,吃「麥飯」。
  • 給我來個小和尚:小狐狸的手相大大的一個「萌」,饅頭:很準!
    給我來個小和尚:小狐狸的手相大大的一個「萌」,饅頭:很準!小狐狸和饅頭在小鎮的集市閒逛的時候,經過一家算命攤位,被算命先生邀去卜卦了,通過一番「頭圓」的卜卦,小和尚是相信了,但是聰明小狐狸滿臉質疑,要求算命先生給它算了一下。算命先生見小狐狸對他滿臉質疑,也沒生氣,讓小狐狸伸出手掌給他看,小狐狸向算命先生伸出了爪子,它這就看看這算命的,還能玩什麼花樣。
  • 饅頭賣到368元一個,卻能暢銷全國,年賺1000萬,她做對了什麼?
    就像網上時不時爆出的那些賣煎餅果子、買麻辣燙的攤主月入××萬那樣,有很多人都能依靠做好小生意來掙大錢致富的。有著這樣一位大媽,從饅頭裡發現商機,並在短短3的年裡,將自己的饅頭銷往全國各地,年銷售額過千萬,造就致富傳奇。她就是威海金麥兜花餑餑的老闆林紅。
  • 致富不忘家鄉人-鄧州張村鎮楓蘭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靳小良
    更多資訊,請及時關注微信公眾號(鄧州全記錄、行走在鄧州)他用20來年的艱苦奮鬥,從一名農民工成長為一個地道的農民企業家;他用敏銳的智慧、勤勞的雙手和實幹的精神,發展綠化苗木產業和地方特色旅遊產業,成為當地的創業致富帶頭人。
  • 隆或鎮:小蠶共育開拓致富新「絲」路
    原標題:隆或鎮:小蠶共育開拓致富新「絲」路   「一張小蠶260元,不僅比外面便宜,還方便,以前買蠶種要跑到別的鄉鎮,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買到了。」
  • 一個饅頭會有多少添加劑?
    金山網訊 近日,有市民向工商部門反映,朱方路農貿市場附近面點作坊出售的饅頭,個頭大、顏色白、口感蓬鬆,「是不是加了什麼添加劑
  • 掌握一個小妙招,半小時發滿盤,饅頭又白又香
    但是一看家裡的廚房,吃的東西已經沒有多少了,剩的最多的就是麵粉,於是便想著用麵粉做上一些饅頭吧,不僅可以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還可以炒上兩個小菜在家吃饅頭,等這兩天病毒的高峰期過了以後,再好好地去犒勞自己一頓。
  • 何汪銀:「從少林小子」到「饅頭王子」 今日懷寧 中安在線多媒體...
    由於家境貧寒,14歲初中畢業後,他就開始自己一人「闖蕩江湖」,到少林寺學過武術,還當過導遊、做過小買賣……從2008年開始,他瞄準早餐市場,在江蘇省蘇州市成立「沙士比饅頭」公司,至今已開了260多家連鎖店,每天賣出包子40多萬個,營業額近80萬元,並帶動600多名群眾走上致富路。
  • 鄒城市中心店鎮溪湖廠村:胡蘿蔔「種」出致富路
    胡蘿蔔素有「小人參」的美譽,近日,中心店鎮溪湖廠村的胡蘿蔔種植地裡連片的胡蘿蔔陸續成熟,小小的胡蘿蔔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蘿蔔」。眼下正是胡蘿蔔的收穫期,在中心店鎮溪湖廠村100多畝胡蘿蔔種植田裡,十幾名工人正在地裡忙碌著,將一個個顏色鮮豔、大小勻稱的胡蘿蔔從沙土地裡拔出,去纓、裝箱,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 不能把吃飽歸於「最後一個饅頭」
    每當記者讓尹院士談談自己的故事,尹老總是謙虛地說,這一切並非我一個人的功勞,「不能把吃飽歸於最後一個饅頭」。他打比方說,航空發動機上有成千上萬個零件,可以說每個零件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單靠其中任何一個零件,發動機都轉不起來,而任何一個零件發生問題,都有可能前功盡棄。
  • 平常一個饅頭吃不掉,這麼做出蒜香饅頭片,一頓吃下三個饅頭
    平常一個饅頭吃不掉,這麼做出來的蒜香饅頭片,一頓吃下三個饅頭。有時候來不及蒸米飯,直接買饅頭當主食,孩子一般就吃1個,有的時候一個都吃不完。有一次買饅頭的時候,我們好幾個媽媽在排隊,就順便聊了起來,有一位媽媽說她每次要買10個饅頭都不夠吃,那位媽媽買回家饅頭還需要進行二次加工,說加工後的饅頭,家人才能吃的多,吃的飽,這麼一聽,我就來興致了,因為我家一人一個饅頭都吃不掉,那位媽媽就告訴我們排隊的這些媽媽一個高招,說這麼做出來的饅頭,特別好吃,買的少一定不夠吃,這就是把饅頭拷出來
  • 「西貝」21元一個的饅頭是否還蒸得下去?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21元一個的饅頭是否還蒸得下去?【緣木求魚】許多人對「西貝」的情緒,從去年就開始醞釀了,綿延至今,再遇到合適的炸點,猛然爆發一下,也正常。木木「西貝」21元一個的饅頭突然成了網紅產品,也是大火猛攻的結果。這倒與蒸饅頭有異曲同工之妙。懂點兒廚藝的人都知道,蒸饅頭全憑一口氣,「西貝」饅頭能在網上「發」起來,靠的當然也是一口「氣」。「氣」足若此,或許就需要「西貝」有所思。
  • 一個饅頭的「報恩」,溫暖了這家店,和無數人的心……
    只是他沒有想到,會發生在一個饅頭身上。疫情期間,南岸區一家饅頭店裡,上演了一出暖心的「報恩」故事:黃勇華所在的饅頭店在疫情嚴重時免費送出了5000多個饅頭,但他沒「虧」——換來的是更加珍貴的東西:街坊鄰居們在他們艱難時期的回饋和支持。
  • 木木:21元一個的饅頭是否還蒸得下去?
    木木「西貝」21元一個的饅頭突然成了網紅產品,也是大火猛攻的結果。這倒與蒸饅頭有異曲同工之妙。懂點兒廚藝的人都知道,蒸饅頭全憑一口氣,「西貝」饅頭能在網上「發」起來,靠的當然也是一口「氣」。「氣」足若此,或許就需要「西貝」有所思。
  • 剩饅頭怎麼處理?教給大家一個好辦法,做出來的饅頭嘎嘣脆,真香
    身為一個北方人,我們一家人都非常喜歡吃麵食,我家米袋子裡面的米跟面袋子裡面的麵食吃的量是同等的,有時候連著吃幾天的米飯不想吃了就做個饅頭或者是烙個餅來吃。有時候饅頭一不下心蒸多了就會剩下,大家都是怎麼來處理家裡面的剩饅頭的呢?我這邊來給大家分享我的一個吃法。
  • 盛春時節,寶雞這個鎮處處綻放「致富花」
    在櫻花、桃花、玉蘭次第開放之後,陳倉區鳳閣嶺鎮的蘋果花也迎來了最動人的時刻。記者在陳倉區德厚有機蘋果示範園裡看到,數千畝成片的蘋果花迎春怒放,花香四溢,讓人陶醉。在鳳閣嶺鎮人眼裡,蘋果花就是「致富花」,蘋果樹是鄉親們的「致富樹」。一朵花兒一顆果,繁花似錦的枝頭,昭示著金秋的豐收。
  • 饅頭、餃子你知道是誰發明的嗎?一個是張仲景,另一個竟是他!
    饅頭大家都知道,它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食物,別稱「饃」「饃饃」「蒸饃」,中國傳統麵食之一,在我們國家它是很多人不可或缺的主食,中國人日常的主食之一,吃了這麼多年的饅頭,那你知道饅頭起源於什麼時候嗎?是誰發明的?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下。
  • 小饅頭大商機,小小饅頭帶來發家致富,是怎麼做到的?
    如果有人說,他在南方大城市單靠賣饅頭,五六年時間,賺了好幾百萬塊錢,你信嗎?我估計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這是在吹牛。但是我可以很認真的告訴你,這就是真事,就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其實這個方法很簡單,我一說出來,大家都能明白,但是為什麼沒人願意去做呢?這就是因為,很多人都低估了饅頭的利潤,都認為賣饅頭不賺錢。今天我就來仔細給大家分享一下別人是怎麼賣小饅頭賺大錢的。
  • 普普通通的一個包子饅頭都是美食,不要小看了它們!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包子饅頭是經常看到的,一頓早餐就能吃到美味的包子饅頭,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包子饅頭的營養成分或者這其中的奧秘,其實先來說說包子吧,包子外表看起來白白的一點都不好吃,但是白色的外表裡面還藏著各種各樣的肉餡啊,蔬菜啊超級美味的,它不止一種有分好多類,有小籠包,豆沙包,大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