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江鎮鎮一小部分農民為了填飽肚子,奔赴北京、上海等地租賃店鋪做饅頭,進而自髮帶動周邊的親朋加入饅頭大軍,形成了面點產業的雛形。經過30多年的滾動發展,全鎮3萬餘人中,有2萬人在全國各地開饅頭店、包子店,一年的銷售額達到近百億元,利潤在40億元左右,並成為「中國麵點師之鄉」,形成巴比、天添、沙士比、德比、蒸功夫等為代表的眾多市場知名度品牌。
小洋樓幾乎都是饅頭『換』回來的
翻開江鎮鎮新合村的黃曆,曾經的貧瘠、困苦和探求,而今依然歷歷在目。「以前我們村世代以務農為生,窮得叮噹響,十裡八村都知道,村裡男青年連娶媳婦都費勁。 」新合村過去的貧窮面貌讓村黨支部書記何承龍記憶猶新。他回憶道,往回推30年,那時候年年拉饑荒,家裡生活很困難,當時連土坯房都是借錢蓋的。
像何承龍一樣對貧窮日子有著深刻記憶的村民還有很多。村民張余杰說,以前整個江鎮鎮的群眾都一樣,家家都吃不飽,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只有一條泥巴路向外通行,村民們種點玉米蔬菜想拿出去賣特別費勁。「以前我們村窮得叮噹響。」日新村黨支部書記張汪應說,如今好了,村裡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破舊的老房子也變成了小別墅,家家都有小汽車,這裡不再是以前人們印象中的「窮鄉僻壤」,是『饅頭』徹底讓我們整個村變成了美麗鄉村,村民們也過上了好日子。「賣饅頭能發財,村裡的小洋樓幾乎都是饅頭『換』回來的。 」張余杰是日新村村民,他回憶說,早在上世紀80時代,村裡就有少數幾個人在上海等地賣饅頭包子,在當時收入很高。同村鄰居在外賣了一年包子後,就在家造了個兩層樓房,讓他羨慕不已。
做饅頭包子是「草根」活,走出家門賣包子,來源於村民最原始的發財衝動。我縣外出做面點人數最多的鄉鎮當屬江鎮鎮。上世紀80年代前期,擁有人口3多萬的江鎮鎮,耕地面人均不到1畝。村民說:"富字下面是個田,沒田怎麼富?答案還是在「饅頭」上。
一個鎮一半以上人口賣包子
總有敢為人先者,江鎮鎮江鎮村村民劉會平,就是第一個外出「吃螃蟹」的人。 1995年,17歲的劉會平因為當時家裡十分生活困難,初中尚未畢業便輟學了。因不想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夫生活,於是便在老家學會了一門做饅頭的手藝。不料,憑著這門手藝,他走南闖北開店謀生,在上海註冊了「巴比饅頭」,竟意外做成了個億萬富翁。
看到做面點生意賺錢很快,江鎮鎮不少人在劉會平的影響和帶領下,紛紛走出家門,以「一對夫婦一個窩,一個爐子兩口鍋」的家庭作坊模式,在全國各地開起了包子鋪。
一個不是小麥主產區的小鎮,村民如何靠「饅頭」發家致富?日新村村民張中明給出了答案。
「大家都是一個鎮的、一個村的,誰家有困難有需要,互相搭把手,有錢一起賺。我們村90%的人也都在外賣包子,全村人做這行,都是親戚帶親戚,鄰居幫鄰居,一個帶幾個這樣慢慢帶出來的。 」
張中明是第一批外出做饅頭包子的村民。「現在店裡一天能賣多2000多個包子,毛利1000多元。 」張中明稱,自家的生意在老鄉同行中只能算一般,一年一般能賺10多萬元,生意好點能賺20萬,「我們村有好多人在蘇州賣包子,一年賺40萬元沒問題。 」
雖然收入可觀,但張中明表示賣包子賺的都是辛苦錢。「早點賣的就是一個『早』字。」他說,每天3點起床做餡、和麵包包子,才能保證天亮後有包子饅頭可賣。
能人帶動貧困村民一起致富
一大早,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葑亭大道的一家包子加盟店裡,來自江鎮鎮新聯村曹窪組的曹達貴和妻子杜平飛忙著蒸包子、打豆漿,接待一個又一個食客。
曹達貴家中姐弟三人,父母一直在家務農,貧瘠的土地一年到頭全家溫飽都成問題,家境十分貧寒。前些年,何廣武將他們帶到蘇州來創業,前期何廣武為曹達貴夫婦不但找到了比較好的門店,因考慮其經濟狀況不太好,還墊資金給他把門店開張了。經過幾年來的經營,曹達貴有了自己的三家天添包子門店,弟弟也有開了一家,兄弟倆雙雙蓋起了樓房,買了轎車,因孩子在蘇州讀書,還在蘇州置買了一套住房。「現在的美好生活有我夫妻倆的勤勞辛苦,更離不開何廣武無私的幫助,我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好好做生意,也願意盡一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曹達貴說。
和曹達貴一樣,在蘇州天添237家加盟店裡,1000多名職工都來自家鄉和外鄉的貧困戶及農村剩餘勞動力,其中貧困戶就有300餘戶。
何廣武是江鎮鎮新合村人,自幼飽嘗生活的艱辛。從17歲開始到上海做泥瓦工、到瀋陽做油漆工、組建裝修隊,再到蘇州市做包子,將一個小小的饅頭,做出了特色,打出了品牌。並在蘇州成立天添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年銷售額超億元。每當看到家鄉還有一部分鄉親由於各種原因生活困難時,何廣武就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儘自己所能,帶領鄉親們一道致富。「我從小生活在農村,深知農村貧困的艱辛。現在我富了,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也是我最大的心願。 」
同樣,江鎮鎮上豐村何汪銀從2008年開始,在江蘇省蘇州市成立沙士比公司,至今已開了260多家連鎖店,每天賣出包子40多萬個,營業額近80萬元,並帶動安徽、江西等地方600多名貧困戶走上致富路。聯山村村民陳九一2015年5月份他找到何汪銀,想要加盟何汪銀的包子店,但本錢不夠。何汪銀得知後,不僅借給陳九一本錢,還為他在蘇州吳江找了一個市口好店面。「真的要謝謝何汪銀,要不是他,我們一家不可能一年就走上了致富路。」陳九一激動地說。由於陳九一經營有道,吸引許多消費者爭相排隊購買,
年收入30萬元。象幫助陳九一一樣,何汪
銀自己富了,他還惦記著還有很多人沒有
富起來,先後幫助了600人。「我一個人富
了不算富,致富路上大家一齊走心裡才踏實」。何汪銀說。
小蒸籠「編織」出大財富
在江鎮鎮居民詹劉慧辦的蒸籠廠,40多名工人正嫻熟地將歸類好的竹材進行加工。經過選材、分段、去青、片竹、開料、加工邊底、成品、高溫消毒等一系列程序後,一個個精巧的蒸籠便從他們靈巧的手中誕生了。「我一年要生產1萬多套蒸籠,基本都是銷售一空。 」詹劉慧說。
走在江鎮鎮老街上,一路可見許多家庭式的蒸籠生產小作坊,數以萬計的竹蒸籠整齊地晾曬在沿街道旁,不少客戶正在精心挑選。
江鎮鎮既不是小麥主產區,居民飲食也不以麵食為主,但從這裡走出去的「江鎮包子」「江鎮饅頭」卻是名聲在外。經過近30年的發展,白案生意讓江鎮快速集聚財富。「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江鎮做饅頭,人人有一手。 」據江鎮鎮黨委書記董紅軍介紹,該鎮一半以上人口在面點行業就業,人數兩萬多人。其中有近千人在蒸籠行業。隨手打開淘寶網,「江鎮蒸籠籠墊之鄉」的主頁立馬映入眼帘,上線的蒸籠製品有上百種。「光籠墊就有五六種。現在物流又方便,貨物到的也挺快。 」在湖北從事面點製作的江鎮鎮盤石村村民劉洋說,他出門務工前來到家門口的一家企業訂購了幾套蒸籠和籠墊。
眼下,江鎮鎮每一家蒸籠廠都在組織生產,網上接受訂單。「在每年春節前後兩個月,我們蒸籠就要賣出去30多萬個,產值1200多萬元。」一家蒸籠廠的負責人詹齊明高興地說。從事物流運輸的何易也表示,正月期間,一天要發幾百件蒸
籠製品。
江鎮鎮兩萬多名農民靠著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紮根全國各個城市,用一個個饅頭、包子,「蒸」來巨額收入,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白案生意也帶動了蒸籠業的發展。「江鎮蒸籠」產業規模從當初的幾家生產加工企業,增長到如今的40多家,年產蒸籠30萬多套,產值超億元。
本報記者 檀志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