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3 12:53:04 來源: 南通網
清末狀元張謇曾在江蘇如東開墾灘涂,興辦實業,給當地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如東縣雙甸鎮企業家們傳承張謇精神,踴躍投身脫貧攻堅戰場,40多家本土企業通過提供就業崗位,提升職業技能,帶動困難群眾搭上「脫貧快車」,助力110多戶貧困家庭高質量脫貧。
中小企業:因人制宜設崗位
就業穩,收入就能增,脫貧就更有底氣。殷春梅是田季村村民,一直以來,丈夫在外打工,她負責照顧家庭。2015年,她的丈夫突發中風,家庭陷入困境。雙甸鎮政府向亞升安全用品有限公司提供了適合就業建檔立卡戶人民名單後,公司第一時間向她伸出了橄欖枝,到工作崗位後她通過自身努力,迅速熟悉了印絲網、手套檢查、包裝等每個步驟,一個月以後,她就做了班長。「每個月都有5000元以上的固定收入,這份工作讓我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殷春梅說。
針對貧困人員放寬入廠門檻,對一些殘疾人員,更是因人制宜安排崗位。陳志宏是一名殘疾人,一直想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減輕社會負擔。亞升公司在了解到相關情況後,也第一時間與其聯繫,給他提供了適合的崗位,每個月也有了固定的工資收入。截至目前,亞升公司已經招錄了21名殘疾人士,公司不僅全部為他們繳納了五險,還針對這一特殊群體制定了免費就餐、免費洗澡,免費用水、免費用電等一系列的政策,切實讓這些困難群眾感受到企業大家庭的溫暖。
村辦企業:內部挖潛招聘忙
為鼓起村民的「錢袋子」,石甸社區黨委書記吳曙春帶頭創業,創辦了一家織布廠。雖然只是幾個人的小作坊,但由於廠裡給工人開的工資高,又為工人們交納了「五險」,工人們口口相傳,要求到廠裡來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也倒逼著吳曙春將企業的盤子越做越大。
「目前,我們昊至瓊業紡織有限公司有職工110多名,清一色都是本社區居民,人均年收入超過8萬元,收入多的職工月工資達到萬元以上。」吳曙春說。招的這些職工當中,絕大部分是社區困難群眾,這樣既為企業找到了穩定的工人,更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可靠支撐。在他的帶領下,社區一些能人也開始創辦企業,優先招收困難群眾,尤其是一些「50、60」農村男勞動力,不僅讓他們學到一技之長,而且有了不菲的收入來源。
與此同時,社區的希望農地股份合作社也通過大力吸納困難群眾入社,挖掘土地潛力,拓展收入來源。居民李正國幾年前因為車禍落下了殘疾,家裡失去了勞動力,按理說該是滿面愁容,可記者見到他,卻是一副喜盈盈的狀態。「我現在成了合作社社員,家裡7畝多地一年流轉費就有7000多元,年底還有分紅,自己額外做點手工活,自力更生很知足。」李正國動情地說。
骨幹企業:「民族之家」暖心田
「這個月拿到5200元工資,都趕上師傅了。」在江蘇宇迪光學股份有限公司車間,47歲的土家族婦女陳啟東開心地盤點著勞動成果。不久前經親戚介紹來到公司後,迅速成為宇迪「少數民族之家」的一員。公司安排業務能手當她的師傅,手把手地教,很快便能單飛。
「看病一般不花錢,公司全部包下來。」27歲的苗族小夥楊朝壯說,兩個月前,他突發闌尾炎,所在的南通世紀天虹紡織有限公司立即派人將他送到醫院,看病費用全部掛帳,公司統一結算。天虹公司現有苗族、彝族、白族等多個民族的職工20多人,公司在「少數民族之家」的基礎上設立「少數民族村」,在保障職工工作待遇的基礎上,根據民族生活習慣,為職工更好地提供後勤服務。
隨著如東當地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雙甸鎮不少龍頭骨幹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很多外地少數民族員工慕名而來。在鎮政府的倡導下,「少數民族之家」建設覆蓋到相關企業班組,漢族員工與少數民族員工親如兄弟姐妹。「目前,各骨幹企業累計接納90多名少數民族群眾就業,嫁到雙甸的37名少數民族婦女在這裡就業,戶戶脫貧。」雙甸鎮黨委統戰委員楊宇說。
「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不忘造福鄉梓。這麼多本土企業不約而同開放就業崗位,將社會責任扛在肩上,正是對張謇精神的生動傳承。」雙甸鎮企業家協會會長、江蘇宇迪光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迪富說。
一鍵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