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瑤妹(少女)愛繡花,不會繡花找不到婆家。」清遠連南瑤族自治縣流傳著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諺語。瑤繡是瑤族婦女人人都要掌握的傳統手藝,她們擅長用五色絲線將民族「文化基因」繡在布面上,延續瑤家人千百年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80後」瑤家女房偉豔不曾想到,在各方的扶持下,自己的一雙巧手也能打開瑤繡市場——她的瑤繡產品遠銷海外,年銷售額超百萬;她帶領繡娘們在家刺繡,脫貧增收,闖出一條非遺扶貧的新路子。
文旅融合點燃新希望,古老的瑤寨煥發新生機。房偉豔欣喜地看到,這幾年山區修通了新路,蓋起了新房,建成了現代化產業園和旅遊區。於是,五湖四海的遊客來了,世界各地的訂單來了,村民們就業創業的機遇來了,外出打工的青壯年也回來了。
前不久,房偉豔代表廣東出徵全國鄉村手工藝大賽,特意把寓意吉祥如意、花開富貴的八角花盤王印帶到了全國賽場。她以獨特的視角完成了「繡出美好的新生活」這一主題創作,一針一線勾勒出連南瑤山欣欣向榮的小康圖景。
●南方日報記者 畢嘉琪 李文軒
一雙巧手打開瑤繡市場
清晨的陽光灑在繡花針上,映出了一道金光,把棉布上色彩斑斕的瑤繡紋飾照得格外鮮豔。房偉豔如往常一樣坐在瑤繡手藝坊門口,哼著《繡花歌》,迎著朝陽飛針走線。
「瑤繡最大的特點是從反面繡。繡時不畫底稿,先用黑白線依布紋繡出方格,然後配入基本圖案……」房偉豔手起針落,一會工夫,手中的五彩線便交織成一朵鮮豔的蓮花,針腳細膩,栩栩如生。
這些天,房偉豔忙個不停。距離農曆新年還有兩個多月,她的工藝坊已經接到了不少新年禮品的訂單。「客戶訂了700多個手工瑤繡包,我們幾百個姊妹齊心協力趕趕工,按時交貨沒問題!」房偉豔的笑容裡洋溢著自信。
出生在連南大坪鎮瑤寨裡的房偉豔,是地道的瑤族阿爾(婦女)。她6歲就跟著祖母和母親學瑤繡,從小展現出過人的藝術天賦,秀美的瑤山風光賦予她廣闊的創作靈感。
中學畢業後,房偉豔到了連南毛織廠做工,負責織布及圖案設計。儘管每個月只能領到1500元的工資,她卻從各式各樣的服裝訂單中嗅到了商機。「這些服裝賣得這麼好,能不能把我們的瑤繡元素也融合到設計中?」一顆創業的種子暗自埋在了她的心底。
「瑤繡有一千多年歷史了,但是一直藏在大山裡,知名度不高,也沒有打開市場。」房偉豔說,瑤家女個個會刺繡,但以往大多是「關門繡花」,只給自家人縫繡衣物,沒有對外營銷的意識和渠道。
直到2009年,連南瑤繡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一股「非遺熱」打開了瑤家人的視野。翌年,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瑤族博物館設立「瑤繡坊」,重點打造瑤繡展示、研發基地,試水與高職院校、企業合作,探索刺繡人才的「訂單式」培養。
作為受惠的上千位學員之一,房偉豔搭上政策「順風車」,跟著各地刺繡大師,免費學四大名繡的針法技法;到高校系統學習色彩搭配、美術設計等理論知識;走進廣東國際時裝周現場領略時尚前沿、國際潮流……
博採眾長,技藝猛進,房偉豔多年的「創業夢」終於長出新芽。2015年,在多方支持下,房偉豔創辦了「偉豔瑤族刺繡工藝坊」。政府為她提供了兩個上百平方米的店面,給予租金減半,還幫助工作坊對接企業,打開銷路。
有了「陽光雨露」,房偉豔的工藝坊成長迅速。經過5年發展,工藝坊2019年的銷售額達到了150萬元,較前年增長了三分之二,而這個數字在2015年僅有20多萬元。工藝坊的資深繡娘也從最初的8人增至30多人,還在鄰村發展了800位兼職繡娘,其中不乏「90後」的年輕面孔。
居家就業同唱致富歌
「南嶺無山不有瑤」,連南瑤族依山而居,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由於種地的收入微薄,過去很多年輕人都選擇走出去,到經濟較為發達的縣城打工,留守兒童問題困擾著不少家庭。
連南三排鎮上的貧困戶盤金三妹,丈夫腿部患有殘疾,家中還有三個正在讀書的孩子,因此不得不留守家中,成了閒置勞動力。聽說了盤金三妹的困境,房偉豔主動把她招進了自己的工藝坊團隊,將她培訓成了兼職繡娘。
原本正躊躇著要到鎮上掙錢的盤金三妹,如今得償所願——能安心在家照顧孩子的同時,還能靠手藝居家創收,支撐丈夫的醫藥費。「繡娘們在繡坊兼職,平均每月可以增收1000—2000元,訂單多的時候還可以賺到2500元/月,一年下來能增收近兩萬元。」房偉豔說,這在當地算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偉豔瑤族刺繡工藝坊」如今既是瑤繡產業化的培訓基地,也是廣繡、蘇繡的生產基地。每有閒暇,房偉豔都會提著大包小包到村裡探望繡娘們,給她們帶去訂單的同時,還辦起了每年12期的技能培訓班,給姊妹們「手把手」傳授廣繡、蘇繡技能,共同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瑤繡新技法、新樣式。
「有更多的技能,才能有更好的出路。」在房偉豔看來,繡娘無論是刺繡技術、創新能力還是營銷能力,都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
一手創業,一手傳承。四年多來,房偉豔通過瑤族刺繡藝術第二課堂走進校園,每周一到兩節課,當起了縣各大中小學、幼兒園的校外導師。她還曾赴臺灣雲林科技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東輕工業職業學院等十餘所學校授課,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為各地學生傳授刺繡針法、設計理念和瑤繡文化,累計教授學生逾千人。
帶著瑤繡走出大山,房偉豔的推廣之路越走越遠: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香港、臺灣、印尼……各類文化產業博覽會、文藝展演、公益講座,都常常能看到她那一席瑤族服飾的亮麗身影。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的「全國刺繡藝術傑出傳承人」、第八屆中國(連南)瑤族文化藝術節評選的「最美繡娘」……房偉豔的繡坊裡,那些貼滿牆上的獎項見證著這位瑤族婦女質樸的成長與抱負。
點燃非遺活化新機遇
周末,連南瑤族博物館外停滿了旅遊車,前來遊玩「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博物館內的瑤繡工藝品展銷中心,琳琅滿目的瑤繡產品讓不少遊客愛不釋手:衣服、手袋、抱枕、被套、茶桌墊、刺繡字畫、筆記本……這是偉豔瑤繡工藝坊數百款文創產品的展示空間,也是各地遊客領略瑤繡文化的窗口。
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房偉豔不禁感慨起十年前截然不同的境況。「咱們這山區偏遠,以前沒什麼人來。」
房偉豔印象很深刻,距離清遠市區170多公裡的南崗千年瑤寨,十年前只有一條狹窄的山路進出。「那條山路又窄又繞,不僅危險,碰上雙向會車就大塞車。不少遊客在半路堵了半天,就索性打道回府。」房偉豔笑著搖搖頭。
如今,寬敞平整的新路修通了,古樸的瑤寨建成了設備完善的「網紅」景區,傳統的民俗節慶也被打造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遊節:開耕節、開唱節、桑葉美食節、稻田魚文化節、「盤王節·耍歌堂」瑤族文化藝術節、連南半程馬拉松賽……
2017年,連南成功列入「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越來越多遊客慕名而來。據統計,去年連南共接待遊客350.1萬人次,同比增長13.2%,旅遊總收入13.6億元,同比增長14.5%。
文旅融合的不斷深化給繡娘們帶來更大的發展平臺。有了資金積累和銷售渠道,越來越多繡娘也嘗試自主創業。如今在連南瑤族博物館旁邊,開起了近十家瑤繡工藝坊,形成從產品研發,到生產、銷售的成熟產業鏈。
「有競爭才能有進步,大家一起開拓,市場才能越做越大。」房偉豔很欣慰,她的工藝坊接到的旅遊紀念品訂單越來越多,還成了廣東瑤族博物館瑤包會活動的指定供應商。來自香港和東南亞的客戶更主動找上門,希望將瑤繡應用到品牌手袋上。
海內外客戶的多元需求,也讓房偉豔有了更多的思考——如何適應市場變化,推動瑤繡的轉化創新?為此,她與院校設計師合作,將瑤繡圖案解構重組,力求讓產品時尚美觀的同時,兼具實用性。於是,她一改傳統以黑為主的底色,創新選用更素雅的棉麻布料,改造以往濃豔飽滿的構圖,繡出了時尚且具有「民族風」的改良旗袍、披肩。她還嘗試在皮革上刺繡,研發出瑤繡皮具,備受女性消費者的青睞。
對於瑤繡坊未來的發展,房偉豔心中有一張更大的藍圖:她的自創品牌「八排瑤」商標去年剛剛通過,今年又註冊了「一針一線瑤繡文化公司」,力圖拓展機繡業務,擴大瑤繡產能。年初疫情期間,她又攜20多種創新產品上線淘寶網店,還學著玩起了抖音,研究網紅們的直播視頻。
「我最大的願望,是瑤繡文化能代代傳承,發揚光大。」房偉豔微笑著,望向了遠方蒼翠的群山。「我希望古老的瑤繡手藝能走出大山,成為年輕人喜歡的『非遺網紅』。希望咱瑤家姊妹都能憑自己的雙手,『繡』出小康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