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瑤繡出山記

2020-12-05 南方新聞網

「莎瑤妹(少女)愛繡花,不會繡花找不到婆家。」清遠連南瑤族自治縣流傳著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諺語。瑤繡是瑤族婦女人人都要掌握的傳統手藝,她們擅長用五色絲線將民族「文化基因」繡在布面上,延續瑤家人千百年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80後」瑤家女房偉豔不曾想到,在各方的扶持下,自己的一雙巧手也能打開瑤繡市場——她的瑤繡產品遠銷海外,年銷售額超百萬;她帶領繡娘們在家刺繡,脫貧增收,闖出一條非遺扶貧的新路子。

文旅融合點燃新希望,古老的瑤寨煥發新生機。房偉豔欣喜地看到,這幾年山區修通了新路,蓋起了新房,建成了現代化產業園和旅遊區。於是,五湖四海的遊客來了,世界各地的訂單來了,村民們就業創業的機遇來了,外出打工的青壯年也回來了。

前不久,房偉豔代表廣東出徵全國鄉村手工藝大賽,特意把寓意吉祥如意、花開富貴的八角花盤王印帶到了全國賽場。她以獨特的視角完成了「繡出美好的新生活」這一主題創作,一針一線勾勒出連南瑤山欣欣向榮的小康圖景。

●南方日報記者 畢嘉琪 李文軒

一雙巧手打開瑤繡市場

清晨的陽光灑在繡花針上,映出了一道金光,把棉布上色彩斑斕的瑤繡紋飾照得格外鮮豔。房偉豔如往常一樣坐在瑤繡手藝坊門口,哼著《繡花歌》,迎著朝陽飛針走線。

「瑤繡最大的特點是從反面繡。繡時不畫底稿,先用黑白線依布紋繡出方格,然後配入基本圖案……」房偉豔手起針落,一會工夫,手中的五彩線便交織成一朵鮮豔的蓮花,針腳細膩,栩栩如生。

這些天,房偉豔忙個不停。距離農曆新年還有兩個多月,她的工藝坊已經接到了不少新年禮品的訂單。「客戶訂了700多個手工瑤繡包,我們幾百個姊妹齊心協力趕趕工,按時交貨沒問題!」房偉豔的笑容裡洋溢著自信。

出生在連南大坪鎮瑤寨裡的房偉豔,是地道的瑤族阿爾(婦女)。她6歲就跟著祖母和母親學瑤繡,從小展現出過人的藝術天賦,秀美的瑤山風光賦予她廣闊的創作靈感。

中學畢業後,房偉豔到了連南毛織廠做工,負責織布及圖案設計。儘管每個月只能領到1500元的工資,她卻從各式各樣的服裝訂單中嗅到了商機。「這些服裝賣得這麼好,能不能把我們的瑤繡元素也融合到設計中?」一顆創業的種子暗自埋在了她的心底。

「瑤繡有一千多年歷史了,但是一直藏在大山裡,知名度不高,也沒有打開市場。」房偉豔說,瑤家女個個會刺繡,但以往大多是「關門繡花」,只給自家人縫繡衣物,沒有對外營銷的意識和渠道。

直到2009年,連南瑤繡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一股「非遺熱」打開了瑤家人的視野。翌年,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瑤族博物館設立「瑤繡坊」,重點打造瑤繡展示、研發基地,試水與高職院校、企業合作,探索刺繡人才的「訂單式」培養。

作為受惠的上千位學員之一,房偉豔搭上政策「順風車」,跟著各地刺繡大師,免費學四大名繡的針法技法;到高校系統學習色彩搭配、美術設計等理論知識;走進廣東國際時裝周現場領略時尚前沿、國際潮流……

博採眾長,技藝猛進,房偉豔多年的「創業夢」終於長出新芽。2015年,在多方支持下,房偉豔創辦了「偉豔瑤族刺繡工藝坊」。政府為她提供了兩個上百平方米的店面,給予租金減半,還幫助工作坊對接企業,打開銷路。

有了「陽光雨露」,房偉豔的工藝坊成長迅速。經過5年發展,工藝坊2019年的銷售額達到了150萬元,較前年增長了三分之二,而這個數字在2015年僅有20多萬元。工藝坊的資深繡娘也從最初的8人增至30多人,還在鄰村發展了800位兼職繡娘,其中不乏「90後」的年輕面孔。

居家就業同唱致富歌

「南嶺無山不有瑤」,連南瑤族依山而居,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由於種地的收入微薄,過去很多年輕人都選擇走出去,到經濟較為發達的縣城打工,留守兒童問題困擾著不少家庭。

連南三排鎮上的貧困戶盤金三妹,丈夫腿部患有殘疾,家中還有三個正在讀書的孩子,因此不得不留守家中,成了閒置勞動力。聽說了盤金三妹的困境,房偉豔主動把她招進了自己的工藝坊團隊,將她培訓成了兼職繡娘。

原本正躊躇著要到鎮上掙錢的盤金三妹,如今得償所願——能安心在家照顧孩子的同時,還能靠手藝居家創收,支撐丈夫的醫藥費。「繡娘們在繡坊兼職,平均每月可以增收1000—2000元,訂單多的時候還可以賺到2500元/月,一年下來能增收近兩萬元。」房偉豔說,這在當地算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偉豔瑤族刺繡工藝坊」如今既是瑤繡產業化的培訓基地,也是廣繡、蘇繡的生產基地。每有閒暇,房偉豔都會提著大包小包到村裡探望繡娘們,給她們帶去訂單的同時,還辦起了每年12期的技能培訓班,給姊妹們「手把手」傳授廣繡、蘇繡技能,共同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瑤繡新技法、新樣式。

「有更多的技能,才能有更好的出路。」在房偉豔看來,繡娘無論是刺繡技術、創新能力還是營銷能力,都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

一手創業,一手傳承。四年多來,房偉豔通過瑤族刺繡藝術第二課堂走進校園,每周一到兩節課,當起了縣各大中小學、幼兒園的校外導師。她還曾赴臺灣雲林科技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東輕工業職業學院等十餘所學校授課,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為各地學生傳授刺繡針法、設計理念和瑤繡文化,累計教授學生逾千人。

帶著瑤繡走出大山,房偉豔的推廣之路越走越遠: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香港、臺灣、印尼……各類文化產業博覽會、文藝展演、公益講座,都常常能看到她那一席瑤族服飾的亮麗身影。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的「全國刺繡藝術傑出傳承人」、第八屆中國(連南)瑤族文化藝術節評選的「最美繡娘」……房偉豔的繡坊裡,那些貼滿牆上的獎項見證著這位瑤族婦女質樸的成長與抱負。

點燃非遺活化新機遇

周末,連南瑤族博物館外停滿了旅遊車,前來遊玩「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博物館內的瑤繡工藝品展銷中心,琳琅滿目的瑤繡產品讓不少遊客愛不釋手:衣服、手袋、抱枕、被套、茶桌墊、刺繡字畫、筆記本……這是偉豔瑤繡工藝坊數百款文創產品的展示空間,也是各地遊客領略瑤繡文化的窗口。

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房偉豔不禁感慨起十年前截然不同的境況。「咱們這山區偏遠,以前沒什麼人來。」

房偉豔印象很深刻,距離清遠市區170多公裡的南崗千年瑤寨,十年前只有一條狹窄的山路進出。「那條山路又窄又繞,不僅危險,碰上雙向會車就大塞車。不少遊客在半路堵了半天,就索性打道回府。」房偉豔笑著搖搖頭。

如今,寬敞平整的新路修通了,古樸的瑤寨建成了設備完善的「網紅」景區,傳統的民俗節慶也被打造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遊節:開耕節、開唱節、桑葉美食節、稻田魚文化節、「盤王節·耍歌堂」瑤族文化藝術節、連南半程馬拉松賽……

2017年,連南成功列入「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越來越多遊客慕名而來。據統計,去年連南共接待遊客350.1萬人次,同比增長13.2%,旅遊總收入13.6億元,同比增長14.5%。

文旅融合的不斷深化給繡娘們帶來更大的發展平臺。有了資金積累和銷售渠道,越來越多繡娘也嘗試自主創業。如今在連南瑤族博物館旁邊,開起了近十家瑤繡工藝坊,形成從產品研發,到生產、銷售的成熟產業鏈。

「有競爭才能有進步,大家一起開拓,市場才能越做越大。」房偉豔很欣慰,她的工藝坊接到的旅遊紀念品訂單越來越多,還成了廣東瑤族博物館瑤包會活動的指定供應商。來自香港和東南亞的客戶更主動找上門,希望將瑤繡應用到品牌手袋上。

海內外客戶的多元需求,也讓房偉豔有了更多的思考——如何適應市場變化,推動瑤繡的轉化創新?為此,她與院校設計師合作,將瑤繡圖案解構重組,力求讓產品時尚美觀的同時,兼具實用性。於是,她一改傳統以黑為主的底色,創新選用更素雅的棉麻布料,改造以往濃豔飽滿的構圖,繡出了時尚且具有「民族風」的改良旗袍、披肩。她還嘗試在皮革上刺繡,研發出瑤繡皮具,備受女性消費者的青睞。

對於瑤繡坊未來的發展,房偉豔心中有一張更大的藍圖:她的自創品牌「八排瑤」商標去年剛剛通過,今年又註冊了「一針一線瑤繡文化公司」,力圖拓展機繡業務,擴大瑤繡產能。年初疫情期間,她又攜20多種創新產品上線淘寶網店,還學著玩起了抖音,研究網紅們的直播視頻。

「我最大的願望,是瑤繡文化能代代傳承,發揚光大。」房偉豔微笑著,望向了遠方蒼翠的群山。「我希望古老的瑤繡手藝能走出大山,成為年輕人喜歡的『非遺網紅』。希望咱瑤家姊妹都能憑自己的雙手,『繡』出小康新生活。」

相關焦點

  • 瑤繡,傳承千年瑤族文化
    瑤繡是中華民族傳統手工刺繡的一種,用紅、黃、白、黑等五色絲線為材料,用黑布、藍布或白布為底,除了在服飾上刺繡外,也可製作單獨的繡品。 尤勉刺繡紋樣 尤勉刺繡紋樣 瑤繡文化是我國刺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千年瑤繡歷久彌新
    連南瑤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卻用五色絲線將民族文化基因繡在布面上,延續瑤家人千百年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年關將至,地處粵北山區的連南縣城年味漸濃。「80後」瑤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房偉豔的刺繡工藝坊,就坐落在廣東瑤族博物館旁。許多繡娘已經放假歸家,房偉豔卻沒有因此閒下來。她常常坐在工藝坊的店面飛針走線,思索如何創作出迎合年輕消費者的新品紋樣。
  • 探尋瑤繡精髓,繡制千年遺風:瑤族刺繡技藝傳承人鄧菊花
    明清時期,瑤族刺繡技藝日臻完善,藍山縣境內瑤區婦女,能用五色絨線繡出複雜的自然景色、動物形象及幾何紋樣。   連南瑤繡的針法大致分為:十字挑、斜挑、平挑、鎖邊、結繩、滾邊等六種。  當時正值7月份天氣最熱的時候,為了儘快完成這幅巨作,鄧菊花不斷地走街串巷,在必背鎮、東坪鎮等地區尋找著繡娘,最後留下了24位繡娘和她共同參與到《瑤嶺長歌》的製作當中。  在《瑤嶺長歌》之中,鄧菊花充分運用傳統瑤繡的圖式針法,活靈活現地將過山瑤2000多年的歷史繡了出來,讓傳統的瑤繡大大邁進了一步。
  • 許氏自媒體平臺 需更加努力 觀《出山記》首映式有感
    許氏自媒體平臺 仍需更加努力觀《出山記》首映式有感2018年1月25日下午,山東老鄉焦波老師導演的記錄電影《出山記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評論《出山記》。從廣院走出來的優秀學兄,一直是很多人的榜樣。許蘭武微信公眾平臺,兩年來,一直把努力做好許氏新聞定為目標。
  • 她把賀州瑤繡繡進聯合國!看這位繡娘如何「秀」出不一樣的人生?
    2015年,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作為非遺學員的李素芳到北京服裝學院進修學習,把現代服飾和瑤族繡藝進行了融合。 進修回來後,李素芳決定擴展產品類目。她在繼續製作傳統瑤族服飾的同時,做起了瑤繡文創,從小挎包到紙巾盒,瑤族刺繡被背上了肩頭,也被放上了餐桌。
  • 《偉大的轉折》《花繁葉茂》《吉他兄弟》《出山記》《天渠》等...
    原標題:《偉大的轉折》《花繁葉茂》《吉他兄弟》《出山記》《天渠》等精品迭出——高質量影視作品講好遵義故事   最近兩年,遵義的影視作品火遍全國螢屏。
  • 《QQ飛車》手遊夕月瑤套裝怎麼得獲 夕月瑤套裝獲得方法介紹
    導 讀 QQ飛車手遊夕月瑤套裝獲是這次13號-17號抽獎的獎勵之一,玩家想要這套時裝的話就只能進行抽獎來獲得
  • 瑤族「繡娘」鄧生一妹:致力瑤繡傳承與發展
    日前,廣東醫科大學「瑤藍」三下鄉隊伍來到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拜訪瑤族「繡娘」鄧生一妹。她從2008年便開始投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繡」的傳承和保護工作。
  • 秀雲南|楚雄:千年彝繡,指尖上的花朵,布裡面的文章!
    秀雲南|楚雄千年彝繡,指尖上的花彝繡是一項深植民間的古老技藝,在雲南楚雄,有這樣一場關於彝繡的「秀」已延續了1350多年,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鄉村秀雲南|楚雄千年彝繡,指尖上的花此時的彝繡又變身為「穿在身上的歷史」、「繡在服飾上的家族譜」,讓人想細細閱讀。
  • 從「繡」到「秀」,讓民族服裝「潮」起來
    農曆三月三下午,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黃洛瑤寨,一支由瑤童、瑤妹、瑤哥組成的紅瑤服飾原生態模特隊,在動感音樂中踏著T步走秀,向遊客展示自由搭配民族元素的服飾,讓民族服裝「潮」了起來。一名身著紅瑤服裝、包著頭巾的小萌娃從幕後走出,有板有眼的動作和模特步,引來觀眾一片叫好聲。「我的衣服是奶奶給我做的。」
  • 「錦」「繡」中國——傳遞千年絲綢文化
    明代黎錦龍被 圖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蜀繡 蜀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在巴蜀地區傳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雙面全異繡使湘繡的表現形式和技藝水平達到了驚人的高度,國人譽為「超級繡品」,外國友人稱為「魔術般的藝術」。
  • 體會湘西「瑤家古風」 看千年沉浮今更旺
    初冬,我們沿著「瑤家古風」線,走進一個個村莊,去探訪那神秘的瑤族文化,以及那些青山綠水與人和諧相處的故事。  浦尾、千家峒、上甘棠、勾藍:  一部瑤族文化的「活史書」  從九嶷山出發,沿著「瑤家古風」線,走夏蓉高速,80多公裡,就到了江永縣上江圩鎮浦尾村,這裡就是傳說中世界上唯一女性文字發源地,也稱「江永女書」。
  • 清遠千年瑤寨雲客來民宿,裝飾品很有味道!都是珍貴的的瑤族刺繡
    隱藏在清遠的連南千年瑤寨的民宿,微風吹過,遊人身臨其中,呼吸著帶有絲絲香甜氣息的清新空氣,仿佛置身於虛幻的國度,在如畫的美景中享受靜好時光!清遠千年瑤寨雲客來民宿位於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縣三排鎮南崗千年瑤寨五排3號,客棧將民族元素與現代氣息有機融合,保留了原有的木質結構及青磚黑瓦特色,融入了瑤族特色元素。並且採用瑤族刺繡,瑤族服飾等裝飾品,而瑤族刺繡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不同材質的繡線所出的飾品價值不等,金貴些的甚至上萬元,而且手工刺繡是很難買到的!
  • 蜀繡,一針一線繡出的是中國上千年優秀文化底蘊!
    【蜀繡】傳承千年耀眼華夏文明一針一線是底蘊,一絲一縷是文化在蜀繡上看見,川蜀大地千年風俗冬去春來,又是一年千年歲月流淌,蜀繡之美依舊願更多人知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遲到的七夕禮物,願你我皆平安▲蜀繡小時候上學放學的路上,總是可以看到一些阿姨坐在門口繡東西
  • 全國「最美家庭」 | 藍淋家庭:繡出壯美新天地
    繡出壯美新天地 ——藍淋家庭先進事跡藍淋家庭,是一個融合了壯、漢、瑤、布依四個民族的大家庭。藍淋家庭五代匠心接棒,讓瀕臨失傳的千年壯繡技藝重獲生機,讓壯繡產品帶著廣西的壯美文化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弘揚,成為傳遞愛情、親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並帶領當地繡娘通過壯繡走上脫貧之路。
  • 千年繡川書院「穿上會呼吸的外衣」
    咔、咔、咔……一陣陣有節奏的聲音從繡川書院的一側廂房傳出,走進可以看到經過精心挑選的竹子安靜有序地躺在地板上,劈竹、削竹、編織……師傅們正低頭專注著手上的活,夏日的陽光透過牆上網格狀的竹編落在地上形成有規律的光斑,院內傳出陣陣蟲鳴,書院內一片庭院深深靜謐的景象
  • 千年藏繡「刺」破傳承困境 「繡」出好生活
    中新社青海貴南11月25日電 題:千年藏繡「刺」破傳承困境 「繡」出好生活作者 祁增蓓等到完成規定的刺繡任務,繡娘桑吉卓瑪將得到2萬多元(人民幣,下同)收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五彩藏繡藝術有限公司繡坊內,18歲的桑吉卓瑪坐在繡架前穿針走線,不一會兒就繡出了圖案的基本輪廓。她正在繡的是《格薩爾史詩》的一部分。《格薩爾史詩》是2018年啟動的藏繡長卷繡制項目,長260米,寬1.1米,計劃由50名繡娘歷時5年完成。
  • 綿延千年的紡織非遺文化,中國傳統手工藝「八都麻繡」
    旅行對我而言,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需要鼓起勇氣,不需要下一個決心,不需要長篇大論的書寫意義,做一枚「不靠譜」青年,我享受著旅途上的每一刻,我是旅途姐兒,今天跟大家聊聊,綿延千年的紡織非遺文化,中國傳統手工藝「八都麻繡」, 古史傳說,中國先民是從「不織不衣」,「而衣皮葦」,演變為「婦織而衣
  • 「瑤寨 瑤妹 吊腳樓——追尋瑤鄉的記憶」(散文)
    就是這樣原始而古樸的吊腳樓,被懷春的少女,用以珍藏船夫的號子,收集縴夫喊出的古銅色的熱烈,晃悠悠的對唱中,採集初戀的目光,原用以遠望的吊腳樓,被瑤家阿妹用以眺望愛情,桃花人面、媚眼飛揚,成了遠航船隻的航標與燈塔,出乎意外的是,吊腳樓成了挑戰傳統的擂臺,在瑤家阿妹的面前,孔孟朱程如此不堪一擊,在規範嚴密的儒家社會裡,逃逸出許多野性而張揚的愛情。
  • 一針一線「繡」出壯美人生
    藍淋家庭位於馬山縣城,大家庭融合了壯、漢、瑤、布依4個民族。1998年,藍淋與家族兄妹一起成立壯美坊壯繡手藝廠,通過生產與保護,讓瀕臨失傳的千年壯族刺繡技藝得以煥發新的生機。藍淋,壯族刺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工藝美術大師,負責壯繡技藝的傳授與技術的轉換;三妹藍軻,壯族服飾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負責縫製技藝的傳授與調整;大哥藍然與四妹藍茜設計專業背景,負責產品的設計及風格定位。「保持傳統精華,融入當代審美意識」成為家族經營壯族文化產品的價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