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集幣在線」,與19萬錢幣愛好者一起分享藏幣樂趣
用了這麼多年的人民幣,有5角的、一塊、5塊、十塊、二十、五十、一百的,但就是沒見過3塊面值的。
其實3元紙幣,我國也有過。
在第二套人民幣中,也是在五個版本中,存在著唯一一張面值為3元的紙幣。
這張3元紙幣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1964年5月15日停止兌換、流通,前後僅使用了9年時間。
當時咱們國家的方針是全面向蘇聯學習,當時蘇聯的盧布常用3元面額,我國也借鑑了這個面額體系,因此這張3元紙幣還有一個極具文藝氣息的名字,叫做「蘇三幣」。
蘇三幣在市場上只流通了9年,而且在五種版本的人民幣中也是唯一的一張3元紙幣,存世量非常稀少,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全品蘇三幣,散張的價值能達到4萬左右。
3元紙幣退出流通的原因——同蘇聯關係惡化
1955年3月1日,我國第二套人民幣開始發行,為了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特意印刷發行井岡山3元。
但當時我國工業技術剛剛起步,印鈔技術比較落後,無法製造出券面精美、防偽技術高超的紙幣,只能選擇求助於蘇聯。
但是到了60年代中期,兩方關係惡化。
為了防止蘇方利用手裡的印版印製「真版偽鈔」,央行決定在1964年4月14日起,限期一個月收回,5月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
採用3元面額的原因
第二套人民幣於1950年開始規劃設計,1953年開始製版和印刷,當時正是我國向蘇聯全面學習的時期,在3元紙幣上也借鑑了盧布的面額體系。
時間緊迫,技術不足,當時我國對於大面額鈔票採用的複雜凹版和水印造紙技術都很低下,因此二版幣中的大面額鈔票需要委託蘇聯代為印刷,其餘的小面額紙幣,也大多需要蘇聯方幫助。
票面設計
3元人民幣票面圖案活潑大方,其正面花邊為深綠色,底紋中間是橙色,兩邊為淺橄欖綠色。
正上方是馬文蔚書寫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紙幣中央為井岡山龍源口石橋圖景,其兩端花符內各有繁體「叄元」兩字。
正面上下花邊和背面左右花符相對稱,一改過去中國傳統紙幣呆板的四邊框設計形式,並首次採用了先進的膠版凹凸套印技術。
鈔紙有實心五角星花紋混水印,採用正背面雙凹印刷,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防偽功能。
紙幣的背面圖案是花紋和國徽,中間有漢、蒙、維、藏四種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三元」字樣,花邊及底紋兩邊的顏色與正面相同,底紋中間為紫粉色。
收藏價值
由於這張3元紙幣停止流通近60年,再加上當年大部分3元紙幣都被銀行回收,人們的收藏意識淺薄,實際存世量非常少。
現在市場裡能看見的一些3元紙幣,大部分是經過粘貼修補的舊幣,沒有太高的收藏價值。
全品3元人民幣每張的市場價格在4萬元左右。
這也給我們提了個醒,收藏紙幣,特別是收藏早期的紙幣,儘量要選品相稍好的,否則只能把它當做把玩欣賞的普通紙鈔而已。
整理自網絡
為紙幣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