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智在怪談,每日一文,探討舌尖上的文化。
提到法國美食,除了紅酒起司法棍麵包,最知名的大概就是可麗餅(Les Crêpes)了。
話說我去臺灣玩的時候,可麗餅剛剛在臺灣流行起來,可麗餅攤多半位於夜市與百貨公司美食街,有時也會出現在電影院的飲食部。那時手拿一塊折成圓錐形、脆皮夾餡的可麗餅逛街看電影,覺得自己好時髦,根本是異國美食界的先鋒。但直到去了法國,我才真正見識到可麗餅在法國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正宗法國味:別把可麗餅和加列特餅弄混了
在臺灣,鹹甜口味的可麗餅都是用相同帶甜的餅皮包餡,而且通常在烤盤上烤得酥脆,折起來色澤圓滑漂亮,裝在特製紙筒裡,交到顧客手中時,像花束一樣昂然挺立,漂亮得簡直是藝術品──但是不幸的是,這樣的可麗餅在法國是不存在的。
臺灣通稱「可麗餅」的這樣食物,雖然全法國大街小巷都吃得到,但它其實是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省(法文Bretagne/英文Brittany)的特產,又以餅皮成分與內餡分成兩種:
可麗餅(Crêpes)的餅皮是以麵粉、蛋、糖、水、牛奶、奶油混合而成,顏色偏黃,包的是甜味的餡料,如奶油砂糖、巧克力醬、帶鹽焦糖(Salted Caramel)醬、草莓/杏子果醬等等,有時還會佐以「香緹麗奶油」(Crème Chantilly,以鮮奶油,糖霜和香草精打出來的發泡鮮奶油)。
加列特餅(Galettes de/au Sarrasin,簡稱 galettes)則以黑(喬)麥粉、水、鹽、蛋(可加可不加)攪拌成的麵糊做成餅皮,色澤較深,看得見黑麥顆粒,包鹹口味如蛋、火腿、起司、蘑菇、西紅柿、煙燻鮭魚類的餡料。
儘管賣兩者的地方通稱La Crêperie(視情況可翻成可麗餅攤/屋/餐廳),可麗餅和加列特餅涇渭分明,可麗餅的餅皮一般不會包鹹的料,反之亦然。(除非自己在家裡做,才會隨意搭配。) 與其他法國餐廳相比, Crêperie不那么正式,可以只點甜口味的可麗餅當點心下午茶,也可以買外賣邊走邊吃,但是如果正式的當午/晚餐吃,通常是加列特餅當主菜,再以可麗餅為甜點作結。
雖然法國的圓烤盤看起來和臺灣的差不多,但是不管是哪種餅,餅皮烤起來都偏軟,不像臺灣那麼利落酥脆不易破(我不是烹飪專家,只能猜想臺灣的麵糊和法國傳統配方有很大不同,才能做成脆餅的口感)。通常加列特餅會把圓形四邊往內折,露出上面的鹹餡料,而可麗餅則是對摺再對摺,做成四分之一圓,或是捲成「長條蛋餅狀」,讓遇熱融化的甜餡料包在中間不易流出。
當法國人遇到冒牌貨:東京可麗餅
在一個美食群裡,據一個熱愛旅遊的臺灣朋友說,初次到法國,慕名在路邊的攤子買了正統法國可麗餅,拿到一塊軟軟被放在紙盤上,既不漂亮、口味也和臺灣很不一樣的餅,突然感覺到深深的失望的。經法國朋友介紹才慢慢接受這才是法國本尊真正的樣子——它就跟臺灣的蔥油餅一樣,是個隨興而不以花俏外表取勝的家常小吃。
有趣的是,群內還有一個臺灣小夥伴到過東京,看到路邊可麗餅攤櫥窗裡五花十色的各種口味模型,整個大開眼界,不但要照相給親友看,還要買來吃吃看,邊吃邊嘖嘖稱奇,很矛盾的說這冒牌貨還蠻好吃的(絕對不能說比正牌的好吃,這樣就太丟堂堂法國人的臉了!)──這大概就跟到發過的朋友在巴黎美食攤看到精緻可愛、鹹甜口味都有的奇特刈包是一樣的複雜心情吧。
可麗餅的好伴侶:蘋果西打
說到加列特與可麗餅,就不能不提到他們的最佳良伴──布列塔尼省特產的飲料:蘋果西打(法文Cidre/英文 Cider)。這個蘋果西打和臺灣版老少鹹宜的汽水不一樣,它是含有微量酒精的蘋果酒,又粗分為 Doux(甜味)和 Brut(原味)兩種,前者酒精量較低,約在 2% 至 3% 之間;後者酒精含量稍多,但也在 5% 左右,所以算是佐餐增添風味/地道感的飲料,不常出現在其他喝酒的場合,如餐前開胃酒或正式晚餐桌上。
如果不介意少量酒精,單純拿來當蘋果西打那樣的冷飲喝也是可以的。對法國人而言,在家或餐館吃這兩種餅的時候,如果沒有依傳統搭配蘋果酒,就像臺灣人吃滷味沒有配臺啤那樣少一味,東西再好吃都覺得不帶勁。
和法國家庭共享可麗餅,請做好等一輩子心理準備
在臺灣,家家戶戶都有個火鍋/電磁爐以備圍爐之需,在法國,一個家最重要的圍爐器具,莫過於可麗餅機。在比較內陸靠山的地區,可能會再加上吃 Raclette 起司的烤盤和吃起司火鍋(fondue)的鍋具。不過 Raclette 和 Fondue 通常是冬季的菜色,也不是人人都愛吃,所以不像可麗餅一樣常見又廣受歡迎;所以法國人很愛在全家團聚或是有客人來時,搬出鎮家之寶可麗餅機款待。
不過,很多法國人都很卻很怕聽到家裡的大廚宣布:「今天晚餐吃加列特和可麗餅!」因為晚餐吃蛋、起司、火腿這些感覺像早餐或點心的東西,其實還是不太習慣,不過勉強可以接受。最怕的是:法國人晚餐最早7 點上桌(通常是有小孩的關係,不然八九點才開始是正常的),在前菜主菜已經準備好的情況下,從開胃酒吃到甜點都要拖拖拉拉吃兩三個小時,把前菜和主菜替換成現做加列特和可麗餅,一餐飯絕對歹戲拖棚吃到地老天荒。
基本上,只要人一多,就算有兩臺可麗餅機一起出馬,大家輪流做一圈的餅都要花上很長的時間,肚子再餓也只能客氣的禮讓老小先吃。好不容易吃了餅,沒吃飽意猶未盡,又要再等一輪,中間一邊安撫等得不耐煩/滿場跑的小孩,一邊參與桌上的對話,還要一邊注意是不是輪到自己(錯過又要等別人做完),整餐吃下來,簡直就是筋疲力盡。當年手捧可麗餅逛街看電影那樣的悠閒浪漫情懷,根本無處可尋。
話說回來,如果只是一家人/幾個人在家吃,或是上可麗餅餐廳(有的餐廳會先把餅皮做好,只需添加餡料即可上桌,就算現做,專業的速度也快很多),加列特餅與可麗餅還是很親切好吃的。加列特餅最常見的吃法是點全套(complète),也就是火腿、起司,和不太熟的太陽蛋(法國人不習慣把蛋煎熟,所以要全熟一定要特別註明)口味;至於可麗餅,據我觀察,最受歡迎的其實是最簡單的口味奶油砂糖(有時也視個人口味擠點檸檬汁在上面),其次是焦糖醬或巧克力/榛果巧克力(Nutella),塞滿水果鮮奶油的華麗版,反倒不是法國人的心頭好。
看到這裡大家大概跟我一樣很餓了。 想吃可麗餅的話,臺灣的夜市和美食街應該都買得到,還不用等到餓昏頭,跟一屋子法國人一起吃可麗餅,真的沒有比較浪漫,只有很慢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