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
劉邦
高祖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擊築自歌曰: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文選》卷二八
高祖平叛返回長安,經過沛縣,停留暫住。在沛宮擺酒設宴,把故友、父老、子弟們全都請來,陪著飲酒,又在當地挑選了一百二十個少年,教他們唱歌。酒興正濃,高祖就親自擊築,放聲高唱:
大風驟起啊青雲飛揚,威震天下啊回到故鄉,如何得到猛士啊,為國鎮守四方!
這首歌詞作於漢高祖劉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本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英布是漢初三大名將之一,英勇善戰,他起兵後,很快攻佔了彭城(今徐州),楚王劉交被迫逃奔薛地。劉邦最清楚英布的實力,所以,他親自率軍平叛。所幸平叛戰爭進展順利,三個月之內,英布的主力被擊潰,劉邦遣別將追剿叛軍的殘餘勢力,自己則準備返回長安。
在平叛過程中,劉邦為流矢所中,受傷不輕。這可能也是導致他先返回長安的主要原因。其實,也是為這次受傷,五個月之後,劉邦便溘然長逝。所以,劉邦為平定英布叛亂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是,平定英布,意味著自漢初以來嚴重的異姓諸侯王威脅得到了徹底解決,這也是一代雄傑劉邦留給兒孫的政治遺產,他留下了一個相對安穩的江山(此後諸呂之亂,劉邦始料未及)。
劉邦一生大開大合,堪稱豪宕不凡。他草根出身,雄傑本性,曾經一無所有,也曾經多次成為敗奔之將,但最終卻力挽狂瀾,成為大漢開國之君;他知人善任,得人死力,屠賈之人皆為所用,帳下挺身護主者有之,頂替赴死者有之,運籌帷幄者有之,決勝千裡者有之;他多謀善斷,多次機警、睿智地化險為夷。但是,他也有著流民習性,比如危急時刻,為保全自己,他可以置妻子兒女於不顧,可以不講任何道義與尊嚴,甚至可以不擇手段。總體上,劉邦有細節上的缺點,但不失大局上的偉丈夫氣概。
有一件事很能反映劉邦的個性特點。因箭傷嚴重,劉邦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但呂后還是請來良醫為其醫治,劉邦破口大罵道:「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史記•高祖本紀》)意思是,我出身草野,提劍取天下,那是天命。如今病入膏肓,亦為天命,有什麼治療的必要呢?於是他賞賜了醫者,但拒絕治療,不久去世。顯然,劉邦很清醒,生命行將結束,但他心懷坦蕩,無所畏懼,尤其是「手提三尺劍」的名言,特別能體現其豪邁不羈、雄傑無畏的本色。
從這首歌詞來看,劉邦對故鄉感情深厚,對親舊都心懷感恩,對故土文化也念茲在茲,所以,他置酒酣歌,觀看家鄉歌舞,以帝王之尊與百姓唱和,並極為深情地自彈自唱,唱出英雄豪情和家國情懷,以致於「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史記•高祖本紀》)。他在沛縣盤桓十餘日,離開前,百姓再三挽留,他還免去了豐縣、沛縣百姓的賦稅,世代不再繳納。
傷病中的劉邦,或許知道餘生不多,所以,他要回故鄉看一看,給家鄉父老一個交代。但在內心深處,他還是心繫著大漢江山,所以他唱道:「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在呼喚良將。此時,異姓諸侯王的威脅已全部解除,那還呼喚猛士幹什麼?他需要猛士來守衛北方的匈奴!因為在匈奴這裡,劉邦留下了終生之恥「白登之圍」,漢文帝也留下了「拊髀思頗牧」的幽憤,還奠定了漢武帝打擊匈奴的鐵血意志。應該說,劉邦的呼喚,是喊出了漢朝對匈奴的態度和決心。
今天我們解讀劉邦《大風歌》,無論如何,都能解讀出一個偉丈夫的形象和情懷。但是,歷史的發展卻有點出人意外甚至滑稽,以致於以「高祖還鄉」為題的、嘲諷劉邦的故事長演不衰,這和《大風歌》裡劉邦的形象相比,是多麼明顯的反差!而其反差的根源,就在於太史公司馬遷。是太史公的曲筆,記錄下了劉邦行為中的諸多汙點,從而留給了後人同情項羽、憎惡劉邦的基本素材。我們以為,無論劉邦的民間形象有多麼地無賴,但其對中國歷史所做的貢獻卻是實實在在的,是永遠也抹不掉的,他是一個偉丈夫,也是一個智多星,還是一個指揮著銀河戰艦的艦長。
(蕭寒)
荊芥:
本品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釐米,直徑0.2~0.4釐米。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用於感冒、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主產於江蘇、浙江、河北、河南等地。
來源:啄木鳥
製作:中共平涼市委網信辦
審核:雷勇 何文 盧姍
編輯: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