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樂舞藝術展現場
文 | 盧暘
敦煌樂舞壁畫高清複製件、敦煌壁畫仿製樂器、多媒體影片……近日,湖北音樂博物館舉辦「妙音莫高——敦煌樂舞藝術展」,全面展現敦煌樂舞中的不同樂舞組合,絲綢之路樂舞文化藝術與歷史積澱。展覽由武漢音樂學院和敦煌研究院主辦,旨在傳播樂舞文化、莫高文化。
含樂舞圖像與敦煌文獻
敦煌樂舞藝術展現場
湖北音樂博物館坐落於武漢音樂學院濱江校區,主展內容以長江中遊的湖北地區為核心區域,以整個長江流域為關照視野,全面展現中國南方音樂文化的歷史背景,特別是荊楚樂舞文化的歷史底蘊。此次,湖北音樂博物館將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石窟「搬到」武漢,圍繞「敦煌樂舞」主題,舉辦「妙音莫高——敦煌樂舞藝術展」及相關活動,引起校內外觀眾的廣泛關注。展覽為期三個月,將於明年2月25日結束。
湖北省高校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會長倪婉表示,敦煌文化是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湖北音樂博物館作為一所藝術類高校專業博物館,堅持積極發揮其在傳統樂舞文化保護、傳承、研究及推廣等方面的作用。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朱曉峰表示,此次與武漢音樂學院聯合辦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並表示希望此次展覽能給武漢人民帶來敦煌的無量音聲。
敦煌樂舞通常包括石窟壁畫中的樂舞圖像和敦煌文獻對樂舞的記載兩大部分。此次展覽主要展出這兩大部分內容,設置「絲路漫行」「盛世華曲」「淨土梵音」「浩蕩威聲」「繽紛散樂」5個單元,追述敦煌16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從而銘記悠久歲月中莫高窟的樂舞藝術文化,展現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獨特魅力。
立體呈現敦煌樂舞文化
「敦煌廿詠」音樂會
根據疫情防控相關要求,展覽期間舉辦的講座、音樂會等活動,線下僅對武漢音樂學院校內師生開放。校外觀眾可通過湖北經典音樂廣播、一直播、騰訊會議、長江雲等平臺在線收聽與觀看直播。很多網友留言表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看到湖北音樂博物館把敦煌樂舞請到武漢,非常感動,希望未來有機會走進敦煌,身臨其境感受敦煌文化魅力。
「眼花繚亂的樂器,形態各異的樂伎,編制不一的樂隊……敦煌壁畫中,有一個栩栩如生的音樂世界。」展覽開幕當天,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朱曉峰進行了現場導覽,為觀眾解讀展覽的內容及內涵。導覽在線直播,觀看人數峰值超過50萬。「在武漢音樂學院覓得知音,並引起社會對敦煌樂舞的關注,對敦煌文化研究者來說是很大的鼓舞。」作為音樂學碩士、敦煌學博士,朱曉峰主要從事敦煌樂舞與中國音樂史研究。
展覽期間,敦煌樂舞相關講座、展演等活動,全面、立體地向公眾展示敦煌樂舞文化。其中,三場講座以「敦煌樂舞」為主題,分別是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沙武田的《唐韻胡風——莫高窟第220窟舞蹈圖與唐長安風氣》、忻州師範學院副教授劉曉偉的《粟特文化與雲岡十二窟樂舞圖像》、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朱曉峰的《解讀敦煌樂舞》;一場「敦煌廿詠」音樂會,由蘭州大學中華詩樂文化研究中心表演團隊於11月25日在武漢音樂學院濱江校區黃鐘廳演出。《敦煌廿詠》又稱《敦煌二十詠》,是創作於唐代的一組五言律詩,內容描寫和反映了敦煌的名勝古蹟和歷史人物,共二十首,敦煌文獻中有此組詩的文獻共計6個卷號。蘭州大學中華詩樂文化研究中心從敦煌文獻中整理取材,創作聲樂套曲《敦煌廿詠》,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敦煌主題,這20首聲樂作品與詩對應,呈現敦煌文化與風土人情,但各自的視角有所不同,既同生一脈又各具個性。
音樂考古有聲有形
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人們透過敦煌壁畫,不斷探察文學以及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各門類藝術本體發展與流變的歷史。敦煌樂舞壁畫是敦煌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古代音樂文化的重要圖像資料,也是敦煌石窟藝術中極具特色的部分。
「敦煌壁畫樂舞圖像具有豐富的種類和數量,反映了大量中古時期樂舞史的片段,能夠與敦煌文獻做到同一時期、同一地域內的互證,這些都是其他樂舞圖像不具備的。這些圖像與文字在中國樂舞史研究中具有特殊位置和重要價值。」朱曉峰介紹,研究敦煌樂舞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古代樂舞史及絲綢之路樂舞文化交流史中懸而未決的問題。這是敦煌樂舞研究具有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真實反映,也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敦煌樂舞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他認為,剝離敦煌樂舞中的佛教因素,把圖像與文字統一納入到中國樂舞史研究中,是敦煌壁畫樂舞研究的難點與重點。
「考古以研究實物資料為主。音樂考古有所不同。研究遺存的樂器、樂譜等實物資料之外,人們還希望聽到古代的樂音,看到古代的舞姿。」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李幼平表示,武漢音樂學院作為國內最早從事音樂考古學人才培養和專業研究的高等院校之一,有著成熟的研究方法及豐富的藝術實踐和科研成果。「音樂考古是武漢音樂學院三十多年來的重點學科、辦學特色,注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舞臺創作表演。學院將以此次展覽為契機,與敦煌研究院開展進一步合作,豐富教學、科研的多樣性,讓音樂考古既有聲也有形,既有音響也有圖像。」
- THE END -
「星標」音樂周報微信公眾號
不錯過每條推送
張國勇:一家民營交響樂團的自強之路
孩子鋼琴彈不好,是家長自己沒努力!
劉沙:時代變了,不能讓大眾再認為民樂「土」 | 人物
西方媒體給郎朗新專輯《哥德堡變奏曲》都打了多少分?
為中國合唱擠一擠「泡沫」,理一理亂象
鋼琴「基本練習」:練什麼、如何練?
第12所音樂學院來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8月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