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河南大學公眾號上看到一篇文章,就藉此也發揮一下,說一說河南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某種淵源。
清華大學是國內最著名的頂級大學,而河南大學卻是一所樸實無華的地方院校,兩個大學好比一個是富家子弟,一個是山村孩子,本來並無交集,但是在冥冥中,兩個大學卻有一絲牽掛。
先說河南大學和清華大學能牽上線的人-馮友蘭。
1911年春,考入開封中州公學(今河南大學)中學班,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師從約翰·杜威。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
馮先生1923年夏天從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歸國,在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爭相邀請的情況下,接受了中州大學(現河南大學)的聘任,1923年馮先生到中州大學任哲學教授,併兼任文學院院長,一方面組建哲學系,一方面創辦中州大學文科專業。
所以說,馮先生作為河南大學人文學科建設的奠基人。
1930年馮先生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河南中山大學(現河南大學)聘請馮先生為校長。馮先生接受了河南中山大學校長職位的聘書,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馮先生不能到任,便請張仲魯代替他到任,後來張仲魯正式成為河南中山大學的校長。
對於清華大學來說,馮先生是僅次於梅貽琦的第二號人物,是清華的核心領導成員。不管怎麼說,馮先生是曾經清華和河南大學之間的某種聯繫人。
那麼除了這些清華大學和河南大學還有哪些交集呢?
首先,清華大學和河南大學都是三大留學預備學校之一。當年的清華學堂是三大歐美留學預備學校之一,而河南大學也是曾經的三大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之一。
相對於清華大學,曾經的河南大學名字最直接,就叫:河南歐美留學預備學校,而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直叫清華學堂,南洋公學,還有點含蓄呢
清華大學和河南大學作為老牌國立大學,都歷史悠久,從大學校園和校門就可以看得出來。
現在清華大學的校門,有點歐式風格,失去了中國傳統特色,這一點,我覺得河南大學的校門更好看點。
不過清華大學最典型的代表是二校門,據說是曾經的清華大學正門。
清華大學的二校門的確很漂亮。是清華園內最具代表性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被認為是清華大學的象徵。二校門為一座古典優雅的青磚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築,門楣上書刻有清末大學士那桐的手跡「清華園」三個大字。站在清華路,北望二校門,可遙看清華大禮堂、日晷和清華學堂等景觀。
不過清華大學有二校門,河南大學有歐美留學預備學校校門。
和清華大學的二校門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河南大學的另一個標誌性建築是河南大禮堂,中西合璧,很有特點,河南大學南門遙遙相望,有一幢宮殿式的古老建築,青磚灰瓦,飛簷鬥閣,氣勢恢宏,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大學大禮堂。
1931年11月20日河南大學大禮堂破土動工,1934年12月28日落成,佔地面積3932平方米,南北長73.75米,東西寬53.75米,總建築面積4687平方米,耗資二十餘萬圓銀元建成,是一座宮殿式建築。這裡是河南省近現代教育的發源地,八十年的風風雨雨,他與百年河大和千年貢院一起見證著中原教育的歷史滄桑。
那麼清華大學大禮堂呢,清華大學大禮堂位於清華大學中部,與二校門隔大草坪相望,大禮堂融合希臘式與羅馬式建築風格,1921年建成時建築面積1840平方米,體積12350立方米,坐席900多個,是當時中國大學中最大的禮堂兼講堂。比河南大禮堂建得早,但是面積只有河南大禮堂的一半。
河南大學大禮堂,和清華大學大禮堂,都是畢業生拍照的最佳地點。
另外河南大學的六號樓也非常有西方藝術風格
6號樓是學校最早的一座近代建築,建築精彩的部分在於正面的造型處理上,樓主體牆前側加了一排寬闊而有秩序感的外廊,圓柱形木質欄杆與其他部分形成虛實的對比。三層外廊下方對應著六根歐式風格的修長柱子,柱子之間的門楣和二層窗楣上分別有半圓形和三角形裝飾,與中國傳統對稱式結構建築相結合,達到了中西合璧的和諧、韻律之美。
六號樓和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可以比擬一下,看著很舒服,這個時候清華大學的這個建築變成了傳統中國式,而河南大學的這個建築有點西洋風格了。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