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知行合一

2020-09-18 紅日在修行


懂得了太多,重要的是去行動!


致良知,知行合一這句話是王陽明先生「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被廣為認可流傳,

陽明先生一生立德、立功、立言,成就「三不朽」,被後人尊稱為半個「聖人」。


人們自古就有知行不合一的通病:

個人的理解:無論是佛家、道家、儒家,還是海外的聖經,這些學派都共同發現和認可「道」的客觀規律。比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佛家的造福眾生,道家的道法自然、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基督教的思想是福音,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只是大家用各自的教義去傳播,用戒律來約束信眾們的行為。

500多年前王陽明先生發現了這個「道」的規律大家都知道,但如何去做才是問題,所以他最早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告訴大家要知行合一。再後來,他發現知行合一的內心緣起是致良知,從而提出致良知理論。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原動力,沒有教義的約束,那就用良知來約束自己。


現代人知道的太多做的卻太少,知行不合一問題十分的嚴重,能做到致良知的就更難了,怎麼做到知行合一?

第一,靠欲望和信仰的自主牽引力,

知行不合一是因為自我原動力的推動力和牽引力都不足。

欲望和信仰是可以產生自主的牽引力的,實現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追求。

而實際想有大作為的人,要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將道的客觀規律融入到自己的內心深處,自然的表達。用內在的良知來指引知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本質還是要從良知開始,這才是原動力。

所以有大成就的人,要修行充實自己的良知,作為一個修行人,時刻的工作生活即修行,不斷的要求和融入自良知知行合一,嚴格的自律,向著目標主動牽引著向前走。

第二,靠組織的約束的推動力,

很多人是需要被推著走的。只有在自己特別「痛」的時候,才會發奮圖強的做事情,不「痛」就鬆懈了。所以想成長就需要一個平臺或者一個人,來嚴格規範和要求自己。用被動的推動力,強行讓自己自律成長,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紅利」:

現在社會在存在著「知行紅利」,就是按照道的規律,按照逆襲十九條的要求,去知行合一的修行,就會得到好的結果。

知行紅利,也可以叫 「庸才紅利」,原因是庸才不會太聰明,簡單相信的去做就好了,這樣的人知行的力度會持久一些。

我們學了工作、管理,創業、生活的很多方法,也知道遵循道的底層規律,將學到的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將知和行融入一體,發自內心的去做人做事,就可以抓住這個時代的「知行紅利」,


結語:

無論現在你在做什麼,也不管你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或者浪費了某些機會還在舉步不前,這些都沒關係,只要從今天開始,在工作生活中去修行,不斷的挖掘自己心中的那個寶藏,並做到知行合一,你的人生必將開啟新的徵程,就會不斷的實現你的夢想,實現你的人生意義。


讓我們一起修行在路上,不忘初心,不負韶華。


上一篇:

查看本篇目錄: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一起來充實文章的內容和案例,爭取後續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本文是「人生逆襲的必經之路」一書的連載文章,版權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傳播但未經授權不得用於商業用途。

相關焦點

  • 致良知,自覺之知與知行合一
    致良知,自覺之知與知行合一燁子心學 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主體思想。「致良知」語出《孟子·盡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 知行合一·致良知陽明文化滋潤寧波
    餘姚中學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傳承陽明文化。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思想的精髓。寧波把「知行合一」作為寧波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王陽明及陽明文化,就是在追溯、感悟寧波精神的源頭」的觀念已深入人心。近年來,寧波和餘姚始終堅守延續歷史文脈、弘揚傳統文化的職責,高度重視陽明思想的研究傳承,既抓有形的遺蹟修繕、活動推廣,又抓無形的內涵挖掘、文化傳承,充分發揮陽明思想對推動社會發展的時代價值,著力打造陽明文化研究高地。
  • 致良知——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陽明像而「致良知」這三個字,則是王守仁對自己一生探索心學的總結和概括。何為「良知」?貶謫期滿,悟道有成的王守仁此後踐行他的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協助大明王朝一路平息各種叛亂,直至平掉寧王之亂,功成身退,此後於五十四歲辭官回鄉講學。而在晚年時,明嘉靖年間又是叛亂四起,其間王守仁復被啟用,亂軍聞其名而喪膽,紛紛投降。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 《知行合一王陽明》的啟示:明心致良知,要從事上磨
    這是一本關於王陽明的傳記,通過講述王陽明一生的輝煌傳奇,為讀者剖析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獨特威力。以前讀過幾本有關王陽明的書,大同小異,各有千秋。也許有關陽明心學的解讀,並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良知自在人心,這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不同的讀者理解的程度不同,收穫也不一樣。陽明心學對普通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王陽明曾說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我們人的七情六慾遮蔽了我們內心的良知,因此要通過從事上磨——致良知,行正事,方能知行合一,抵達一種超然狀態。
  • 梁啓超:論王陽明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錢德洪王畿所撰陽明年譜,說他三十八歲始以知行合一教學者,五十歲始揭致良知之教(注八)。其實良知二字,陽明早年亦已屢屢提及,不過五十歲始專以此為教耳。他五十五歲時有給鄒守益一封信,內中幾句話極為有趣,他說:「近有鄉大夫請某講學者云:『除卻良知還有什麼說得?」某答曰:『除卻良知還有什麼說得!」。
  •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也,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原來這麼有用!
    良知固然是先驗的,但致良知是一個過程,致也就是達到的意思,達到良知並不能只靠空想而完全離開後天的實踐活動,只有在具體行動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良知,並把良知傳遞到具體事物中。良知需要活動來感悟,活動也離不開良知的指導,但沒有思考的活動就無法獲取真正的良知,致良知的過程中對良知不斷思考可以使得對良知的認識層層遞進,呈現一種螺旋式的上升,而這種上升在某種程度上又為下一步的探索良知奠定了基礎,從而呈現出一浪更比一浪強,最終達到主體對良知的感悟不斷向深處演進的狀態。
  •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的要點和邏輯關係
    人類的生命活動永遠都有知也有行,知行合一即意味著生命的完整和統一,如行分裂則意味著生命的虛假與分裂,行必須有知的引導才是真正自覺的行,知必須轉化為行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知,否則行必然是冥行,知也必然是妄知。
  • 「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
    就是在這種情境中,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此乃為其心學流派的靈魂。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人的行為準則。人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會有所隱瞞。人只要自己不去欺騙自己的良知,真正順從良知從事,就能存善除惡。這就是活在當下的快樂呀!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訣,致知的實功夫呀!
  • 心學的三個要點: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心外無物
    1知行合一知道並不能完成對世界的認識,知道的多,學問大,也不算牛。把知道的傳播開來,發揚光大後運用到現實的人和事中,這才真正算牛。知行合一是一以貫之的人生準則,是為人做事趨善避惡的良策。王陽明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知與行的分離所造成的惡果,看到了當時以及後來很多時代的人們都有可能走上只說不做的錯誤道路。知行合一是道德與誠信的基礎。只知不行,不如不知。
  • 心學的三個要點: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心外無物
    1知行合一知道並不能完成對世界的認識,知道的多,學問大,也不算牛。把知道的傳播開來,發揚光大後運用到現實的人和事中,這才真正算牛。知行合一是一以貫之的人生準則,是為人做事趨善避惡的良策。王陽明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知與行的分離所造成的惡果,看到了當時以及後來很多時代的人們都有可能走上只說不做的錯誤道路。
  • 方志遠:「知行合一」的陽明解讀(知是良知的出處)
    上述各家,以張立文、方爾加對「知行合一」的解讀最優,但方爾加說王陽明晚年少說「知行合一」而代之以「致良知」,是因為「知行合一」難以理解,此說固是,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王陽明越來越看重「知行合一」之「知」為「良知」,所以,「致良知」與「知行合一」實為一體,但為了強調「良知」,故多說「致良知」而少提「知行合一」。
  • 如何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終極版本,是對「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補充和完善,下面就與大家簡單談一下這最後的核心觀點。這裡「致」是達到的意思,「良知」是之前講到的內心最根本的真理,聖人之所以為聖,就是因為他們在方方面面都達到了內心本源的至善,我們大部分人雖然窮其一生都到不了這個境界,但是可以向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 「知行合一」的王陽明所作吟詠「良知」的詩《詠良知四首》解讀
    他發展了陽明學,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即從自己內心出發,尋找所謂的"理","理"在人"心"。"知行合一"即強調不僅要知,還要付諸行動,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相輔相成。王陽明認為:"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
  • 讀書筆記丨良知良能 知行合一
    如果把陽明心學看成是一棵完整的大樹,那麼良知便是樹的根脈。那麼什麼是良知?《孟子·盡心上》講:「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王守仁所理解的良知則是:「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 戲曲演繹「知行合一」「致良知」 姚劇《王陽明》晉京展演
    著名作家、《知行合一王陽明》的作者度陰山說,王陽明的親民思想,是保民、愛民與富民,以民之好惡為好惡,主張為政者的根本之道,即是「明德親民」,它繼承了孔孟「仁政」「愛民」的親民思想傳統,又體現了王陽明良知學說的民本特質。姚劇《王陽明》把陽明先生重視民生的思想主張完美地融進戲劇情節,通過絲絲入扣的場景演繹,抓住了觀眾心理,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弘揚傳播了陽明思想和陽明文化。
  • 致良知:凡事遵從自己的內心,方可「致良知」
    世人皆有良知,即便是大奸大惡之人也有自己的良知。良知就像天空中的太陽,幫助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而對於惡人來說,他們的良知不過是暫時被蒙蔽了,像太陽被烏雲擋住。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是有良知的。何為良知?《孟子·盡心上》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 「致良知四合院」助力中國企業家新長徵
    本次學習會由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簡稱「致良知四合院」)主辦,上海致良知學習小組以及蘇州致良知學習小組承辦,學習會希望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思想智慧造福企業、造福社會,為企業家提供經營管理的思想理論。 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 2014年由創始人白立新博士與50多位企業家共同創辦。
  • 王陽明:「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王陽明在龍場這個地方悟道,但當時所悟的並不是「致良知」,而是心學的核心之一,即「心即理」這一論斷。王陽明至於「致良知」,其實是他在晚年時才提出來論點。那麼,「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有自己的解釋,按照四句教的說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謂的「致良知」,在他看來,就是知善知惡,也就是說,徹底的了知善與惡的起因與真相就是「致良知」。
  •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以格物而「致良知」,但良知又是從何而來
    「陽明心學」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致良知」就是在向外格物中提升我們自己的認知,同時向內求諸己中覺悟蘊藏心中的良知,在知與行中不斷循環精進,從而獲得我們自己的真知,以真知而合外在和內在「道」的運轉,以致以「心」駕馭外在所有物質世界的事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