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了太多,重要的是去行動!
致良知,知行合一這句話是王陽明先生「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被廣為認可流傳,
陽明先生一生立德、立功、立言,成就「三不朽」,被後人尊稱為半個「聖人」。
人們自古就有知行不合一的通病:
個人的理解:無論是佛家、道家、儒家,還是海外的聖經,這些學派都共同發現和認可「道」的客觀規律。比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佛家的造福眾生,道家的道法自然、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基督教的思想是福音,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只是大家用各自的教義去傳播,用戒律來約束信眾們的行為。
500多年前王陽明先生發現了這個「道」的規律大家都知道,但如何去做才是問題,所以他最早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告訴大家要知行合一。再後來,他發現知行合一的內心緣起是致良知,從而提出致良知理論。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原動力,沒有教義的約束,那就用良知來約束自己。
現代人知道的太多做的卻太少,知行不合一問題十分的嚴重,能做到致良知的就更難了,怎麼做到知行合一?
第一,靠欲望和信仰的自主牽引力,
知行不合一是因為自我原動力的推動力和牽引力都不足。
欲望和信仰是可以產生自主的牽引力的,實現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追求。
而實際想有大作為的人,要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將道的客觀規律融入到自己的內心深處,自然的表達。用內在的良知來指引知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本質還是要從良知開始,這才是原動力。
所以有大成就的人,要修行充實自己的良知,作為一個修行人,時刻的工作生活即修行,不斷的要求和融入自良知知行合一,嚴格的自律,向著目標主動牽引著向前走。
第二,靠組織的約束的推動力,
很多人是需要被推著走的。只有在自己特別「痛」的時候,才會發奮圖強的做事情,不「痛」就鬆懈了。所以想成長就需要一個平臺或者一個人,來嚴格規範和要求自己。用被動的推動力,強行讓自己自律成長,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紅利」:
現在社會在存在著「知行紅利」,就是按照道的規律,按照逆襲十九條的要求,去知行合一的修行,就會得到好的結果。
知行紅利,也可以叫 「庸才紅利」,原因是庸才不會太聰明,簡單相信的去做就好了,這樣的人知行的力度會持久一些。
我們學了工作、管理,創業、生活的很多方法,也知道遵循道的底層規律,將學到的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將知和行融入一體,發自內心的去做人做事,就可以抓住這個時代的「知行紅利」,
結語:
無論現在你在做什麼,也不管你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或者浪費了某些機會還在舉步不前,這些都沒關係,只要從今天開始,在工作生活中去修行,不斷的挖掘自己心中的那個寶藏,並做到知行合一,你的人生必將開啟新的徵程,就會不斷的實現你的夢想,實現你的人生意義。
讓我們一起修行在路上,不忘初心,不負韶華。
上一篇:
查看本篇目錄:。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一起來充實文章的內容和案例,爭取後續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本文是「人生逆襲的必經之路」一書的連載文章,版權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傳播但未經授權不得用於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