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生活
點擊「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關注我們!
現在有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自己看了那麼多育兒類書籍,孩子還是不能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乖巧、聽話?為什麼自己用盡辦法鼓勵、陪伴孩子,孩子仍然孤僻、不合群?為什麼自己用盡辦法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孩子還是跑步不穩、身上沒勁、總摔跟頭?
《全新教養:這樣讀懂孩子行為》的作者黃彥鈞告訴我們,出現上述困擾的原因可能是你沒有真正理解孩子出現不當行為背後的原因。黃彥鈞是著名職能治療師,對解決兒童發育遲緩、自閉、多動、行為異常等問題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是很多孩子眼中的「大朋友」,父母眼中的「救星」。《全新教養:這樣讀懂孩子行為》這本書正是黃彥鈞對多年臨床工作寶貴經驗的總結,讓我們可以用實際案例理解晦澀複雜的醫學知識、理解孩子們出現的種種行為,並教父母如何通過日常遊戲幫助孩子改善問題。
下面,讓我們一起去書中看看黃醫生為父母提供的不一樣的教養方法。
1. 用醫學知識幫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為
很多人認為,孩子的行為都是天性使然、是基因決定的,後天無法改變。但其實除了先天因素以外,後天的外界刺激也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很大影響。通常,人在受到環境刺激後,大腦會對接收到的所有感覺進行「統合」並做出反應,來應對不同的情境需求(即感覺統合)。如果孩子不能正確處理好接收到的刺激信息,就可能會出現不當行為。
《全新教養:這樣讀懂孩子行為》便為我們介紹了如何通過觀察孩子對各類刺激的反應,來判斷孩子難以處理哪些外界刺激,找出孩子出現一些不當反應的真正原因,比如當孩子很難集中注意力,易被環境變化所影響時,他可能出現了觸覺敏感。當孩子身上總是傷痕累累卻搞不清楚自己是如何受傷的,可能是對感覺反應不足。黃醫生告訴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問題歸結為孩子的性格或能力,應該從孩子對外界刺激的感知統合水平入手,加以分析和判斷,才能真正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問題。
2. 用簡單的遊戲幫助孩子及時改善行為
當我們為孩子的行為「搭脈問診」後,如何提高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改善孩子的行為,便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黃老師在書中為我們介紹了一些針對性很強的,並且父母在家就可以陪孩子做的小遊戲,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問題選擇適合的遊戲,提高孩子欠缺的能力。
比如用黏土遊戲、大海撈針等遊戲幫助孩子促進觸覺發展;通過陪伴鼓勵孩子多動,多跑、多跳、多做一些精細遊戲,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促進孩子本體覺發展。
3. 用細緻的觀察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法
很多父母眼中都會有個「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又考了年級前幾名,別人家的孩子又獲得了什麼獎......而這些「別人家的孩子」往往會是自己孩子成長中的一種無形壓力。
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所處的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不會有完全一樣的孩子,父母也不應該用其他孩子的行為表現作為衡量自己孩子的標準。
父母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觀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了什麼,或是迴避什麼,在孩子說出「不」時,不要著急強迫他去做事情,而是探究他們「不要」的原因。有的時候,並非孩子故意不乖、想要故意氣你,而是孩子自己也無法決定、無法控制自己,有時甚至為自己注意力集中、肢體不協調而感到懊惱。父母要做的,就是要仔細觀察孩子,找到他們的問題,理解他們的內心,並幫助他們慢慢適應一些原本不想接觸的事情,提高孩子欠缺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傾聽孩子的心聲、讀懂孩子的需要是我們理解孩子、教養孩子的第一步。有空時翻翻《全新教養:這樣讀懂孩子行為》,你也能和專業職能治療師黃醫生一樣,讀懂孩子、改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