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孤獨的無可奈何,古今一樣,聖賢和凡人也一樣。於是哪怕灑脫如李白,也會在月下獨酌時寫下「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哪怕是偉大如杜甫,也會在旅夜時臨江寫下「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哪怕是入了禪的王維,也會在重陽佳節寫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來自詩仙、詩聖、詩佛的孤獨名篇雖都是驚豔世人之作,卻算不得是孤獨的至高境界。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兩首,才算得上是唐詩中最孤獨的詩!一首是來自詩骨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一首是來自柳宗元的《江雪》,兩首都是流傳千年的唐詩名篇,同樣是寫孤獨,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千年來難分高下。
1.先看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寫這首的時候,陳子昂35歲,這位被後世稱為詩骨」的文人,從來都敢說敢做,但直言進諫給他帶來的卻是株連下獄。出獄後一生抱負難以實現的他,登上了幽州臺,寫下了這首滿是悲憤之語的名作。
這是一首古體詩,開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被後世評為「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詩人的眼界胸襟,古今縱橫之氣,就在這開篇的10個字中被展現得一覽無餘。三、四兩句也是驚豔之語,詩人將自己的孤獨放到天地之大,於是這份愴然而涕的悲情,就變得無限大。
全詩語言剛健有力,意境奔放豪邁,具有極大的感染力,這也是它能流傳下來的原因。後世將陳子昂的這種孤獨定義為一種偉大的孤獨,這是一腔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的孤獨,他如江水般洶湧澎湃,打動人心。
2.再來看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與陳子昂的孤獨一樣,柳宗元也是在仕途不順,人生失意時寫下此作。全詩就像一幅空靈寂靜的山水畫,詩人僅用20個字,就將它一筆寫盡。在這幅山水畫中,那大雪紛飛下的大江,萬籟俱寂,一片孤舟,一個戴著蓑笠的老人,獨釣在寒江上。
詩人用「千山」對「萬徑」,將孤舟老人的背景放大得浩瀚無邊,於是在這片大背景下,人物就顯得更加突出。在這種絕對幽靜的環境裡,垂釣的老人就如同水墨畫最中心的一點,他靜靜地坐在那裡,任憑大雪飄落,這份空靈令人震撼。
兩位都是唐詩的絕頂高手,在失意下都將自己的孤獨抒於筆尖,一個是大氣磅礴,一個是超然空靈,兩種不同的境界,大家更喜歡哪首?歡迎和小編討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