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中秋佳節之際,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家,團聚。電影《奧德賽 The Odyssey》記載了偉大的武士國王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爭中利用木馬藏兵之計攻陷敵城,戰後歷經16年磨難,強烈思念故土與親人,不顧海神的咒語,用盡一切智慧和力量,徵服多次災難,拋開各色誘惑,目標如此堅決簡單:重回故土,返回家園。回家,原來在遠古的神話中就被荷馬演繹得如此生動樸素。英雄出徵馬上,凱旋解甲歸田,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貝多芬生平和音樂裡佔有核心地位的英雄成分,完全合符人性尺度,英雄至剛但亦有至柔的一面。中秋對月遙想,奉上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月光無私地傾瀉她深摯綿長的柔情,但願人長相守!但願人長久!
▲ 瓦倫廷娜·李斯蒂莎(Valentina Lisitsa 1973—)美籍烏克蘭鋼琴家。
在鋼琴音樂史上,巴赫站在了復調音樂之巔,貝多芬則立在了主調音樂之峰,兩位偉人所創造的鋼琴作品內容與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奉為鋼琴音樂中的「新約聖經」。貝多芬因深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自由、博愛、平等思想一直是他創作的主旋律,其自身命運多桀卻毫不屈服,他的樂章總給人們積極向上的英雄般正能量,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貝多芬音樂的歌唱性、戲劇性旋律受義大利聲樂,特別是歌劇影響很深。
貝多芬把鋼琴奏鳴曲的刻板程式變為表達情感的靈活工具,是作曲家表現矛盾衝突、對比和統一的最有力的手段。早期的鋼琴奏鳴曲就已顯露出獨特的個性風格,而中期奏鳴曲是最典型風格的集中體現,達到他鋼琴音樂創作的頂峰。在《熱情奏鳴曲》完成之後,貝多芬在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上出現了長達5年的休止。1809年,當貝多芬再度提筆寫作鋼琴奏鳴曲時,風格上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變。晚期的5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精神的真正超脫,作品內容也上升到了哲學的思考。
聆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相信很多人是從Piano Sonata No.14,Op.27 No.2,即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開始,又名「月光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貝多芬作於1802年。此「月光」奏鳴曲名滿天下、家喻戶曉,這一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但最多的是源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雷爾施塔布(1799-1860)形容這首樂曲的第一樂章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閃耀的湖面上一隻搖蕩的小舟一樣」。貝多芬其實並未曾為此曲標題,這部作品的原名是《近似幻想曲的奏鳴曲》,這是題獻給他當時戀人的(時年貝多芬31歲)。貝多芬終生未娶,對於愛情總是稍有跡象之際就打退堂鼓,多半的原因在於他交往的都是貴族世家,他所迷戀的也多是貴族家庭出身的女孩。
▲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Vladimir Horowitz 1903-1989)美籍俄羅斯鋼琴大師。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
詩人雷爾斯塔勃(Rellstab)將之比喻為琉森湖(Lake of Lucerne)上的月夜。月光下的幽靜徘徊,最終的激情洋溢,再回歸到繾綣。月華映照水中,是愛的綢繆與柔情,是月色在水面、在林巒、在屋脊緩緩徜徉,詩意揮灑。月光從窗縫溜進來,落在枕上,照在梳妝檯……樂曲剛開始是採用慢板,繼之為詼諧曲,最後再以真正奏鳴曲形式的樂章收尾。這種方式是貝多芬開始嘗試的一種影響深遠的實驗,將作品的重心往後移。他在稍後自己的作品中仍延續這種方式,而到馬勒及蕭士塔高維奇的作品中達到極致。因此,《月光奏鳴曲》的開端無異是一首序曲,其重複三連音的靈感可能來自於莫扎特歌劇《唐喬萬尼》第一幕中的三重唱。
欣賞「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我個人是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最初跟作曲家想法一樣,反對標題,因為音樂是想像力的滲透,向來不喜為了容易理解樂曲,而冠上此曲為盲人姑娘而作等等牽強的故事,也對「月光」之名有牴觸。可在看過電影《The Pianist》後,深感不曾泯滅的普天之下人性的光輝何其高尚燦爛!在此時出現第一樂章的「月光」又是多麼合適啊!人類之愛,跨越種族的隔閡,跨越戰火的殺戮,如月光柔情灑滿人間。無論受到多少苦難,皎潔月光都給予母性般的柔情,撫平創傷,給予人類重生的力量。我由此電影而深刻理解這種博愛精神,理解此樂章。籃球巨星科比也喜歡彈鋼琴,他曾在twitter上寫道:「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能讓我安靜下來,尤其在我接近崩潰的時候。」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
這章篇幅比較短小,是月影錯雜中愛的躊躇,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複。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這個樂章好像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第三樂章是愛的急風暴雨,幸福淋漓。「稍快板」及「急快板」樂章,在音樂上都是嚴峻的挑戰,對演奏者技巧而言,更是一大考驗。很久以來,「月光奏鳴曲」於我看來精彩在第三樂章,前面的慢板都是鋪設,舒緩地積攢感情,詩意地揮灑月色之美,而在這裡洋溢著激情洶湧一瀉千裡的快意。
▲ 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1895—1991),德國著名鋼琴家、管風琴家、作曲家。
多年前在但昭義編輯的一本琴譜裡,彈奏標有貝多芬的《俄羅斯民歌》曲譜,因為對民歌是無由來的喜歡,樂譜音符多是由快速整齊的和弦組成,只有幾個一帶而過的單音,需要連貫充滿感情地用手指推出音符,表達深含的音樂意境,似乎看到俄羅斯廣袤蒼茫大地上無數巍巍雪山,流動的畫面感。充滿感情的旋律揮之不去,一直尋找,究竟出自貝多芬哪部作品?可音樂的搜尋不如搜圖來得容易,未果。在探尋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瑰寶,當聽到《暴風雨奏鳴曲》第三樂章與《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時,旋律好熟悉啊,突然驚醒,原來尋找的這些整齊快速奔跑的雙音、三音和弦與旋律就藏在這些奏鳴曲快板裡。可見貝多芬在德國黑森林裡散步,不斷思索,不斷構思,積極汲取民歌的思緒。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因何而作,為誰而歌,這些都是非常主觀的情感體驗。作曲家的內心世界多是敏感的,正因為如此,也是極富創造力的。貝多芬創作鋼琴奏鳴曲,跨越時間相當長,從寧靜月光的皎潔到雄霸古今的作品,一直到旅途盡頭的悵然,哲理深嵌而思想豐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是女子的委婉愛情,而男子呢,史上有曹子建「灼若芙蕖出綠波」的感嘆,也有貝多芬的柔情與心跳。大家熟悉的「致愛麗絲」,汨汨而來的情感如高山雪水化為簡單純淨的旋律,處處繁花,處處美好,狂暴的貝多芬其實也有如此的柔情,如此美好的表達。
見過有彈巴赫、斯卡拉蒂等巴洛克時期作品的習琴者,對貝多芬、李斯特、蕭邦等作品心存畏懼,擔心手指不夠長,擔心投入無窮無盡的精力與時間,可是我們還是要鼓勵勇於挑戰古典與浪漫派時期的音樂作品,了解分析各時期大師們的作品,多研讀樂譜,多聆聽。集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於一身、精通七國語言的音樂全才——俄羅斯音樂家米哈伊爾·普列特涅夫(Mikhail Vasilievich Pletnev),十月將舉辦首次中國獨奏音樂會,其曲目就有貝多芬第十號鋼琴奏鳴曲、貝多芬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以及斯克裡亞賓24首前奏曲,到時可以聆聽一下俄羅斯學院派最後一位傳人,他琴弦下貝多芬奏鳴曲神韻又是如何的?
音樂具有縱深度的表現以及永恆的思索魅力,人詩意地棲居少不了音樂。與貝多芬同輩的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一首詩,後經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就成為幾乎所有人的共同嚮往。荷爾德林在《遠景》中描述:「當人的棲居生活通向遠方,在那裡,在那遙遠的地方,葡萄閃閃發光。那也是夏日空曠的田野,森林顯現,帶著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滿著時光的形象,自然棲留,而時光飛速滑行。這一切都來自完美。於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類,如同樹旁花朵錦繡。」家裡那些玫瑰花還在熱情地盛開嗎?那些樹還在月下唱得那麼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