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大同小異的仿古建築,現代多數仿古建築仿的都是中國唐宋明清時代的傳統建築。其實中國仿古建築的興起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之後,它的興起主要有三方面的合理推動:西方建築師對中國傳統建築的研究與運用;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對本國建築的研究整理;當時官方對傳統建築形式的支持。
當來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建築界的進入倡導功能至上,形式單一的與冷漠,逐漸形成了稱霸世界的國際主義,適逢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建築的興盛。沒有經過現代主義理論薰陶,中國很容易就能接受後現代主義的觀點理論。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進入高速發展期,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使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價值近乎無知與瘋狂的糟蹋。當近代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飛速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至全世界,人們這時才發現,我們的許多古蹟已經無法重現了,既然無法重現,那就利用已有的古建知識重新建造,因此仿古建築陸續出現,中國元素的文化氣息,能使人們重新看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直到今天,我們看到這許許多多帶有濃厚「中國味道」的建築,無一不感嘆現在中國的繁榮昌盛。
現代中國技術的騰飛與發展,將新型材料與中國傳統建築的相結合,營造出屬於今天帶有傳統中國文化的建築群體。飛簷、鬥拱、彩繪帶有絕對中國建築色彩的元素,以全新金屬材質的工藝手法加以體現成就出富有「中國味道」的現代中國建築。有的人說,這不是真正的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建築,這並不盡然,建築從最原始的山洞到茅草屋再到木結構直至今日的混泥土結構乃至鋼架結構,這是對建築體系的升級,時代日益進步社會快速發展,我們考慮到更多安全性、實用性、效率性種種因素,我們保留中國傳統美學的同時賦予中國建築本身更好的技術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在進步中的中國建築。
回顧中國的近代建築史,有一種建築現象一直貫穿始終,至今仍是中國建築界關注的焦點,那就是對中國傳統建築美學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