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東大殿被發現80周年 珍稀「四絕」展大唐雄風

2020-12-21 參考消息

新華社太原6月24日電 題:佛光寺東大殿被發現80周年 珍稀「四絕」展大唐雄風

新華社記者王學濤、劉翔霄

「唐代建築、彩塑、壁畫、題記是佛光寺『四絕』,也是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現存古代木構建築中不可多得的標本。」佛光寺講解員羅豔平說。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五臺山的一部分,佛光寺東大殿是我國現存珍稀唐代木結構建築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80年前,佛光寺東大殿的發現震動了中外學術界,讓日本一些學者的斷言不攻自破;如今,人們有幸能夠真切地感受這座1160歲唐代古建折射出的大唐風韻,使人肅然起敬、回味無窮。

1937年6月,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與莫宗江、紀玉堂等人一起來到山西五臺山尋找佛光寺。當他們意外發現佛光寺東大殿的建築年代後,高興極了,梁思成稱其為「中國第一國寶」。

之前,日本學者曾斷言,中國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構建築,要看唐制木構建築,人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

但梁思成始終有一個信念,相信在國內肯定還有唐代木構建築的存在。他讀了《敦煌石窟圖錄》和《清涼山(山西五臺山)志》中有關佛光寺的記載後,決定去碰碰運氣,並驚喜地發現東大殿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建築年代。

「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從大門邁入寺內,映入眼帘的是一處三層平臺以階相連的宏大寺院,而建於第三級高臺上的就是雄健渾厚、豪壯宏偉的唐代建築東大殿。

仔細欣賞,東大殿灰瓦紅牆,殿頂由碩大的板瓦鋪蓋,正脊兩端是3米多高雄健的琉璃鴟吻。大殿內外,層層疊疊的鬥拱連接屋頂,各式各樣,好似一朵朵盛開的蓮花。

「根據不同的位置和作用,東大殿上的鬥拱就有7種。」羅豔平說,中國古建築上的門容易損壞,但東大殿保存了唐代原建大門,彌足珍貴。

進入大殿,迎面展示的是35尊唐代彩塑。整組塑像以釋迦牟尼為中心,呈左右對稱格局,脅侍菩薩、供養菩薩、護法金剛、隨從者姿勢不同,服飾各異,表情豐富,呈現出佛祖說法的宏闊壯觀場面。

記者看到,塑像釋迦牟尼旁的兩尊脅侍菩薩均袒露胸臂和腹部,半身裙緊裹腹下部和雙腿,綿軟的羅紗微顯「曹衣出水」之勢。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佛光寺東大殿
    「——梁思成先生 央視的紀錄片:央視《探索·發現》—探秘佛光寺(上) 央視的紀錄片:央視《探索·發現》—探秘佛光寺(下) 一、佛光寺的發現過程
  • 佛光寺 · 高僧輩出的文殊現身地
    寺內的唐代木構東大殿、彩塑、壁畫、題記(並稱「佛光寺四絕」),以及金代文殊殿、北魏墓塔、唐代石經幢,幾乎都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的孤例,故有「亞洲佛光」之稱。東大殿更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這座「殿堂」級的建築,絕無僅有地集結了四種唐代藝術(佛光寺四絕),如梁思成所說:「此四者一已稱絕,而四藝集於一殿,誠我國第一國寶也。」
  • 夢回大唐,打卡梁思成夫婦發現的佛光寺,看1200年前的木結構建築
    這一說法,卻在上世紀30年代,因梁思成夫婦發現佛光寺而遭到顛覆。沒錯,目前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就在五臺山地界,那就是位於五臺縣的南禪寺和佛光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這兩座寺廟能夠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歸功於地處偏僻。
  • 五臺山佛光寺,保存千年的大唐璀璨建築
    佛光寺東大殿,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築。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僅次於南禪寺(公元782年),是中國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東大殿佛光寺的發現將長期以來日本學界稱中國已經沒有唐代的木構建築,要看唐代木構建築必須去日本京東和奈良的言論踩在腳下
  • 千年一寺看佛光,東大殿還是「嬰兒」
    ,帶領大家走進千年古剎,追憶先賢,重回宏偉大唐。但梁思成等人一直抱著「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自中國營造學社成立,走遍十餘省,研究了千餘處建築遺蹟,終於在佛光寺得償所願。▲中國營造學社一行人赴臺懷考察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認佛光寺東大殿由長安貴族女子寧公遇捐資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唐代官式建築的典型代表。日本學者武斷的結論在盧溝橋事變前兩日因佛光寺東大殿的發現遭到顛覆。
  • 中國最古木構建築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封閉大修十年系誤傳
    敦煌壁畫中的佛光寺但在2015年,「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木構件出現劈裂、變形、扭曲,需靠架子支撐、牆面有浸水痕跡」的消息便見於媒體,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五臺山的一部分,佛光寺東大殿是中國現存珍稀唐代木結構建築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但自20世紀50年代.,東大殿東北角開始出現沉陷問題。
  • 中國古建第一國寶—佛光寺
    五臺山《清涼山志》記載,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北魏孝文帝時期,唐武宗滅佛時被毀,僅僅12年後佛光寺重建。寺內現有殿、堂、樓、閣120餘間。其中,東大殿7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7間,為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隋唐之際,已是五臺名剎,「佛光寺」這個寺名屢見於各種史書記載。公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會昌五年,皇朝發動滅法運動,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全部被毀。
  • 佛光寺東大殿(上):唐風悠悠吹不盡,鑿巖建寺已千年
    唐代的五臺山佛光寺:梁思成與林徽因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本文主要介紹佛光寺東大殿的那些事。這也是梁思成與林徽因最早發現大殿時確認的紀年,來自梁下墨書與大中十一年經幢的互證。而佛光寺的重建,據記載,是宣宗讓僧人釋願誠號召僧眾,「特許修營佛光寺」。我們所見的東大殿,便來自於此次重建。
  • 「中國古建第一瑰寶」佛光寺,是如何被梁思成發現的?
    而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只剩4座唐代中晚期的寺廟,其中就有被建築學泰鬥梁思成發現的,建築年代久、規模大(七開間)、等級高(廡殿頂),稱之為「第一國寶」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 佛光寺雖然比1953年發現的五臺山南禪寺大殿晚建75年,但規模遠勝於彼,且在後世修葺中改動極少,所以,國內一般都將東大殿作為仿唐建築的範例。1961年,國務院公布五臺山佛光寺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東大殿
    從它不朽的傳奇從它熠熠生輝的燦爛文明三晉大地孕育了一方兒女出土的那一件件寶物使得三晉大地更加亙古而厚重這一片熱土也在新時代開始厚積薄發「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東大殿就在山西忻州它被建築學家梁思成譽為「中國建築第一瑰寶」佛光寺東大殿忻州市五臺縣有座佛光寺
  • 拆開「中國第一國寶-山西五臺佛光寺東大殿」
    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 佛光寺東大殿 梁思成興奮地將其稱為 「中國第一國寶」 甚至後來有人稱其為 「中國木構建築的活標本」
  • 80年前的今天,梁思成、林徽因「發現」五臺山佛光寺
    謹以此文紀念佛光寺發現80周年並獻給梁思成先生誕辰116周年1937年7月7日,北平西南郊盧溝橋槍聲大作,炮聲隆隆。侵華日軍挑起事端,攻擊中國守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這一天,一份電報從山西五臺發至北平。7月9日,《北平晨報》披露了電報內容,題為《營造學社調查組發見唐代建築寺院,梁思成由五臺佛光寺報告,測繪故宮趕製模型即開始》。
  • 秋天的佛光寺,最不容錯過的千年古剎,穿過古松夢回大唐
    ,佛光寺的地位之高可想而知,現在是國寶級的文物。幾十米外的臺階上就是東大殿,重點參觀的文物。介紹東大殿佛光寺的建築、雕塑、壁畫和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極高,被人們稱為「四絕」。五臺山的佛光寺,讓你夢回大唐,記住它的氣象美!
  • 山西佛光寺東大殿多處漏雨 曾被稱「古建築第一瑰寶」
    大修方案已提交供專家評審  昨天下午,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鄭先和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們已經了解到了佛光寺東大殿漏雨的情況,相關的專家從27日開始就前往佛光寺東大殿調查,「目前短期的處理辦法是用塑料布遮蓋大殿的屋頂,避免雨水滲進屋頂內部」。
  • 林徽因與佛光寺的緣分
    五臺山佛光寺為何被譽為「亞洲佛光」,鎮寺之寶是哪四絕?林徽因,這位女建築師,「卻是第一個發現這座中國最難得古廟的捐獻者也曾是一位婦女」,是否因緣際會?一起穿越時間的距離,走進千年佛光寺,聆聽歷史的故事。我們在大殿(編註:佛光寺東大殿)工作的第三天,我的妻子覺察到在一根梁底上有非常模糊的毛筆字跡象。
  • 國家文物局批覆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文物環境監測方案
    央廣網忻州8月29日消息(記者嶽旭輝 楊博宇 賀威通)日前,國家文物局批覆山西省文物局《關於審批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文物本體及環境監測設計方案的請示》。原則同意山西省文物局所報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文物本體及環境監測設計方案。
  • 山西五臺縣佛光寺
    因此,梁思成譽為佛光寺的「四絕」。5、世界唐代風之冠中國人無不以唐代的繁榮昌盛而深感自豪,2014年的艾派克會議期間把佛光寺的東大殿作為會場的大門,就是展示了中國的唐風。第三,山西天台庵山西平順縣的天台庵曾經被認為是唐代建築,但是後來的保護工程修繕過程中發現,建造時間為五代長興四年,即公元933年。
  • 佛光寺東大殿(下):如何打造攝人心魂的佛國淨土
    關於佛光寺的整體介紹與背後的故事請查看《山西行(三):佛光照耀中國建築史》,本文主要介紹佛光寺東大殿的那些事,分上下兩篇,上篇為:《佛光寺東大殿(上):唐風悠悠吹不盡,鑿巖建寺已千年》,本篇為下篇。不過他也發現這次重裝是以薄紙裱褙,再敷以色彩,日後也許能剝去復原。如今在大殿裡也可以看到有些表皮脫落的地方顯出了原來的舊色。幸運的是,我們還可以通過小野玄妙 1922 年拍攝的幾張照片窺見塑像原貌。當然,這裡的「原貌」也並非唐代的妝鑾,後世也經過了多次重裝。
  • 大中十一年(857年)並非佛光寺東大殿的精確斷代
    山西五臺佛光寺東大殿是我國著名的唐代建築,寧公遇很可能沒有離開佛光寺,而是繼續生活在寺內,到大中十一年寶嚴、寶楷建造經幢時,寧公遇提供了協助,名字出現在銘文中,注意她的身份是「佛殿主」而非「石幢主」,這一身份表明在建造經幢之前東大殿已建成,所以寧公遇才是「佛殿主」,同時她不是經幢的主要建造人。
  • 佛光寺東大殿彩塑藝術特色,後人得知不得不稱讚
    佛光寺東大殿彩塑藝術特色摘 要:位於山西省五臺縣的佛光寺東大殿彩塑,是唐代以泥胎彩塑的經典作品,其題材獨特、歷史悠久、布局合理、疏密有致、繪塑結合、技法精湛、刻畫入微。通過精湛的技法來體現繪塑一體的藝術特色,了解其意蘊與風格,彰顯了唐代彩塑的悠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