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媽語
有人說:民族之間的較量,就是母親之間的較量;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
由此可見,母親之偉大,母親教育之偉大。母親的愛,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母親的教育,決定孩子一生的成就。作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母親智慧的形象將點亮孩子生命的輝煌,母親的行為便是孩子的榜樣。
今天要說的這位偉大母親,只有小學文化,卻能把真善美做到極致,言傳身教成為孩子靈魂力量的源頭,養育出舉世矚目、對母親念念不忘的孩子。
他是日本京瓷株式會社創始人、被譽為「經營之聖」的傳奇實業家。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曾稱讚他:既是企業家也是哲學家的「經營之聖」、是「企業家中少有的哲學家」。
他是被馬雲、王石等知名企業家所敬仰的「精神偶像」。
他是今年86歲的稻盛和夫。
坐擁如此聲望財富,耄耋之年的稻盛和夫卻仍會常常回想起跟母親生活的種種,思考母親的身教言教所帶給他的影響。每每回想起母親,心裡總是滿滿的感謝。
對稻盛和夫來說,一路走來,深受幼時母親教誨的感化,因此奠定其人生哲學,讓他在人生轉折點總能選擇正確的道路,而不至於迷失方向。儘管母親已經過世,可他覺得,母親從未離開過他一天。
他出了很多經營管理類的書,也曾專門寫過自己的母親,在書中講述母親的教誨如何改變他的一生,通過懷念母親之情,尋找自己靈魂成長的源頭。
《母親的教誨改變我的一生》,一堂給父母們的心法教育課
溫柔熱情的母親
稻盛和夫的母親姬美,從嫁到稻盛家那天開始,就承擔起照顧稻盛父親一群還未成年的弟弟妹妹的重任。
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更何況對一個19歲初嫁的少婦。在稻盛和夫的眼裡,母親小小的個子卻有著巨大的能量,總是忙個不停,像陀螺一樣高速旋轉。
後來稻盛和夫的母親要撫養七個孩子,她要照顧一大家人,還需要在家裡經營的印刷廠裡幫工,有時為了補貼家用,還要外出做一點小買賣。
幼年稻盛和夫與母親的舊照
稻盛和夫是家中的次子,他從小就特別渴望能得到母親更多的愛與關注。所以一遇到不開心的事,他就放聲大哭,常常可以一哭三小時,是遠近聞名的「哭鬧熊孩子」。
母親每次勸他不要再哭,可他總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黏住」母親。母親明白他的心思,可礙於現實,不得不轉身又去忙自己的事,只能留下稻盛和夫獨自哭泣,直到哭累了,情緒自行恢復平靜。
儘管這種止不住的哭聲令人生厭,可母親從來沒有為此斥責過他,更沒有打過這個孩子。
稻盛和夫的母親對生活,對家人,總給予百分之百的熱情與溫柔。
那個時候,鹿兒島常有一些公開講座。稻盛和夫聽後回來,母親都會為他小小年紀能堅持那麼久、認真學習而驕傲。
這時稻盛和夫一進家門,母親就會為他端來熱氣騰騰的泡腳水,讓他疲憊的身心得以放鬆。接著,母親還會再為他端來一碗小豆粥,笑眯眯看著他大口大口的吃。
時至今日,稻盛和夫每次看到小豆粥,隔著嫋嫋熱氣,小時候母親笑眯眯注視著他的樣子便浮現眼前,滿滿全是愛的記憶。
後來他讀了小學,母親送他去學校後,老師宣布家長可以離開。稻盛和夫很害怕一個人留在學校裡,非要讓母親陪他一起。儘管家裡還有一大堆的活兒要幹,還有很多工人等著母親分配工作,可每次看到孩子這樣,母親總會留下來,在教室外陪著他。
慢慢地,稻盛和夫在學校交到了一些朋友,他們總會在放學之後來稻盛和夫家裡玩。
這時,他發現只要是放學的時候,母親就會在桌上留下點心或者小吃,讓稻盛和夫招呼同學們一起吃。
試想當時的情況,在家裡孩子眾多、家庭事務異常繁忙的情況下,稻盛和夫母親還能精準地記住家裡每個孩子放學的時間和習慣,這是個多麼用心的母親啊!
在稻盛和夫眼裡,母親的愛是溫柔一世。長大後的稻盛和夫,也成為了一個性情溫和,總在細節之處關心身邊人的優秀企業家。
可以說,母親就是他生活中最近的榜樣。
正義無畏的母親
稻盛和夫的母親並非只是溫柔,她身上還充滿著正義和無畏,這讓稻盛和夫每每想起來,都無比的激動,為自己擁有這樣的母親無比驕傲。
稻盛和夫小時候,經常也會被其他孩子欺負。每次回家向母親告狀,說別的孩子多麼過分時,母親認真聽完事情前因後果,總會再次確認:「對方真的很過分,不講道理還先動手嗎?」
只要稻盛和夫點頭承認,母親就會遞給他一個掃帚,堅定的說:「報了仇再回來!」然後,把小小的稻盛和夫趕出家門。
別看這小小的一招,讓稻盛和夫有了更多事物判斷的標準,自己也生出無限的勇氣,更勇敢的面對那些欺負自己的孩子,從小追求公平公正。
漸漸地,稻盛和夫從一個愛哭鼻子、受欺負的孩子,變得再也沒有人敢隨便欺負了。
有一次,稻盛和夫的叔叔(當時也還是個孩子)無故受到了高中生的毆打。
在周圍都是有地位的「士族」面前,來自鄉野的普通平民稻盛一家,在附近顯得孤立無援。稻盛的父親天性敦厚,不停責備自己的弟弟,但母親卻一反平日的溫柔,不顧地位差異,堅持帶著小叔子去理論。
稻盛和夫跟隨著一起去,聽到母親對那個讀著名校卻欺負人的孩子抗議:「上著七高這麼好的學校,應該是既有教養又有學識,一個小孩子自己玩鬧,被你給打成這樣,這算什麼本事!簡直不可理喻,有本事來跟我打。」
這件事更讓稻盛和夫對母親刮目相看,平時待人溫柔、從未打罵過孩子的母親,竟然有這樣的骨氣!遇到不公平對待,會奮不顧身的起身反抗。
稻盛和夫回憶說,鹿兒島的風氣雖說是男人當家,但實際上是女人在外面給丈夫面子,而在家裡大多是女人掌權,妻子主持家庭事務;自己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人。
在稻盛和夫的眼中,母親心懷正義,是個有「鬥魂」、有勇氣、能擔當的人。
自立、自主、自在
稻盛和夫的母親只念過小學,無法給予孩子學識,卻一直是在用心培養孩子。
她和丈夫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採用統一教育的原則,明確區分自己心中「什麼是做人法則,什麼是違背法則」,堅定自己的道德感和價值觀。
母親經常教育孩子們:每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可能什麼都想得出來,什麼都做得出來,必須要警惕。所以即使獨自一人,也一定要想著,神靈和佛會一直看著你,要有一顆敬畏心,無論身在暗處還是哪裡,都必須保持行為端正。
稻盛和夫的父母正是用自己的執行行動感染著孩子,讓他們明確知道做人應該堅守的原則。
稻盛和夫日後坦陳,他真的做到了把母親的教誨深深銘刻在心裡,即使一個人獨處時,他也從未做過壞事。
戰後,錢如廢紙,稻盛家存款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全家十餘口人面對著生活的困境,父親都已經意志力下降時,頗有點向生活低頭的頹廢。但母親卻用自己孱弱的身軀,在家裡最困難的時候,想法走街串巷做點小買賣,拿出自己所有像樣的和服來「物物交換」補貼家用,用自己的行動撐起一個家。
當稻盛和夫該讀高中的時候,父親因為家裡窘迫,不想讓他上高中,但母親的態度很堅決,最終家裡賣了一塊祖上繼承的土地才湊夠學費,讓他上學。之後更是在戰後窮困潦倒的情況下,支持稻盛和夫一直讀到了大學。這種堅強和付出讓到稻盛和夫每每想起都會無比感恩。
每次遇到困難時,他都會想起母親勇敢面對生活挫折的樣子。
也正是這種對生活的態度,稻盛和夫一生都在感恩母親。
稻盛和夫深信,每個人自立、自主、自在的人格和思維,都是在童年期長成的。在書的末尾他說:
「我現在終於深刻地明白了,『母親,感謝您』就是『神啊,謝謝您』的意思。『母親,對不起』就是『神啊,很抱歉』的意思。我發自肺腑地感謝我耄耋之年一直守護著的母親。」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這句話正可以從稻盛和夫身上得到驗證。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身邊最近的榜樣。
無論看多少育兒的書,聽多少講座,終究都不跳不出做人的道理,歸根結底各種事理都是相通的。言傳身教,父母的言行終其一生影響孩子。我們做父母的首先要做好自己,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才能培養出我們所期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