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6日至12月15日,「海澱坦博」將參加以「家國情千帆共舞,中關村萬眾歡歌」為主題第十七屆海澱文化季活動。屆時,將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相約海澱坦博,品味絲路文化」藝術展,盡己所能,為傳播中華文化,弘揚中國精神而努力。繼續全身心投入到海澱區的文化事業中,努力將「海澱坦博」打造成「政府和企業的會客廳」「群眾文化活動的大舞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中華文化的百花園」。
11月16日,「書香飄海澱,閱讀E起來」系列活動第六場「歷史與文化」專題研討會在海澱科技大廈舉行。海澱坦博絲路文明藝術館邀請原陝西省文物局局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張廷皓為與會者講述他親曆法門寺地宮考古發掘的精彩故事,帶領聽眾從考古的視角出發,撥開歷史的迷霧,探尋文化的真諦。
據介紹,由「海澱坦博絲路文明藝術館」承辦的2020年海澱區全民閱讀季六場主題活動,從「重溫抗疫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到「伴著書香踏上絲綢之路」,再到「我在頤和園等你」;從「資本與文化」,到「科技與文化」,再到今天的「歷史與文化」,六場活動,話題有趣,內容豐富,精彩不斷,展示了文化與資本、科技、歷史的碰撞和交融。
活動結束後,許多聽眾意猶未盡,繼續與主講嘉賓進行了關於歷史、考古、宗教、文化等話題的交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次活動地點選擇在海澱科技大廈,是為了讓參加者盡情體驗人文與科技的交相輝映,歷史與現代的激情碰撞。
1987年5月,法門寺地宮考古發掘成果轟動世界,沉睡在塔下1113年的四枚釋迦摩尼佛舍利現世(其中三枚為「影骨」),隨之發掘出大量唐代珍貴文物。法門寺塔是何時倒塌的?四枚佛骨舍利是怎樣被發現的?哪枚才是佛祖的真身舍利?什麼是「影骨」?武則天的「武后繡裙」到底什麼樣?「秘色瓷」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瓷器?唐朝人究竟如何飲茶?……無數話題新奇有趣,引人入勝。張廷皓作為當年主持發掘工作的負責人,為聽眾帶來了從發現地宮、到決定發掘、再到發掘過程、最後發現佛指舍利的全部過程。
地宮總長21.12米,總面積達31.48平方米,由踏步漫道、平臺、隧道、前室、中室、後室、後室秘龕七個部分組成,是迄今國內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唐代地宮。更可貴的是,從874年封閉後,從未開啟,所有文物均屬唐代。據張廷皓介紹,第一枚發掘出的佛指舍利安置於地宮後室,貯於唐懿宗所賜的用紅錦袋盛放的八重寶函之內,最外層為檀香鏤孔金銀稜裝鉸函。函外以減地浮雕描金加彩的手法,雕刻有釋迦說法圖、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以及禮佛圖等極為精美的畫面,是唐代木雕中罕見的佳品,在檀香鏤孔金銀稜裝鉸函中,由表及裡還有七重寶函。
華夏五千年歷史孕育出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又是對歷史的沉澱與升華。在漫漫時間長河中、在廣袤華夏大地上,有著數不清的歷史遺存,它們有些已經沐浴在新時代的朝陽下,有些還隱匿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裡。而考古發掘,無疑是跨越時空,還歷史以本來面目的偉大事業。(李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