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難受的時候,睡不著的時候,只有黑暗會同情我;走路的時候摔倒了,那只有馬路會同情我;我死了以後,只有墳墓會同情我。——餘歡水
一部荒誕中帶著諷刺、現實中帶著夢想的《我是餘歡水》電視劇,一部小成本製作、沒有大牌和流量鎮場的、只有短短12集的網絡都市劇,卻能夠引起眾多關注,甚至在開播之後屢上熱搜,憑藉的是什麼?
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其中的現實感,「人人皆笑餘歡水,人人皆是餘歡水」,是這部劇映射現實的最佳體現。但是它到底激起了觀者的哪一點現實?不同年齡的觀眾肯定有不同的說法。畢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
但是,對於觀劇的大部分成年人來說,也許不分男女,最能引起共鳴的大概就是劇中透出的那種成年之後才能體會和明白的孤獨感。孤獨是人類與生具有的一種情感狀態,不同年齡有不同的體驗,從古至今,從未改變。孤獨涉及了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美學等各個領域,既有個性,又有群體性。
而有一個群體是最能感受、也最容易陷入孤獨的境界,這便是成年人。因為成年人是最貼近現實、最獨立、真正地與生活融為一體的社會人,在觸摸乃至領悟到生活的本質後,現實的不可控和自身的無能為力感交織成為一種矛盾,在這矛盾中衍生出的就是那種讓人痛苦而又無法去拋棄、讓人痛恨而又不得不面對的孤獨感,就像劇中的餘歡水、白副主任、魏總、趙覺民……乃至所有成年人。
01 成年人的孤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小的時候摔倒了,很疼,可以哇哇大哭,和父母說。讀書的時候碰到沮喪的事,可以和好友、閨蜜說。談戀愛的時候遇到煩惱,可以和戀人分享。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突然發現那些痛苦和悲傷,那些過不去的坎,沒有人可以傾訴了。不是父母不在了,不是朋友消失了,不是戀人沒有了,而是因為我們成年了。
成年人的標籤是責任和擔當,是凡事要自己扛著的那種「顏面」。受到委屈了,碰到困難了,難道和父母說?不,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已經習慣了和父母「報喜不報憂」,哪怕日子過得再稀巴爛,也要讓父母以為我們過得挺好,這是中國成年人的普遍心態。難道和愛人說?不,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在愛人跟前的遮掩也是不少人的常態,因為覺得說了也沒多少用,一個人背負著壓力可能比兩個人背負壓力還少了些複雜。難道和朋友說?不,朋友理解你,但是能幫到多少呢?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你的困難別人不知道,別人也有你不知道的困難。
我們有多少人像餘歡水一樣:「我難受的時候,睡不著的時候,只有黑暗會同情我;走路的時候摔倒了,那只有馬路會同情我;我死了以後,只有墳墓會同情我。」工作的壓力、經濟的負擔、養老育兒的境況……說不定還有和愛人愈見隔閡的情感。成年人的這種孤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有這麼一句話:你哭的最慘的那晚一定長大了不少吧? 不是,是忍住沒哭的那晚。對於成年人來說,哭泣的權利不是沒有了,是「責任和擔當」、「體面和大人」這些標籤讓我們不能再哭了,就算要哭,也要偷偷地哭,在一個不被任何人看到的地方哭,這個地方,也許黑暗的角落,也許是深夜的洗手間。
02 成年人的孤獨:久在「樊籠」裡,幾個人能「返自然」
看這部劇最過癮的地方可能就是餘歡水在以為自己真的患了癌症後對自我的釋放。再也不用在公司領導面前小心翼翼、唯唯諾諾,夾著尾巴生存,再也不用在愛人跟前撒謊以求得把形象弄的正面一點,再也不用客氣地面對無賴無德但是就是不要臉的鄰居,再也不用不好意思撕破臉面去問朋友要債,再也不用捨不得去花買一身體面衣服的錢……
總結一下,就是不用管工作前途,不用管家庭愛情,不用管社會人際,不用管生活負擔。然而現實中真的可以隨便做到這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處在工作、家庭、人際的諸多「樊籠」裡,也許有一些人會遊刃有餘,但是又有多少人是在夾縫中生存、在孤獨中前行呢?有多少人想逃離這個「樊籠」、哪怕是暫時的逃離,但是又根本無法逃出去的呢?
在劇中,餘歡水逃出去了,至少是短暫地逃出去了,但是最可悲也也就是這一點,他是在連生命都即將沒有的情況下,才能釋放自我,無所顧忌,他的「不怕了」是在絕望中產生的放縱感。
而如果回歸現實的話,除非你是個一無所有的賭徒,是個毫無牽掛的流浪漢,身處於成年人社會的這個「樊籠」裡,幾時能夠真的「返自然」?這種被深深壓抑而又無法釋放的自我,才是真正的孤獨感。
就像劇中白副主任拼命地往口中塞著包子,對著餘歡水大喊:「你知道不知道,這麼多年,我一直沒有吃過早點,因為沒有時間」。
03 成年人的孤獨:我也曾有過夢想,但幾乎都凋零和滄桑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當你經常在回憶年輕的過往的時候,你已經老了。其實,我們不是在回憶過往,我們只是在找尋曾經有過的夢想。對於成年人來說,成長的過程也許就是把從小到大的夢想一件一件打碎的過程。
就像年輕的時候,會光著膀子喝著啤酒沖天大喊:「錢就是王八蛋」。而現在卻會低著頭抽著煙嘆著氣說:「錢的重要性,缺一次錢就全都懂了。」
就像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什麼都會,做什麼都行,世界任我闖蕩。而現在卻發覺,離開了現在的單位和工作,好像不會做其他事情了。
就像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聽筷子兄弟的《老男孩》這首歌,因為那歌詞唱出了很多成年人的無奈、成年人的孤獨:「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來不及道別,只剩下麻木的我沒有了當年的熱血」,「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任歲月風乾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是的,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改變了我們模樣。我們都曾經有過夢想,可惜大部分已經凋零和滄桑。
結語:
成年人的孤獨,是《我是餘觀水》這部劇展示的文化意象,也是現實中中年危機的藝術反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當今的成年人的確很多都存在著這種孤獨感。然而,這種孤獨也是一種歷程,是人生中的一種修煉,如果一邊承擔著這種孤獨、一邊能給親人和愛人帶來依靠的話,我們還得在孤獨中默默地前行。
畢竟:
年少的時候,我覺得孤單是很酷的一件事。長大以後,我覺得孤單是很悽涼的一件事。現在,我覺得孤單不是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