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評說的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在當時可謂風光無限。
在這三人中,蘇軾的名氣大家也都知道,蘇洵能培養出這樣兩個兒子,自然也是名氣不小;但是蘇轍的名氣能夠小一些,很少能有人想到他,蘇轍難道沒有才華嗎?其實並不是這樣。
蘇轍在19歲的時候就考上了進士,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蘇轍也是有實力的。
我們先來看蘇轍寫的這首詩:
《懷澠池寄子瞻兄》北宋.蘇轍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1056年, 蘇軾與蘇轍赴京應舉途中曾寄宿奉閒僧舍。估計與僧人交流甚歡,而且在僧人帶領下,遊覽了澠池見光,也在寺廟題詩留念。
這次蘇轍又路過此地,想起了大哥,便寫下了此詩。此詩也成為了千古名篇。
要說全詩最妙的要數最後一聯了,年少的時候經過此地是和兄長一起,當時的心情是快樂的,而如今自己一個人身處異地,所以就發出了「無方騅馬但鳴嘶」的感嘆,馬累了還能鳴叫兩聲,但人卻處處是身不由已,顯然這是在像哥哥抱怨生活之苦和人生的萬般無奈。
通過全詩我們感受到了蘇轍的無奈,也感受到了對哥哥的思念之情,這首詩最高明的地方就在全詩沒有一個和「思」有關的字。
而蘇軾在收到弟弟的信後,內心也是充滿了疼惜,便回了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此詩與弟弟的《懷澠池寄子瞻兄》一併流傳了下來,不料也成了千古名篇
《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蘇軾在詩中自問自答,道出了人生的真諦。
人這一生到處奔走,到底像什麼呢?應該像隨處飛的鴻鵠吧,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留下痕跡。
全詩來看,既有對往事的眷戀,又有對弟弟的勸勉,將人生感悟和對弟弟的關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是蘇軾難得一見的七律佳作。
整首詩展現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豪邁大氣,令人折服,就像紀曉嵐所言「意境恣逸,則東坡本色。」
自古以來,兄弟鬩牆、文人相輕者數不勝數。蘇軾蘇轍兄弟卻能在詩詞唱和中相知相伴,在宦海沉浮中同進同退,在患難困頓中友愛彌篤。「與君世世為兄弟」,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悌」字之意全在這裡了!
讀詩使人明智
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
多讀詩你也可以有這般的頭腦,古代的詩詞大作,仔細品讀都能有不一樣的收穫。推薦大家全看這本《蘇軾詞傳》裡面收錄了他所有的經典
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這是一套書,除了《蘇軾詞傳》 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
東坡仙才,史無二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 詞有柔情」。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辛棄疾詞轉》。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棒,閱讀起來可以說是一種享受。
現在僅需49.9元即可獲得 一整套6本書,49.9元僅是一頓飯錢,兩包煙錢就能讀懂6位不同詩人的人生,從而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