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寫詩給哥哥抱怨生活太苦,蘇軾心疼回詩安慰,不料成千古名篇

2020-12-07 腦洞看古今

後人評說的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在當時可謂風光無限。

在這三人中,蘇軾的名氣大家也都知道,蘇洵能培養出這樣兩個兒子,自然也是名氣不小;但是蘇轍的名氣能夠小一些,很少能有人想到他,蘇轍難道沒有才華嗎?其實並不是這樣。

蘇轍在19歲的時候就考上了進士,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蘇轍也是有實力的。

我們先來看蘇轍寫的這首詩:

《懷澠池寄子瞻兄》北宋.蘇轍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1056年, 蘇軾與蘇轍赴京應舉途中曾寄宿奉閒僧舍。估計與僧人交流甚歡,而且在僧人帶領下,遊覽了澠池見光,也在寺廟題詩留念。

這次蘇轍又路過此地,想起了大哥,便寫下了此詩。此詩也成為了千古名篇。

要說全詩最妙的要數最後一聯了,年少的時候經過此地是和兄長一起,當時的心情是快樂的,而如今自己一個人身處異地,所以就發出了「無方騅馬但鳴嘶」的感嘆,馬累了還能鳴叫兩聲,但人卻處處是身不由已,顯然這是在像哥哥抱怨生活之苦和人生的萬般無奈。

通過全詩我們感受到了蘇轍的無奈,也感受到了對哥哥的思念之情,這首詩最高明的地方就在全詩沒有一個和「思」有關的字。

而蘇軾在收到弟弟的信後,內心也是充滿了疼惜,便回了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此詩與弟弟的《懷澠池寄子瞻兄》一併流傳了下來,不料也成了千古名篇

《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蘇軾在詩中自問自答,道出了人生的真諦。

人這一生到處奔走,到底像什麼呢?應該像隨處飛的鴻鵠吧,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留下痕跡。

全詩來看,既有對往事的眷戀,又有對弟弟的勸勉,將人生感悟和對弟弟的關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是蘇軾難得一見的七律佳作。

整首詩展現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豪邁大氣,令人折服,就像紀曉嵐所言「意境恣逸,則東坡本色。

自古以來,兄弟鬩牆、文人相輕者數不勝數。蘇軾蘇轍兄弟卻能在詩詞唱和中相知相伴,在宦海沉浮中同進同退,在患難困頓中友愛彌篤。「與君世世為兄弟」,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悌」字之意全在這裡了!

讀詩使人明智

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

多讀詩你也可以有這般的頭腦,古代的詩詞大作,仔細品讀都能有不一樣的收穫。推薦大家全看這本《蘇軾詞傳》裡面收錄了他所有的經典

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這是一套書,除了《蘇軾詞傳》 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

東坡仙才,史無二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 詞有柔情」。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辛棄疾詞轉》。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棒,閱讀起來可以說是一種享受。

現在僅需49.9元即可獲得 一整套6本書49.9元僅是一頓飯錢,兩包煙錢就能讀懂6位不同詩人的人生,從而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

相關焦點

  • 弟弟蘇轍寫詩抱怨生活苦,蘇軾心疼地寫詩安慰,竟成一首千古名篇
    要知道當21歲的蘇軾中進士時,19歲的蘇轍也榜上有名,這進士之名可不是哥哥能帶給他的。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蘇軾和蘇轍懷念同一件事各自寫下的詩,年少時因為只知欣賞蘇軾,而如今人到中年,也讀懂了蘇轍詩之妙。
  • 弟弟蘇轍寫詩抱怨生活苦,蘇軾心疼回詩安慰成名作,太有才了
    他們的手足之情成為文學史上流傳千古的佳話。而且,小白還發現了蘇軾的詩詞背後都有個故事。弟弟蘇轍寫詩抱怨生活苦,蘇軾心疼回詩安慰成名作,網友:太有才比如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就是為了回復弟弟蘇轍向自己訴苦,安慰弟弟的一首千古名作。
  • 蘇轍生活不順寫詩向哥哥撒嬌,蘇軾心疼回詩安慰,竟成千古名篇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並稱「三蘇」,在唐宋八大家裡,這一家人就佔了三個位置,所謂「一門父子三詞客」。蘇家三父子當年可謂是風光無限。蘇軾的才名我們不必多說,他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 蘇轍向哥哥抱怨生活之苦,蘇軾回一首詩安慰,前兩句卻成千古名句
    蘇轍向哥哥抱怨生活之苦,蘇軾回一首詩安慰,前兩句卻成千古名句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到:「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在兩人的詩篇詞作中,有相當數量是他們的寄贈互答之作,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蘇軾思念弟弟而寫的一首名篇(次年蘇轍也為兄長寫了一首《水調歌頭》)。
  • 弟弟蘇轍抱怨日子過得苦,蘇軾寫了首詩安慰,被後世奉為千古名作
    唯獨蘇軾的弟弟蘇轍,好像在古代文學史上的存在感並不是很高,所以很多人都覺得蘇轍跟蘇軾的文學造詣差了一大截,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不然,蘇軾雖然年僅21歲就高中進士,但當時一同參加考試的蘇轍才19歲,同樣是榜上有名,所以說蘇轍的天資是絕不輸蘇軾的。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兄弟二人各自作的一首詩。
  • 史上最深兄弟情:弟弟蘇轍生活失意,蘇軾寫詩安慰,竟成千古名篇
    因此他發出了「無方騅馬但鳴嘶」的感嘆,馬累了還能鳴叫兩聲,但人卻處處是身不由已,顯然這是在像哥哥抱怨生活之苦和人生的萬般無奈。通過這首詩我們感受到蘇轍的無奈,也讀懂了他對兄長的思念之情。但全詩卻找不到一個與「思」相關的字眼,原因就在於他將所有的思念都藏在了寫景敘事中,不可謂不高明。
  • 蘇轍寫詩給向哥哥訴苦,蘇軾隨手寫首詩安慰,一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這樣的兄弟情深也讓蘇軾和蘇轍二人在詩詞上時常唱和,就像蘇軾的千古佳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思念弟弟蘇轍所作。在很多人眼中,蘇軾和蘇轍雖然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但是蘇轍終究是差了蘇軾一籌,那麼蘇轍和哥哥蘇軾到底差在哪裡呢?本期筆者將和大家分享兩首他們的唱和詩,從中便可見分曉。
  • 蘇轍寫詩訴苦,入仕命運如棋子;哥哥蘇軾和詩勸慰,遂成千古經典
    雖二十七歲才發憤讀書,但用功勤快,終成大家,自然對兩個兒子,蘇軾、蘇轍的文學修養,影響極深。首聯「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蘇轍與哥哥蘇軾在鄭原野上道別,相互擔心彼此前路艱難,也表達了蘇轍對哥哥的依依惜別之情。
  • 蘇轍給哥哥寄了一首詩,蘇軾隨手回了一首千古名作
    在這場高手如雲的制科考試中,蘇軾再次高中,被評為三等,蘇轍為四等。制科共分為五等,但一、二等只是虛設,從不授予人,合格者一般授予四等。蘇軾之前,宋朝立國一百年來,制科被評為三等的,只有吳育一人,蘇軾是第二人。對於這樣的好成績,蘇軾既興奮,又略感不安,謝表時謙稱「誤佔久虛之等」。
  • 弟弟蘇轍寄了一首詩,蘇軾隨手一回千古名篇,最後一句無人能及
    曾經有人說蘇軾之所以能那樣瀟灑,是因為他的弟弟蘇轍替他承擔了生活的瑣碎。我深以為然。都說「長兄如父」,可是在蘇家,卻常常是弟弟照顧哥哥。烏臺詩案爆發後,蘇軾入獄。當時的蘇轍膝下已經有10個兒女,生活艱辛,但他毫不猶豫地接來了兄長的家眷。
  • 弟弟給哥哥蘇東坡寫詩埋怨人生,哥哥回復一首詩,此詩後名垂千古
    在蘇轍又路過此地,想起了當時的情景,於是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這首詩最妙之處當以尾聯為最佳,年少的時候經過此地是和兄長一起,當時的心情是快樂的,而如今自己一個人遠離家鄉,身處異地,所以就發出了「無方騅馬但鳴嘶」的感嘆。
  • 文人兄弟的感情——蘇軾與蘇轍
    宋代詞人宋祁和他的哥哥宋庠也是一對文採很好的兄弟,但是宋祁整天大吃大喝喝花酒,哥哥老是勸他也不聽,所以這倆兄弟的關係很一般。魯迅與他的兄弟,好像關係也不大好,在文學史上留下兄弟情深的故事的,以蘇軾和蘇轍為典範。蘇軾和蘇轍一同參加考試,一起考上進士,可謂是川府的佳話,畢竟同科錄取的兄弟實在太少了。
  • 蘇軾與蘇轍的千古之情
    蘇軾和蘇轍兄弟二人,同為當時的大文學家,同在政壇上達到巔峰,彼此的政治立場與人生經歷又頗為驚人的相似,相互間都視對方為最重要的知己兄弟,憂傷時相互慰藉,患難時相互扶助,彼此相會於夢寐之間,寫詩互贈以資唱和與磨鍊寫詩技巧,甚至在中國倫理之邦,兄弟間的這種亦師、亦友、亦知己的兄弟友愛之情,亦是迥乎異常的。
  • 蘇軾除夕夜睡不著給蘇轍寫首詩,短短幾句,安慰世間多少年少失意
    中秋節就更不用說了,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成了中國人心裡最美的中秋祝福之一。到了除夕,蘇軾自然也是忍不住要寫幾句的,於是便有了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首《守歲》。守歲又叫熬年夜,是春節的一個傳統,吃過年夜飯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等待著新年的到來。
  • 蘇轍:攤上蘇軾這樣的哥哥,我太難了
    一生從政40年,被貶就有33年,其一生都在被貶,他弟弟一生都在撈他哥,要不是他是宰相,真的弄不起哥哥。要說古今兄弟榜樣,非蘇軾、蘇轍兩兄弟不可。兩個人的兄弟感情是非常好的,在那個時代也是很少見的。曾經有人說蘇軾之所以能那樣瀟灑,是因為他的弟弟蘇轍替他承擔了生活的瑣碎。
  • 蘇軾與蘇轍誰的水平更高?中秋月各寫一首《水調歌頭》,高下立判
    蘇軾和蘇轍之間的感情也是成為了千古佳話,當蘇軾被貶到外地,蘇轍寫詩安慰哥哥,同樣蘇軾也回詩鼓勵弟弟。從他們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兄弟情深,還有彼此之間的惺惺相惜。其實只要拿他們的兩人的作品出來對比,也就一目了然,當時蘇軾寫過一首很有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月》,這也是他流傳最廣的一首詞,也是宋詞裡的千古名篇,整首詞意境悽美,字裡行間充滿了憂愁;蘇軾寫這首詞時正好在密州,再加上中秋月一個人,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這個時候讓他感慨萬千,於是創作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
  • 蘇軾寫詩嘲諷妹妹長得醜,蘇小妹回懟哥哥兩首,讀後讓人捧腹大笑
    蘇軾寫詩嘲諷妹妹長得醜,蘇小妹回懟哥哥兩首,讀後讓人捧腹大笑詩詞文化是中國上下五千年傳承下來,非常寶貴的文化!談到詩詞文化,那就數鼎盛時期的宋朝了,「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句話,這句話中的「三詞客」說的就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
  • 蘇軾故地重遊,弟弟寫詩助興,哥哥次韻賦詞,最後兩句值得深思
    人生短暫,於是有人憂心忡忡,擔心年老體衰,青春不再;有人卻恬淡瀟灑,每天為自己製造快樂,生活如行雲流水。悠閒快樂不能讓自己改變地位,卻可以活得精彩;善於取捨不會令你留名千古,但可以淡泊情懷。陸遊曾說,「人笑拙疏安淡泊,天教強健享清閒」;蘇轍也道,「高情自放喧闐外,勝事偏多淡泊中。」有一次年輕的蘇軾與弟弟詩文往來,就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 一詞兩文,蘇軾與蘇轍讓張懷民留名千古
    黃州赤壁公元1082年,張懷民被貶來到黃州,同樣被貶黃州的蘇東坡已在此生活了三年,同為天涯淪落人的二人很快成了知己。張懷民剛來黃州時,住在承天寺。這首磅礴大氣、坦然快哉的詞作也成了蘇東坡的代表作之一。公元1082年,鑑於蘇東坡不得自由出黃州地界,惦念哥哥的蘇轍沿贛水,來到黃州看望哥哥。次年,蘇軾、蘇轍和張懷民三個官場失意的人,遊覽黃州,憑弔古蹟,也在快哉亭上,蘇轍閱波濤之洶湧,見風雲之開闔,清風、林木、絕壑、明月,一切酣暢淋漓,快哉快哉!
  • 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感動古今
    這兩首和詩亦是流傳千古的名篇,更加佐證了他們兄弟倆的情深似海。不完全統計,蘇軾蘇轍兄弟倆往來的詩詞有2百餘首。蘇軾一生都很信賴弟弟蘇轍,幾乎每到一個地方工作,就以"子由"為題,給蘇轍寫詩寄信。蘇軾在杭州"知通判"時,了解到弟弟蘇轍任陳州(今河南淮陽)學官時,當地經濟落後,不太視教育,便作《戲子由》一詩,實際上是表達為弟弟出口氣的憤懣之情。蘇軾在海南儋州時,悉弟弟蘇轍不習慣雷州生活,便作《聞子由瘦》鼓勵:人言天下無正味,蝍蛆未遽賢麋鹿。蘇軾向弟弟求助也不拖泥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