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獨領風騷的海南文化符號

2021-01-17 中國臺灣網

黎村辦喜事跳起竹竿舞。一九五七年十月攝於通什。蔡自強攝

  這張拍攝於1957年的照片可以證明竹竿舞和黎族群眾生活的密切程度:一戶位於通什山區的黎族人家正在辦喜事,屋子的窗戶貼上了大大的「喜」字。然而在大門口,一群人卻擺下了竹竿舞的陣勢。自小生活在霸王嶺腳下的省歌舞團團長黎明亮告訴記者,這是女方家庭在等男方來迎親,而竹竿舞就是為新郎專門設下的,新郎只有順利闖過竹竿舞陣,才能將新娘娶回家。這種風俗在海南三亞等地的黎族村寨至今仍保留著。

  在豐富多彩的海南黎族舞蹈中,竹竿舞頗為神奇,它既是婚慶、豐收等生活當中的一項慶祝活動、又是可以在舞臺上表演的一門藝術;既可以在田間地頭、廣場上舉行、也能夠登上最高級的藝術殿堂演出;參加的人上至白髮老人、下至黃口小兒,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參與。這種草根性和藝術性並存的舞蹈,就是在海南黎族同胞中廣為流行的「竹竿舞」。

  跳竹竿舞可以說已經成為黎族群眾一項必備的技能,不僅婚慶、豐收的喜慶日子裡要跳,而且到每年三月三的時候,如果哪個姑娘、小夥的竹竿舞跳得好,就會受到很多異性的傾慕,成為大受歡迎的焦點人物。

  黎族的竹竿舞難度最大

  起源:黎族生產生活的需要

  海南省著名舞蹈編導、海南省歌舞團藝術總監彭煜翔在建省初期來海南之前,就對竹竿舞頗有研究。他告訴記者,竹竿舞並非海南黎族獨有,雲南、廣西等地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跳竹竿舞的習俗,甚至連越南、菲律賓、泰國等國家,也有竹竿舞。

  「但是來到海南後,我才發現黎族的竹竿舞有其獨特性。」彭煜翔說,和其他地區的竹竿舞相比,海南的竹竿舞以其造型多樣、舞姿優美和難度極高而獨樹一幟。

  據介紹,竹竿舞又稱「打柴舞」,最初的目的竟然是為了選拔村寨中機智、勇敢、富有膽略的青年。因為竹竿舞一開始並非用竹竿,而是用又粗又重的樹杆,有的上面還有刺,跳的人如果不小心被打到,不僅疼痛難忍,甚至還會受傷,因此需要跳舞的人膽大、心細。彭煜翔說,竹竿舞的產生完全是因為生產、生活的需要,除了選拔優秀青年外,竹竿舞的動作也是對黎族生產、生活的再現:從「磨刀」到「割稻」再到「打鹿」「青蛙跳」,然後是「戀愛」「結婚」等,具有很系統完整的順序和步驟。

  在國內外所有的竹竿舞中,黎族的竹竿舞動作難度最大,而且遙遙領先於其他地區。外地普遍採用4對竹竿,而海南卻使用5對竹竿,而且竹竿隨著音樂的節奏上下翻飛,時而腳下、時而頭上,最驚險的時候,竟然有三對竹竿在頭上、兩對竹竿在腳下同時夾擊,跳舞者稍不留神,就會被竹竿打到。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跳舞的黎族青年男女居然勝似閒庭信步,在竹竿的夾縫中隨意追逐、打鬧,而且還不時擺出梅花型、8字型等優美的造型,有的甚至還會做出騰飛、手撐地等超高難度的動作,令人嘆為觀止。

  《野營大軍過山來》拍成舞臺藝術片

  演變:賦於竹竿舞情節和人物

  舞姿優美、音樂動聽的竹竿舞以其令人眼花繚亂的技巧,很快贏得了文藝工作者的青睞。早在1950年代,當時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團(廣東民族歌舞團、海南省歌舞團的前身)就把竹竿舞改編成《打柴舞》,在省內外演出,深受歡迎。經過幾代文藝工作者的繼承和發揚,《打柴舞》至今仍然是海南省歌舞團的保留節目,常演不衰。

  1957年,舞蹈工作者將《打柴舞》改編進京參加少數民族的民族文藝會演,被譽為「五指山藝術之花」。後來到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多個國家演出,又被譽為「世界罕見的健美操」。

  除了獨立成為一個節目之外,竹竿舞還被文藝工作者們有機地融入到其他舞蹈形式中,成為表達主題、渲染氣氛的一個重要手段。

  1970年代,當時的廣東民族歌舞團(海南省歌舞團的前身)創作排演了一出長達15分鐘的舞蹈《野營大軍過山來》,其中在表現黎族群眾歡迎解放軍進山的片段中,編導者首次在大型綜合性舞蹈節目中採用了竹竿舞:數根長達5米的竹竿橫亙在舞臺上,隨著歡快的音樂聲,黎族群眾和解放軍在竹竿的縫隙裡翻飛、跳躍,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體現了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省歌舞團團長黎明亮當年在劇中扮演解放軍,他說,這是竹竿舞第一次被賦予了情節和人物,使得竹竿舞從此躋身全國優秀民族舞蹈藝術之列。為此,當時的珠江電影製片廠還特意把這個舞蹈拍攝成舞臺藝術片,在全國放映。

  對於竹竿舞未來的舞臺呈現形式,省歌舞團藝術總監彭煜翔有著大膽的設想。「竹竿舞的動作非常豐富,如果編排組合得當,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彭煜翔表示,他正在嘗試把其他藝術形式融入竹竿舞,除了跳躍和騰空外,今後在竹竿舞中或許還會看到雜技中的跟鬥、街舞中的旋轉等多種技巧。

  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綻放

  發展:國際旅遊島的「海南符號」

  作為一種產生於生產、生活中的藝術形式,竹竿舞表演具有很強的大眾性和形式感。在海南,竹竿舞已經成為歡迎來賓的一種形式,而在外地人的眼中,竹竿舞也已經成為海南和黎族的一種象徵符號,被廣泛運用。

  凡是來過海南旅遊的中外遊客,恐怕都會對竹竿舞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在黎族村寨觀光遊覽、還是在海邊沙灘舉辦篝火晚會,遊客們都會被邀請加入到跳竹竿舞的行列中。而在許多大型活動中,竹竿舞也會被作為營造氣氛的一種手段廣泛運用,例如每年的歡樂節、嬉水節,竹竿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2002年,首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在海南舉行,海南竹竿舞吸引了參加會議的各國政要,尤其是在會議間隙,與會的中外嘉賓跟著演員學跳竹竿舞,更是成為那屆年會的一道獨特風景,從此海南竹竿舞走向了更為廣闊的舞臺。

  2007年,海南的竹竿舞跳到了香港街頭。在全國人民慶祝香港回歸10周年的巡遊隊伍中,海南的竹竿舞和全國各地的民族藝術同臺競技、爭奇鬥豔,為香港同胞送去了來自海南的祝福。

  隨著海南經濟文化的發展,竹竿舞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它不僅被文藝工作者搬上了藝術舞臺,而且還成為海南歡迎中外來賓和遊客的一種禮節和儀式。如今,小小的竹竿,儼然已經成為海南旅遊文化和民族風情的一種象徵符號。(戎海)

相關焦點

  • 我為海南代言|海南萬人齊跳竹竿舞!視頻+多圖→
    國慶前的海南各地紅旗飄飄,濃鬱的節慶氛圍瀰漫在四處。9月27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海南省萬人共跳竹竿舞活動在全省19個市縣同時舉行。全省1萬餘名竹竿舞表演者分布在19個會場,用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竹竿舞表演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祝福,為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凝聚力量。圖為海南省萬人共跳竹竿舞活動海口主會場的盛況。
  • 海南少數民族特招班:天津跳竹竿舞展示黎苗文化
    【津瓊合作系列稿件之七】海南少數民族特招班:天津跳竹竿舞展示黎苗文化  一段有節奏的拍子與「吆喝」聲,加上有民族特色的音樂,4月8日中午,天津科技大學「海南少數民族特招班」20多名學生在該校足球場上跳起了竹竿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萬人同跳竹竿舞 邁出自信新步伐
    9月27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海南省萬人共跳竹竿舞活動在全省19個市縣同時舉行。全省1萬餘名竹竿舞表演者用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竹竿舞表演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祝福,為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凝聚力量。  此次活動是海南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由海口主會場和18個市縣分會場組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國際竹竿舞邀請賽海南複賽舉行
    本報海口11月11日訊 (記者趙優 通訊員謝琛)今天下午,2017(首屆)海南國際竹竿舞邀請賽海南複賽在海南大學思源學堂舉行
  • 海南萬人竹竿舞在五源河體育場進行首次聯排
    南海網記者劉洋攝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4月26日消息(南海網記者陳望)4月26日下午,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萬人竹竿舞表演活動第一次聯排在海口五源河體育場進行。12000名來自全省19個市縣和36所大中院校的參演群眾聚到一起,他們將以共跳竹竿舞的方式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
  • 「西蜀茶莊·散文天地」張瑞清(陝西鎮巴)/苗鄉竹竿舞
    相反,善於跳竹竿舞的小夥子在這時,往往因為機靈敏捷,應變自如而博得姑娘們的青睞。早在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結束流放生活離開海南時,得到黎族父老鄉親的"黎歌變舞祝公歸"的歡送,寫下了"蠻舞與黎歌,餘音猶沓沓"的詩句。可見,黎族的歌舞不但歷史長,更有其獨特的魅力。
  • 椰視頻 | 竹竿舞、京劇、功夫、茶道……海南這群「歪果人」的中國才藝比拼
    選手在演唱《請到天涯海角來》 記者 黃婷 攝本次大賽旨在更好地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與分享,激發在瓊國際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幫助更多在瓊學習的國際學生成為「傳播文化、傳遞友誼選手在演唱京劇 記者 黃婷 攝來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海南醫學院
  • 海南海口:萬人同跳竹竿舞破世界紀錄
    全省19個市縣和36所大中院校共11999人獻上了氣勢恢宏的竹竿舞表演,省內200多名優秀演員也奉上了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為全省人民呈現出一場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盛宴。此次活動刷新了「最大規模的竹竿舞」的金氏世界紀錄TM稱號,現場逾1.5萬名觀眾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 海南:竹竿舞歡 餘音猶沓沓
    竹竿舞已經與海南的旅遊業融為一體。圖為黎族民間藝人在昌化江畔木棉觀景臺為遊人表演竹竿舞。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海口小學生到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大裡地區開展活動。圖為學生們在大裡村民舞蹈隊的帶領下跳起黎族竹竿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萬人同跳竹竿舞破世界紀錄
    全省19個市縣和36所大中院校共11999人獻上了氣勢恢宏的竹竿舞表演,省內200多名優秀演員也奉上了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為全省人民呈現出一場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盛宴。此次活動刷新了「最大規模的竹竿舞」的金氏世界紀錄TM稱號,現場逾1.5萬名觀眾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 陵水竹竿舞比賽讓「三月三」活動「動感十足」
    4月8日上午,2019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活動暨陵水縣第二屆竹竿舞大賽在縣文化廣場大舞臺歡樂開賽。全縣11個鄉鎮、縣內4所中學共15支隊伍參賽。經過激烈比拼,陵水中學代表隊最終斬獲第一名。
  • 萬人獻禮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 同跳竹竿舞破世界紀錄
    }責任編輯:田博川   中新網海口4月29日電 (記者 張茜翼)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萬人竹竿舞表演28日晚在海口五源河文體中心體育場舉行。
  • 竹竿舞風情 海口金島音樂節"歸來南"巡演北京出發
    海口網3月9日消息 致力於打造成為海南旅遊文化新名片的海口金島音樂節組委會8日在北京舉行全國三路巡演發車儀式,在「歸來南」的口號中,海南竹竿舞跳出了濃鬱的當地風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樂東《哈黎竹竿舞》獲一等獎
    本報海口11月19日訊 (記者趙優)今天上午,2017(首屆)海南國際竹竿舞邀請賽總決賽在海南國際會展中心「開戰」。
  • 海南檳榔谷:探秘最原始黎族獨特民族文化,充滿神秘黎族紋面阿婆
    檳榔谷景區由非遺村、甘什黎村、谷銀苗家、《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等文化體驗區構成,風景秀麗。景區內還展示了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檳榔谷還是海南黎、苗族傳統「三月三」及「七夕嬉水節」的主要活動舉辦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 壯族竹竿舞傳承人講述千人竹竿舞背後的故事
    何藝華何藝華是第六批南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壯族竹竿舞的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大家見到的武鳴「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中的千人竹竿舞,都飽含著她的辛勤付出。踏竹追夢 忙碌並快樂著4月18日,2018中國壯鄉·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遊節開幕。
  • 電影節開幕式晚會匯聚海南元素,濃鬱特色彰顯國際風範
    電影節開幕式晚會匯聚海南元素,濃鬱特色彰顯國際風範 群星閃耀鹿城「文化+」魅力凸顯 請到天涯海角來,這裡四季春常在……12月1日晚,一場活力四射的開場秀《請到天涯海角來》為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開幕式開啟大幕
  • 「漢語橋」選手體驗雲南哈尼「竹竿舞」
    「漢語橋」選手體驗雲南哈尼「竹竿舞」 (3/5) 「← →」翻頁
  • 唱畲歌、編彩帶、跳竹竿舞,這節課畲味滿滿
    為進一步了解泰順畲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近日,來自泰順縣的40餘名中學生歡聚在國立英士大學紀念館,共同感受畲族文化。畲歌文化傳承人藍曉露老師為學生們獻上了畲族文化「大餐」。「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節日或平時的生活、勞動中,人們都以歌代言,對答如流,素有「歌的海洋」之美稱。課堂上,藍曉露穿著一身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向各位營員們展示了畲族的服飾特點,介紹了畲歌的由來、種類、形式以及畲族傳統文化和習俗。
  • 海南「瓊州杯」國際學生漢語與才藝大賽:留學生上演「十八般武藝」
    留學生展示海南竹竿舞。 海南師範大學供圖 攝中國僑網海口12月9日電 (記者 張茜翼)海南省第九屆「瓊州杯」國際學生漢語與才藝大賽9日在海南師範大學舉行。來自海南9所高校的23名國際學生參賽,展示漢語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