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網際網路,發表了二〇二〇年新年賀詞。在賀詞的結尾,他面向2020年發出號召:「讓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來。」
「不負韶華」一詞,此前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如在今年3月給義大利羅馬國立住讀學校師生回信時中說:「願你們青春正好、不負韶華,都能成就夢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他對青年提出期望:「不論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還是擔當時代的神聖使命,青年都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鍊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
不負韶華,用一種極為浪漫的筆法,傳遞出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在古漢語中,「韶華」一詞常被用來指代美好的時光。如唐代詩人戴叔倫在《暮春感懷》一詩中寫道:「東皇去後韶華盡」,以此來形容春天過後繁華落盡之景。後來,漸漸從自然的時光引申出人生美好的年華之意,如秦觀《江城子》詞中寫道:「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感慨美好的時光不會為少年停留。今天,「不負韶華」一詞常被用來告訴人們時不我待、刻不容緩,要從青春時期就開始爭分奪秒、拼搏奮鬥。
中華民族是一個在歲月長河中歷經滄桑的古老民族,走過的時光越是悠長,就越懂得時間的價值。在傳統文化的語境中,類似「不負韶華」一樣鼓勵人們尤其是青年人珍惜時光、珍惜年華、拼搏奮鬥的語句隨處可見:
比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抓住光陰的財富,遠遠貴重於抓住黃金的財富;
比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紅顏彈指過,剎那芳華,人生不拼搏,流水年華;
比如,「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與其寄許明日,不如奮鬥今日,今日不開工,明日也成空;
再如,古代有一種用圓木製成的「警枕」,圓木上還綴有鈴鐺。當人睡在「警枕」上的時候,頭部一動、鈴鐺就會響,睡眠一沉、脖子就會痛。這種極度不舒適的睡枕,就是古人感覺韶華易逝、人生苦短,希望藉此來提醒自己要抓緊時間努力奮鬥,切不可睡眠太沉、不可醉夢太久。
聽起來,「警枕」的設置是如此不近人情,然而,多少名著經典,就是在這犧牲睡眠的時光中漏夜完成的;多少有志之士,就是用這多於旁人的時間裡積累作為的。所以,「聞雞起舞」、「懸梁刺股」這種爭分奪秒的故事,以及「早起三朝當一日」這種朝乾夕惕的行為,才沒有成為天方夜譚般的傳說,而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的寫照。正是因為中華民族走過了太多的滄海桑田,才懂得要不辜負每一分青春年華;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懂得了時間的意義,才在光陰滴漏裡得到了長存的饋贈。
「不負韶華」一詞多是講給青年人,但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卻將它送給全體中華兒女。的確,儘管中華民族已跨越五千年走來,中國共產黨已有近百年的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已走過七十年的光輝歷程,但是放眼今天的中國大地,依舊處處是青春的活力——
時光疾馳、夢想不老,為祖國盡力、為責任擔當,追夢的腳步永不停歇,奮鬥的人們永遠年輕;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始終堅持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國共產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
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向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前進,向上的中國正青春,奮進的中國充滿力量。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掛念的:「此時此刻,還有許多人在堅守崗位,許多人在守護平安,許多人在辛勤勞作。」無數為國家、為民族躬身奮鬥的身影,託舉起「穩穩的幸福」,組合成人世間最美的畫卷。沒有等來的輝煌,只有拼來的精彩。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帶著朝氣蓬勃的勁頭、堅如磐石的信心、堅忍不拔的毅力,2020年,我們來了!(郝思斯)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