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市場再添一家河南商企拓展的足跡。記者近日獲悉,我省第二大零售商河南大張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張),正在與國內部分商企搭建新的零售合資公司,落腳點選在蘇州,主要市場鎖定長三角地區。
這是繼今年年初河南新田置業有限公司(下稱新田置業)通過併購加碼在上海的拓展後,20年來第二家向省外擴張的河南商企。河南新銳商企接連逆勢出省擴張,引起國內零售業界高度關注。
4月29日,大張同時新進入了鄭州、漯河兩地市場。與此同時,由河南四方聯採組織(國內第一家零售業自願連鎖組織,大張是核心發起方之一)主導的「保亭會」部分成員,正在搭建的新零售公司,落腳點選在蘇州。
大張品牌創辦人張國賢透露,部分「保亭會」成員已著手在蘇州籌建合資公司「八方」(暫定名稱),擬聯合投資6億元,在長三角地區布局門店網絡,並計劃在5年形成百億級的新型零售平臺。
今年4月,新田置業已派出自有運營團隊,全面接手上海浦江O’mall華僑城商業中心。這宗約9萬平方米的大型購物中心,是新田置業在今年1月從深圳華僑城集團手中全資收購。從而實現了該公司在上海市場雙項目運作。
在當前網購消費持續膨脹的大環境下,河南商企的市場進攻引發國內同業強烈關注。
「電商與實體商企間的競爭,結局遠未來到。這不僅是商業模式、引領購買方式的競爭,更是企業之間在駕馭成本、效率、服務能力等方面全方位的競爭。」張國賢認為,當前,純電商模式已清晰暴露了採購、引流、物流等多方面的成本劣勢。否則,它們不會狂熱收編實體商企。
此言不虛。2015年,國內電商業平均獲客成本每位已達百元以上。同年,國內實體店平均獲客成本低於40元。在河南,這一成本更低。
「在食品安全、便捷購物兩大方向上,大張在做深度價值,由此構建的供應鏈、服務體系、門店網絡等資源稟賦,是可以與電商做個比較的。」張國賢認為:「電商與實體,只是不同形態的零售渠道。成本與效率、技術與服務,則是不變的商業本質。」
但也理應看到,豫商出中原這一美好願望,現階段仍需實戰檢驗。一旦落地外埠市場,它們將在人力、財力、適應力與技術驅動力等方面接受全面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90年代,鄭州亞細亞商場創造了中國零售業走向現代化、連鎖化的第一案例。但是,它對新商業模式、新技術的駕馭力不足、資金鍊斷裂,才導致了其國內網絡驟然坍塌。
正如張國賢所說:「市場很公平。不論何種商業模式、渠道形態,誰為消費者提供的商品優質、價格低廉、服務更好,同時,又有合理的利潤空間推動持續發展,市場就為誰投票。」
(來源:大河財立方 記者:楊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