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郭
2020年本應該是一個很短的年假,卻被不斷地充值,一個星期變成一個月,甚至變成兩個月。以為只是短暫的休息變成了無休止的隔離。很多人被鎖在自己的家裡,甚至有些人被鎖在別人的家裡,在他們的婆婆的家裡,在他們的前妻的家裡,在他們的前夫的家裡。據說,由於疫情的蔓延,一些離婚的夫婦紛紛再婚,關起門來走不出去,許多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很多夫妻平時工作比較忙,連生"寶寶"的時間都沒有了,工作一下子就流行病消失了,突如其來的疫情工作全部消失,大片大片的時間玩手機都玩膩了,多餘的時間拿來幹什麼?似乎"造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很多年底會催生一批疫情嬰兒潮。畢竟,我們是一個老齡化國家,出生率不斷下降,所以如果這種情況能產生一個嬰兒潮,那就太好了。
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確實讓很多人放慢了時間,每天都在不到100平米的家裡左右,平時覺得時間很寶貴,現在變得多了起來。時間變多,荷包卻變扁了。特別是一些自己的生意,門開不開了,還要想辦法給員工發工資,這樣經濟馬上緊張起來。一些有工作的公司已經倒閉了,他們在一段時間內都找不到工作。或者,這家公司有最低工資標準,生活拮据。
許多家庭每月以抵押貸款、汽車貸款、子女學費、水電、網際網路和汽油等形式支付工資。沒有多少東西可以交了,因此,在疫情期間,工資減少了,但開支沒有減少,所以我們只能靠現有的生活。天天為錢煩惱,哪裡敢生孩子?錢花得越來越少,錢也越來越難掙,養孩子,花這麼多錢,哪裡敢要孩子?
隨著計劃生育的不斷實施和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導致很多年輕人的生育觀念在不斷改變,"多生多福"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因此,中國的社會矛盾也開始變化,從一個高生育率低生育率的變化,在這一點上中國的人口不再是主要矛盾是增長過快,人口紅利的消失,越來越多的人口老齡化,超低生育率,出生率的失衡,等等。
從那時起,中國開始實行二胎政策。2016年,中國開始全面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初期,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都有短暫的上升。然而,自2017年以來,出生率再次陷入螺旋式下降。到2019年,人口出生率降至10.48‰,為194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不斷下降的出生率意味著,在2016年全面實施二孩政策五年後,社會對該政策的反應仍然是沉默的。
儘管我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們,從表面上看,思考生育率比我們的更有能力,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有了第二個孩子不感興趣,甚至願意有一個,儘管開放二胎政策,很多年輕人似乎仍然撲克臉。面對這種情況,國家開始"花式生育",如產假的延長、生育補貼等。
面對今天的社會形勢,專家們不是坐以待斃,而是不斷地提出生育方面的建議。不久前,某研究所的專家也表示,該提案可以儘快開放,並逐步推進,觀察效果。專家表示,生育三個孩子符合公眾意見,給了家庭更大的生育自主權。這也減輕了保守人士對全面生育將導致人口激增的擔憂,也符合中國漸進漸進改革的傳統智慧。
但就"三胎"政策而言,它真的能起到作用嗎?看到這些,網友們都不冷靜,不少網友說,不想結婚,還開三個孩子?20多歲畢業,35歲事業危機,45歲連吃飯都買不起,還生了三個孩子,該如何生活?當二胎政策出臺時,大多數人都抱有很高的期望,認為這將滿足二胎的需求,並刺激新一輪的人口增長。但最終事與願違。人們對生第二個孩子不感興趣,更不用說第三個了。
現在年底已經來到,上海多家婦產科醫院卻紛紛表示,沒有看到預期的疫情嬰兒潮。分娩量和孕婦建卡量比去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大概是10%到20%。如此看來,年底嬰兒潮只是我們的幻想而已!
(本文系爾東商業觀察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百家號爾東商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