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紅軍急切上徵途,戰略轉移去遠方。男女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緊緊握住紅軍的手,親人何時返故鄉?」這幾天,上海音樂學院排演中心燈火不熄,師生們正在緊張復排紅色經典《長徵組歌》,備戰10月15日在上音歌劇院的演出。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說,復排《長徵組歌》的過程,就是希望今天的95後、00後能夠學習革命精神,繼續奮鬥不息,「這是當代年輕人向那一代年輕人的致敬」。
今年是《長徵組歌》首演55周年,這部大型聲樂套曲描摹了中央紅軍從江西到陝北的長徵路,既是氣勢恢宏的革命音樂史詩,也是瑰麗的民間音樂畫卷。上海音樂學院復排並創新打造新時代版《長徵組歌》,師生同臺傳承紅色經典。「我們將以迎接建黨百年為時間軸,推動這臺演出走進長三角、重走長徵路,為『四史』學習教育提供鮮活生動的教材。」廖昌永說,「通過藝術實踐思政,廣大師生將在行走的思政課堂中接受偉大長徵精神的鼓舞與洗禮。」
把「長徵故事」講給95後、00後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長徵組歌》是肖華上將作詞、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組織晨耕、生茂、唐訶、遇秋四位著名作曲家合作譜曲的大型聲樂套曲。在上海音樂學院排演中心,廖昌永指導學生們排演《長徵組歌》第八段《祝捷》。「中間部分唱的不能太死板,要有歡快樂觀的情緒。大家注意,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浪漫主義精神、戰友間互相愛護的情誼始終貫穿……我們一起再試試看,一二三,走!」為何要給學生逐字逐句逐音講解?在廖昌永看來,唯有吃透作品的內涵和底蘊,才能表演好。「其實同學們非常願意聽故事,只有當他們聽懂並理解了,呈現出來的作品才會是好聽、靈動、帶著情感溫度的。」廖昌永告訴記者。
上音聲樂歌劇系主任方瓊的手機裡,存有一份「中國工農紅軍轉移路線文字腳本」的表格。這份表格,所有的參演師生人手一份。「坦率地說,這些孩子已經離那個時代有點遠了。初唱的時候,他們還沒有太充沛的情感,缺乏力量。」方瓊說。於是,劇組想了一個辦法,把長徵故事「掰碎」講給學生們聽。《告別》《突破封鎖線》《遵義會議放光輝》《飛躍大渡河》……「他們在知道每個唱段的文化歷史背景後,演唱就能找到那個基調。更重要的是,有情感的支撐,就不會那麼空洞和蒼白。」幾番學習磨合後,學生們的演唱漸入佳境。
新時代版《長徵組歌》的創作排演過程中,上音還在劇組成立了臨時黨支部。
近年來,學校逐步探索以文藝創排項目帶動思政教育的藝術類院校思政教育模式,形成在劇組成立臨時黨支部、參觀紅色地標、思政教育等完整的思政教育創新機制。
把長徵路線全景3D地圖置於舞臺,讓紅色經典煥發新生
記者日前探班排練現場看到,舞臺導演、上音聲樂歌劇系教師劉戀不斷提醒大家要帶著情感去演唱,讓自己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這是聽不膩的經典,閃閃發著光。」製片人、上音數字媒體學院院長尤繼一說,新時代版《長徵組歌》在服化、舞美上將有全新的藝術表達。比如,長徵路線全景3D地圖將以藝術方式呈現,這也是一種對當下觀眾的再普及和再教育。
這是上音聲樂歌劇系教授黃英第一次參與《長徵組歌》的排演,她參演的是《四渡赤水出奇兵》唱段。這一段,過去都是用民歌來演唱的,而這次「洋為中用」,用美聲唱法來演繹。黃英說,新時代版《長徵組歌》的排演對她是一次專業上的學習,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我們有三組演員,有年輕老師的版本,有學生的版本,希望都能以最好的狀態面對觀眾。」
作為綜藝節目《聲入人心》的人氣選手,上音聲樂歌劇系學生蔡程昱、音樂戲劇系學生方書劍,也加入到了排演中。蔡程昱領唱的是《過雪山草地》唱段。在他看來,這部55年前創排的作品在當下仍有強大的魅力。「紅軍精神對我們年輕人來說須臾不可忘記,尤其是那一代年輕人的理想信念,他們的精神會激勵我輩奮勇前行。」方書劍參與的是《四渡赤水出奇兵》唱段,他聽著老師們手把手帶教,講述當年的歷史場景,越來越有感覺。「當我再次回到排練廳,更加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和責任擔當,期待在演出中展現出我們的青春力量,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