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局勢是否會升級完全取決於印度。
解鈴還須繫鈴人,當前的邊界緊張局勢完全是印度一手挑起的。
比如班公湖北岸山脊一帶,印度所標識的Finger4到Finger8地區,自1962年中印戰爭以來就為中國實控。印度這次卻要中國退出這一地區,否則就指責中國侵略。
這次衝突事件的焦點加勒萬河谷地帶也是如此,本來也是中國實控,印度卻越界挑釁。
正因為印度要求無理又胃口太大,所以對峙發生後,儘管雙方舉行了幾輪談判,可是局勢仍沒有任何降溫的跡象:中國不可能讓出自己的領土,背負巨大輿論壓力的印軍也是騎虎難下,不好後退。
現在印度死了人,不止一個,不止士兵,還有軍官,那它會善罷甘休嗎?
以印度人的性格和莫迪當前的處境來看,比較困難,也就是說局勢升級的風險非常大。
印度人表面上看起來挺溫和,實際上攻擊性很強,在中印兩國交往中,印度也常常是咄咄逼人,時常主動挑事兒。現在自己人在前線吃了虧,他們更不可能保持冷靜了。
實際上,這場衝突爆發前後,印度輿論已經沸騰,對中國求戰心切。他們的一個信心來源就是總以為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
1962年中印戰爭是印度人心中永遠的痛。雖然當年印度慘敗,可是他們總以為那是因為自己準備不充分、中國背後偷襲所致,並不認為自己水平不行。這也是印度一直在邊界不斷挑釁的重要原因。印度總想找個機會報仇,這一仇恨積累了50多年,越來越深。
就莫迪當前的處境而言,也不太樂觀,印度輿論已經把他架在火上,莫迪已經進退維谷,再不行動可能就要成為民族罪人了。
這次中印邊界對峙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輿論炒得熱火朝天,印度政府卻比較克制。不像洞朗事件那樣,包括國防部長在內的政要都公開出來挑釁。
莫迪在對峙發生後一直保持沉默,國防部長拉賈納特.辛格在印度媒體的追問下也沒有放狠話。
印度政府的低調姿態,一是可能知道自己理虧,不好出來表態,二是為了緩和局勢留餘地。
可是,印軍死了人之後,印度政府再保持低調已經不可能了。
現在已經有輿論開始批評莫迪軟弱,缺乏領導力,印度現在處於無領導的狀態。
莫迪素來以鐵腕、強勢的形象示人,他所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政府控制了國會過半席位,也是一個強勢政府。指責莫迪弱那可真是有點冤枉他了,自莫迪上臺以來的歷次中印邊界危機均是由印度挑起,莫迪和他的政府一點也不弱。
對於經濟政策和基本面的批評莫迪現在可能未必會太在乎,畢竟在經濟搞的一塌糊塗的情況下,印度人民黨還是在2019年的大選中贏得了過半席次。
可是,對於弱勢的指責,莫迪和他的黨未必能受的了,吃得消。咄咄逼人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是莫迪和印度人民黨凝聚人氣的重要武器。一旦被貼上弱勢的標籤,尤其是對印度人眼中的宿敵中國示弱,政治上的優勢就會逐漸消退。經濟搞不好,政治上又沒了優勢,未來的選舉中極有可能會威風不再。
所以,面對眼下的局勢,莫迪除了強硬之外,已經幾乎沒有第二個選擇了,也就是說,為了挽救自己和印人黨的政治生命,很有可能會在邊界升級局勢。
雖然中印實力差距較大,可是過去幾十年裡,印度以中國為頭號假想敵,在邊境進行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部署了大量兵力,這也是印度敢於在邊界挑釁的實力支撐。它一賭中國會容忍,二賭自己的實力足以應付一場局部戰爭。
儘管不少國人慣常嘲笑印軍,可是對於一個實力不算太弱的對手,還是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毛澤東說「戰略上蔑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就是這個意思,兩者都蔑視,可能就要吃虧。
免責聲明
本文轉自網絡公開渠道,旨在為廣大用戶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抄襲本文至其它渠道者引發的一切糾紛與本平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