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直想寫宗教發源的系列文章,很多讀者想要快捷通俗的了解宗教發源,我致力於提供些短文來陪伴我們的茶點文化,盡力去掉晦澀難懂的各種經文的引用金剛經、法華經等,也儘量去掉無量、色空等佛學專業名詞。用通俗的百姓文學,讓想了解的人都能對歷史文化有些啟蒙。想深入研究歷史文化的不會只看聊聊幾筆的千字文章,只有想大概了解文化,又不想投入太多時間的人才會上網查些散裝的知識點,然後又很難拼到一起,這樣既耽誤時間,又沒有體系,要不只談編年體紀實,要不只有個人認識,要不只以佛學思想談佛教,只以聖經教義談基督。我想從年代,事件,自己的看法,文化之間的比較和碰撞壓縮在幾分鐘的閱讀量,能夠讓大家了解一段歷史、一些感悟、一些同類文化的比較、歷史產生的根源,能夠讓我們在快節奏生活中,不必為了一個知識點親自閱讀幾本書來獲取知識。佛教和印度教放在一起說,因為他們都發源於印度的古老宗教,但彼此有著不同的思想和信仰。下面介紹下佛教和印度教
佛教,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為什麼佛教誕生?為什麼發源於印度而卻發揚於其他國家,在印度卻失落,被印度教取替?佛教都有哪些思想?對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已經無意識的產生了影響。佛教宣揚的是靈魂上的「眾生平等」,反對「種姓」制度。佛教主張修行、修心,認為人活著就是苦難,源於欲望,要進行修行,將來靈魂就可進入「極樂世界」。佛教經過幾百年發展,史料記載是漢朝傳入中國,但這是一個經歷各個朝代漫長的過程,並在中國結合中國文化和哲學,再次發展變化成當今的佛學理論。佛陀滅度後,一段時期以後,由於佛教內部發生思想分歧,出現了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分,大乘多傳於中國、日本東亞國家,小乘多傳於南亞國家。通俗地說,小乘佛教,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以解脫自身為目標。而大乘佛教,則不分在家出家,講普度眾生,所以大乘成為了大眾共修的法門。本是一句「阿彌陀佛」都含了,其實也是不同思想的分歧而已,大乘佛教修菩薩道,小乘佛教修解脫道。想今生解脫,就學解脫道。想當未來成佛就學菩薩道。為什麼一定要區分大乘與小乘呢,其實不必執著於此。當時佛教教義一方面成為廣大受苦難的人民精神上的依託,另一方面也符號統治階級的利益並以此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得到廣泛支持,發展很快,公元前三世紀時被定為國教並開始向外傳播。
當時佛教在印度盛行一段時期,公元6世紀左右,佛教在印度衰落,印度教更符合當時統治階級利益,印度教興起,佛教收到嚴重排擠,小乘佛教的主張剃度在寺廟修行,難以推廣,大乘佛教的普渡眾生,不分在家出家的思想在世界紮下了根,現在的居士、普世修心法門都來源於大乘佛教。佛教雖發展於印度,但當今佛教教徒在印度不足二千萬人,相比印度教比例很低。而印度教在當今印度卻擁有廣泛的基礎,再加上傳統的影響,今天印度教徒在印度已達八億
印度教於五世紀時出現,也產生於印度,它很快適應封建統一的思想,綜合婆羅門教和佛教等各種宗教教義而形成。印度教的基本教義是「法」和「業力輪迴」。「法」是指人們生活和行為的規範;「業力輪迴」是說人在世如果按照給自己的「法」去生活,死後靈魂可以轉生為更高級的種姓,現世的不平等是前生註定的。印度教是區分種姓的,印度教的麻痺勞動人民思想,迎合統治階級,是在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下最有力的精神工具。公元九世紀以後,印度教成為在全國佔統治地位的宗教。
目前中國佛教的現狀,大部分追尋佛教的有兩種人,一部分人盲目的追尋,未曾研究過其道,未知全貌。一部分高人再自己的世界裡參悟,精進佛法,傳承的門檻也是很高,所以為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