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人喜歡極簡主義生活方式,努力在斷舍離中尋找到心靈的平靜;有人喜歡輕奢主義生活方式,咖啡館、文藝書店、名牌包包,樂於穿梭在都市的高樓大廈;還有的人喜歡過佛系生活,對一切都不爭不搶、可有可無。
但在我看來,對中國人來說,煙火氣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煙火氣的美食】
煙火煙火,顧名思義就是做飯的時候,屋子裡那一縷混雜著菜香的炊煙,雖然只是普通的家常菜,但卻充滿了人情味兒。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宋代:蘇軾
細雨斜風作曉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最懂美食的蘇東坡曾說:「人間有味是清歡。」
不需要多麼高級的飯店,也不需要多麼有名的廚師,只是從山上採摘的新鮮野菜,放些油鹽,做成一道素菜春盤,味道淡淡的,卻是最讓自己感到幸福和安心的。
因為這頓飯裡,有樂趣,也有人氣。
螃蟹詠
清代:曹雪芹
鐵甲長戈死未忘,
堆盤色相喜先嘗。
螯封嫩玉雙雙滿,
殼凸紅脂塊塊香。
多肉更憐卿八足,
助情誰勸我千觴。
對茲佳品酬佳節,
桂拂清風菊帶霜。
另一個「懂」美食的大文豪曹雪芹又告訴我們,在家裡吃飯,也是大有講究的。
首先,食材要應時;其次,佳節裡備好佳釀;最後坐在一個頗具情致的院子裡吃飯,這樣的美食,就擁有了靈魂,每一口,都是對生活由衷的熱愛。
吃好日常生活裡的每一頓飯,就是最好的生活狀態。
【煙火氣的居所】
煙火氣的生活方式,除了有煙火氣的美食,還需要一個有煙火氣的居所。這個居所可以不豪華,但必須冒著「熱氣兒」。
歸園田居·其一
魏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田園詩派的創始人陶淵明就逃離了大都市,回到簡樸的山村裡,;一間草堂前栽榆柳,後植桃李;每天早晨出門勞作,伴著月光回家早晨;天蒙蒙亮就能聽見公雞打鳴的聲音,夜半偶爾能聽見犬吠。
煙火氣的居所,是接地氣的,也是充實的。
人月圓·山中書事
元代:張可久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
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張可久的居所也是如此。雖然只有數間茅草屋,但卻藏書萬卷;雖然居住在人煙稀少的山中,但每天拿松花釀酒,用春水煎茶的日子是那麼愜意。
煙火氣的居所,傾注了人們對生活的追求。
在紛紛擾擾的世界尋一處精神的落腳點,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煙火氣的人們】
所謂煙火氣,歸根結底還是「人氣」。與親朋好友相伴,吃飯才有了滋味,生活才有了樂趣。
客至
唐代: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呼取盡餘杯。
朋友要來家中做客,杜甫興奮地打掃著落滿葉子的花徑,打開了許久未開的大門,準備好了一桌菜,拿出了自家釀的酒。這就是平淡生活裡的小確幸。
過故人莊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受到朋友邀請來到田家做客,沿途看到綠樹環抱著村莊,遠處的青山延綿,視野是如此開闊。與朋友坐在窗前,看著田地裡勞作的人們,喝著酒聊著農事。日子就在這樣的煙火氣間緩緩流淌。
有家常小菜散發的熱氣,有溫馨小家暖黃的燈光,有市井街頭與自己嘮嗑的鄰裡街坊。煙火氣,就是最平凡也最有滋有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