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哥「不得有文身」是侵犯個人自由嗎?

2020-12-18 騰訊網

□薛世君

近日,有甘肅蘭州計程車駕駛員在人民網留言板反映,當地要求計程車駕駛員不得有文身,有的要清除。有報導也注意到,吉林長春相關部門在去年公交、出租汽車行業整治中也提了類似要求。此舉一時引發議論。

有計程車司機認為,這涉嫌就業歧視,並稱「有文身的不一定是流氓,也有可能是嶽飛」。也有司機質疑,清除文身時間長、花費高,甚至高達上萬元。甚至有網友認為,此舉是公權力對個人自由的侵犯。

對於這一規定,部分計程車司機有自己的想法也屬正常,誰都想生活細節能夠完全自主。但是客觀來說,這樣的做法與歧視無關,只是一種服務行業的規範性要求。蘭州市交通運輸委員會的回應說得很清楚,計程車是公共服務窗口行業,駕駛員大面積文身可能導致女性、小孩等乘客心理不適,不宜從事出租汽車營運工作。

況且,人家並未「一刀切」禁止,而是規定「雙臂、頸部等身體裸露部分不得有大面積文身」,且做了妥協性要求——「暫時無法完全清除的,應在提供營運服務的過程中採取一些遮蓋措施,不得大面積裸露,以樹立出租行業駕駛員良好的精神風貌。」要麼清除,要麼遮住,不一定非得花費上萬,只要別讓乘客不適即可。說實話,這種規定並非不近人情。

有一點必須明確,隨著審美價值的多元,社會對文身整體上越來越「脫敏」,很多小夥、女孩以此為美、大方展示,頗有「身體自由」的意味。自己身上紋不紋身,紋哪種文身,也是看個人喜好,且說明不了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個人好惡無禁區,但職業規範有界限。要求計程車司機不得有文身,不是單憑文身就給一個人定性是不是壞人,只是對從業者設置一個起碼的形象門檻,因為並不排除文身仍會給特殊群體帶來不必要的誤會和不適。

工地搬磚、後廚炒菜、趴在電腦前寫程序、開個公司做生意、出門打打麻將……這些時候基本不用考慮文身給他人帶來的觀感,從業者是否有文身也不影響工作水準。但是像公交車司機、計程車司機這樣的公共服務崗位就不同了,面對的是大眾,提供的是公共服務,還從某種程度上承擔著城市窗口的職能,必須顧及乘客感受。這是職業規範,涉及職業形象、服務質量、用戶口碑,從乘客感受角度,作出不得有文身的要求,是行業規範化的題中之義,而不能看作是對個人自由的橫加幹涉。

嶽飛是有文身,但嶽飛是衝鋒陷陣的將領統帥,而且人家很少把文身露出來。如果嶽飛轉行去開出租,且整天光著膀子展示母親賜予的八字文身,我覺得他也算不得一個好的哥,至少不是一個以乘客為中心的好的哥。

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有句引用康德名句的臺詞,說得賊好——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誰都有紋身的自由,只是有文身者沒有了從事所有職業的自由,比如公交車司機、計程車司機。個人有自由,職業也有規範。特定行業的從業者理應秉持一種「讓渡意識」,為了職業需要,有時候需要犧牲一定的個人自由或權利。比如明星,享受了粉絲追捧、流量紅利,就需要讓渡一部分個人隱私,遇到在街上被求合影、下飛機被圍觀、參加活動被歡呼等,不要覺得粉絲侵犯了你的個人自由。再比如在職官員,到了一定級別,自己乃至配偶、子女,一般就不能在當地經商辦企業,這也是在讓渡一部分權利。

對於蘭州部分有文身的計程車司機,我只想說,你的文身沒有錯,錯就錯在你有了紋身的自由,還想同時擁有開出租的權利。應對之策也很簡單,要麼不開出租,要麼把文身清除或者遮住。

相關焦點

  • 的哥「無」文身,應是一種職業自覺
    日前,有蘭州計程車駕駛員在人民網留言板反映,當地要求計程車駕駛員不得有文身,有的要清除。「我們真不希望在就業中受到歧視,有文身的不一定是流氓也有可能是嶽飛,不是嗎?」部分的哥的「委屈」在社交媒體上也引發熱議。 的哥真的不能有「文身」嗎?這倒未必。
  • 有紋身的的哥不一定是流氓,要求的哥清除文身也不是歧視
    「我們真不希望在就業中受到歧視,有紋身的不一定是流氓也有可能是嶽飛,不是嗎?」近日,有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其是甘肅蘭州市一名出租汽車駕駛員,近期收到了關於計程車駕駛員不得有紋身的信息,要求清除紋身。
  • 硬性要求的哥清除或遮蓋大面積紋身,真的合理嗎?
    近日,甘肅蘭州市一名計程車駕駛員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近期收到了關於計程車駕駛員不得有文身的信息,要求清除或遮蓋文身。原因是蘭州市交通委員會認為計程車作為公共服務窗口行業,駕駛員大面積文身可能導致女性、小孩等乘客心理不適,不宜從事出租汽車營運工作。
  • 限制「文身自由」是對未成年人的必要保護
    常德 浙江省嵊州市檢察院日前發出一份關於未成年人文身問題的建議,推動當地10餘個相關部門落實文身行業規範管理,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該院近期開展幫扶教育,39名涉罪未成年人中28人有文身,第一次文身的年齡平均為16歲,還有3人在13歲時就開始文身,說明未成年人文身問題不容忽視。
  • 文身到底有多疼?
    由於這種風格的文身繁複且面積很大,如果不靠酒精麻痺神經,可能就需要「刮骨療傷」的勇氣了如今都是現代社會了,不是有麻醉藥嗎?很多年輕人不懂這些評定標準,但是他們知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文身的自由並不在自己手中個人和規則的戰爭,往往以妥協結束,去年年初,中國足協公布禁令,限制球員露出文身緊隨其後的是對文身藝人的限制令公眾人物如此,普通老百姓往往也被社會的眼光打擊的頭破血流
  • 有文身的就是壞人?美女文身師:我要為文身正名
    一個人身上有文身,往往會被誤以為是道上的人物,被打上「壞人」的烙印。隨著時代的遷移,雖然文身在一些地域、行業還有所限制,但它作為一種審美選擇,已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有人認為它是時尚的象徵,有人通過它寄託感情。文身師是怎樣在客人身上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記的?顧客為什麼要文身,背後有什麼故事?文身師需要掌握什麼技能?日前,記者走近文身師這個職業,並體驗了一回。
  • 未成年人文身有沒有必要入法?
    未成年人文身有沒有必要入法?據6月15日《錢江晚報》報導,近日,浙江省一名從業20多年的法官在其撰寫的《關於完善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立法的建議》中提議,將未成年人的美容、文身和抽菸、酗酒、上網吧一樣列入未成年人保護法。
  • 紋身還是文身?有了它就是壞孩子嗎?其實古人未必這麼看
    瓷兒實在覺得第三種文身方法簡直形同於自殘,怪不得在今日已經不多見了。三、文身起源的歷史文身產生的年代很少有人討論,仿佛一提起文身就認為它是古代勞動人民由於畏懼自然,不認識自然,從而將自己與自然物歸結在一起,利用文身的方法使自己看起來更像是某種植物或動物而不像人類本身。
  • 又酷又美的刺繡文身 你見過嗎?
    又酷又美的刺繡文身 你見過嗎? Boredpanda 2019-04-09 08:56 分享到微信
  • 北京女屍神秘文身難解續 被疑與道教有關(圖)
    警方在現場發現,死者上身穿有蘋果圖案的背心,下身穿藍色運動短褲,內穿淺色內褲,身高150釐米左右,年齡17歲至30歲,長發,扎紅色頭繩,左前臂刺有文字。屍體已腐爛,身上有刀傷。  警方推測死者死亡時間為今年7月初。通過提取死者體內DNA,與全市6月份以來走失女性信息進行比對,沒有發現符合的。  「死者身上除了有三個字的文身外,沒有其他任何有價值的線索。」
  • 在日本文身者被禁止去一些公共場所,文身師要有醫生執照
    據CNN10月19日報導,在日本,文身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所指責,因為他們與犯罪團夥和黑幫有聯繫,文身通常是這些組織的成員發誓效忠於組織的標記。因此,任何有文身的人,不管他們的職業是什麼,通常都不能使用公共泳池、溫泉、海灘甚至健身房。
  • 打破「文身=流氓」的刻板印象
    (視覺中國/圖)一名甘肅蘭州市計程車司機日前留言稱,近期收到了關於計程車駕駛員不得有文身的信息,要求清除文身。而清洗文身對身體會造成傷害,且還是會留下疤痕或色塊,「有文身的不一定是流氓也有可能是嶽飛,不是嗎?」而蘭州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則回應稱,駕駛員大面積文身可能導致女性、小孩等乘客心理不適,不宜從事出租汽車營運工作。這一場爭議並不讓人奇怪。
  • 邁阿密熱火文身大揭密:奧胖前胸後背有秘密文身
    我還在專心研究他的文身時被他冷不防問了一句。「哦,我要做個文身的專題,從你開始。」  「我暑假去中國時給大家展示不就得了?」胖子一樂,「我到時候一邊賣鞋一邊說,誰買了鯊魚鞋,誰就可以走近看一下我胳膊上的文身,你說這樣行嗎?」  「行,但願你的鞋不那麼受歡迎。」「為什麼?」
  • 為何有那麼多人愛文身?文身真的會上癮嗎?|tattoo|卡裡姆|米卡|...
    利維坦按:想必有不少人有文了一回身之後又不斷紋身的經歷,如果將「成癮」定義為一種反覆性的強迫行為,表面上看似乎的確是「有癮」的。統計之腦研究所(the Statistic Brain Research Institute)收集的數據顯示,美國有4500萬人至少有一處文身。32%的美國人聲稱對文身上癮,而赫爾曼也是其中一員。
  • 一組照片告訴你,文身的人老了以後會變成什麼樣,還敢紋嗎?
    導語:一組照片告訴你,文身的人老了以後會變成什麼樣,還敢紋嗎?說到文身,這個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現在很多人就是喜歡文身這個東西。其實文身,是指用帶墨的針刺入皮膚底層而在皮膚上製造一些圖案或字眼出來的人體藝術表現形式,以視吉祥、崇拜。但是如果說文身等到老了之後,到底出現怎麼樣的場景呢?
  • 張繼科奪冠後秀文身 老爸:那不是文身是貼紙?
    記者昨日採訪了在北京工作的職業文身師鞠道霖,請他做出專業解讀。  瀟湘晨報:像張繼科背後的這種翅膀圖案,一般有什麼寓意?  鞠道霖:翅膀不屬於傳統文身,沒有太深的寓意,無非就是飛翔、騰飛之類的。職業運動員文翅膀,大致可以理解為希望自己能在這個項目上大有作為吧。  瀟湘晨報:根據網上的照片,據你判斷,這是文身還是貼紙?
  • 管理未成年人文身,就該釜底抽薪
    原來,該院在對近期開展幫扶教育的39名涉罪未成年人進行調查時發現,其中28人有文身,第一次文身的平均年齡為16歲,有3人在13歲時就開始文身,未成年人文身問題不容忽視。(10月15日 澎湃新聞網)<br/><br/>  文身是人體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特別是在西方一些國家,文身反倒是美的象徵。但是,在我們國家,有多少人把它當成藝術來看待呢?
  • 百年傳奇女文身師:一身都是「代表作」,唯一女兒卻無文身
    早年的莫德1877年出生於堪薩斯州的莫德,骨子裡似乎有一種流浪基因。年輕時的莫德與格斯直到遇見格斯·華格納,她漂泊的心才有了依靠。而莫德也被格斯所吸引,不止是他滿身奇特的文身,還有他那熱愛藝術和自由的靈魂。兩顆流浪的心,就這樣惺惺相惜,碰撞出愛情的火花。他們第一次的約會,大概是這樣的:莫德:「可以教我文身嗎?一節課多少錢?」格斯:「我的課很貴,但如果和我約會,費用全免。」
  • 古人「文身」有很多講究,並且和社會發展也有關係
    也許原始社會存在的種種風俗習慣,已知或是未知的習俗,都有可能是為了達到區分這一目的而出現的。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意識,才有了各個群體分別用自己所崇拜或畏懼的動植物、無生命物等形象刻畫在臉上或身體某些部位的文身習俗。當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文身的區分功能也逐漸地增多,甚至出現變異,比如說階級社會各階層的區分。
  • 全國第一家「文身體驗館」空降北京,體驗文身成為新時尚
    推廣文身原創理念,致力文身周邊市場   雷勢文身始於2007年,作為推動文身文化的先行者,不僅專注於高品質文身,更承載著培養新生代文身師、傳播文身內涵與歷史、推廣原創設計理念的責任。   「文身作為全世界源遠流長的文化璞玉,有太多的價值底蘊被忽視。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引起更多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