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是繼去年9月《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後的又一重磅文件。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表示,學校的體育中考要不斷總結經驗,逐年增加分值,要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力爭2022年,全面覆蓋實行美育中考。
王登峰還提到:「目前全國有一家,雲南省已經做到了從今年開始體育中考跟語文數學外語一樣都是100分。而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不斷總結經驗,立即啟動體育在高考中計分的研究。」
目前全國已經有4個省開展美育中考計分,同時還有6個省、12個地市已經開始了中考美育的計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間,雲南省從今年開始要增加到40分。這個試點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下一步要把美育中考的工作做的更加紮實,到2022年力爭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
王登峰還透露,就體育中考,教育部已經成立了專家組,正在進行全國各地體育中考工作的系統梳理,同時加大推廣雲南省的經驗,雲南省的體育中考是分三年分別進行,三年的成績累加,這也是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文件裡面要求的,要增加過程評價。
文件要點梳理
上述兩則文件的規劃,交代了未來全國中小學生的藝、體培養大方向,文件內容太長,我們幫大家梳理出息息相關的幾個重點:
體育方面:
逐步提高中考體育分值,要達到和語數外同分值水平;立即啟動體育在高考中計分的研究;學體育,一定要參加體育競賽;鼓勵中小學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布置體育課作業;制定三年行動計劃,到2022年學校需完成體育教師隊伍、器材設施建設。
美育方面:
力爭2022年,全面覆蓋實行美育中考;美育和體育一樣,都是教會、勤練、常賽,有展示、有評比;構建大中小一體化美育教材體系;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藝術特長;制定三年行動計劃,到2022年學校需完成美育教師隊伍、器材設施建設。
那麼這些變化,會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什麼呢?我翻出一些評論,上面幾乎全部是家長們的吐槽。
接下來我就分別說一下這些影響。
體育進入中考帶來了什麼
體育早已經進入了中考。以上海為例,體育中考佔30分,分4大類,分別為耐力(長跑)、爆發力或者力量(短跑,引體向上等)、柔韌性(墊上運動,單雙槓等)和球類。
體育進入中考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為了加大學生平時的運動量,增強學生體質。對於這個目標,無論是學生和家長都不會有任何的反對意見,沒有什麼比孩子身體健康更重要。
如果一位學生耐力還可以,天天堅持長跑,他的運動量夠了嗎?顯然已經足夠了,但如果這位同學力量或者球類技能不過關呢?那他的中考體育成績一定不會好到哪兒去。
同樣,如果一位學生每天打一小時籃球,運動量也已經足夠。但這位同學如果長跑不行,那他一樣在體育考試中拿不到高分。
但現在的中考體育要求的是5項全能,只有學生在每個項目都很優秀,才能在中考體育上拿滿分。
顯然,體育的應試已經背離了將體育成績納入中考的初衷。單項體育鍛鍊可以達到鍛鍊身體,提高體質的目的,但應付不了中考應試。
只有在考試的每個項目上苦練,才能達到這個目的。現在體育佔30分,在體育考試前已經佔據了學生相當的時間用於短板訓練,如果提升到主課同樣的分數,會佔據學生多少時間用於苦練?
這種苦練能達到鍛鍊作用嗎?看看現在學校的安排就知道了。考試前一段時間突擊訓練,幾乎是每個學校都在採取的策略,而一旦考試結束呢?不會再有一個學生繼續鍛鍊,一切回到原點。
這樣的體育應試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開什麼玩笑,不過是給學生增加一個應試科目而已,特別是短期內高強度的訓練還對身體有害。
客觀地說,只要是應試,提高體育分值,除了給學生增加更大的負擔以外,起不到半點讓學生主動鍛鍊,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
文化課的學習不會因為體育納入中考而降低難度。學生依然要在文化課方面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增加體育應試不但起不到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反而加重學生負擔。
比較合理的方式是,保證學生每天有1-2節的體育課或者體鍛課,在學校加大學生平時的運動量,每天1-2節課適當的運動量已經足以保證學生正常的鍛鍊需求了。
至於體育考試,完全可以分為合格和不合格兩項,且只考核學生擅長的科目,只要學生平時正常參與體育鍛鍊,就能夠保證合格。
這樣即起到了鍛鍊身體的作用,也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在運動時間上也有足夠的保障。
體育加入中考,是為了提升學生身體素質,不是培養5項全能。而現在的體育應試模式,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和原來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音樂和美術問題更大
無論是體育還是音樂或者美術,都相當看天賦。後二者相對而言更麻煩,畢竟體育多少還可以量化,可以用時間,數量來準確衡量。而音樂和美術根本無法量化。
你很難判斷一個人唱歌可以打幾分,畫畫又能打幾分,任何人給出的分數都含有相當的主觀意識。即使是電腦打分也是一樣,無非是個程序的設置問題。
音樂美術只要在中考佔分,必然還是要打分,只要打分,就逃不開應試模式。而一旦應試,就不可能培養出孩子的興趣,有的只能是機械式的學習。
有位媽媽,說自己孩子就是考音樂美術,雖然只有10分,但可不僅是考唱歌和畫畫,更要考樂理知識和美術知識。
僅這兩項,要背的東西就非常多,學校突擊了整整2個月才完成相關的知識背誦。這不還是典型的應試嗎?
更何況藝術類的課程,無論是音樂還是美術,大課的效果相當有限,一節課分到每個孩子身上,有沒有1分鐘呢?
將音樂美術納入中考,本身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孩子們的藝術修養,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
而一旦這些東西納入中考,成為應試的一部分,只能起反作用。除了讓孩子更討厭這些東西以外,絲毫不會讓孩子對這些感興趣,除了浪費時間以外,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減負減了好多年了,中考的項目反而增加了。其直接後果是,家長花費的精力更多了,經濟壓力也更重了。
聽到不少家長吐槽:
我家倆孩子,大的小學四年級,語文老師各種手機詩詞打卡,故事打卡,每天都盯著手機看,生怕落下了那條信息,我都不敢給老大報培訓班,因為我不想寫作業,老師要求的作業太多了,每天各種打卡。老二幼兒園中班,老師要求的各種手工一個比一個難做,各種實踐打卡,我這個中年老母親崩潰得很。孩子這學期頭髮掉的超厲害,趁著周末跟孩子談心,才知道孩子學習上精神壓力很大。冷靜下來想想算了吧,不想期望太高,平安健康活著比啥都強。
還有的家長說,
我家報了語數英美術四個培訓班,一個月要六千,天天作業都寫不完,學校教課教的飛快,只照顧一部分同學的進度,其他不會的就去補,天天作業不會做,問培訓班老師,也得老師有時間回復。這樣寫完基本都10點了,根本沒時間去預習複習,早上又6:30起床,真的很辛苦,但又沒辦法去,逼著孩子學習,不學怎麼辦,當工人現在都沒得當了。
學生呢,要學的東西一樣沒少,反而增加了。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一點沒少,增加的項目也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怎麼辦?只能壓縮睡眠時間了。
本來就睡眠不夠,本來初二,初三上課就容易打瞌睡,未來會怎樣?這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判斷能力就可以得出結論。
這對學生的健康有利嗎?
培訓機構要笑了
儘管美術和音樂佔分不多,但中考屬於按比例錄取,只有50%的學生能上高中,關鍵時刻哪怕半分都能決定一個學生的未來。
為了擠入前50%,又有多少學生和家長有這個自信說,這些項目,這點分數我不在乎?更何況,這些項目納入中考,能減少學生花在文化課的時間嗎?大概率不能。
相應的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拿到這些分數,肯定會給孩子報更多培訓班。即使家長忍住不報,但是面對四面八方的教育焦慮,又能忍得了多久呢?
看過這樣的評論:
至於說這些音樂美術知識在學校裡都教的就省省吧,難道文化課學校都不教的?中考高考的文化課學校哪一樣沒教?那為什麼文化課的課外補習班紅紅火火呢?
在報導剛出來時,就看到朋友圈被教鋼琴班和繪畫興趣班的老師刷屏。顯然政策就是最強力的興趣班廣告。
而政策一旦落實,可以想像得到的是,家長們肯定帶領著孩子穿梭在各個培訓班裡,孩子休息時間大大壓縮。培訓機構賺到錢,是要笑了。但真正苦的卻是家長和我們的孩子。
樂觀來看:
考察重點不在藝體技巧
不過有一點是廣大家長和老師需要注意的:考試作為指揮棒越是好用,恐怕將來各種各樣的人才選拔方式就越是會不斷湧現,目的就是動搖中高考的絕對權威性。成功了固然好,但失敗的概率也很高。
無論如何,這也意味著部分孩子的機遇。所以關心教育行業的人一定要多關注這方面的新聞,對事情的發展有一個預判。
不過現在說這些可能還有點遠,有很多家長可能更加關心的是音樂美術這種科目會怎麼考,自己的孩子在啟蒙階段應該如何準備。畢竟很多人都看過網上流傳的一張某學校音樂考試試卷,上面對於視唱練耳等要求都挺高的。
其實我認為,上面展示的只是個別學校實行的音樂考試。
如果音樂和美術真的要成為將來的中考項目,那麼一定是以《音樂課程標準》和《美術課程標準》為指導的。
而在《音樂課程標準》上開篇就寫著:「音樂課程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中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是要提高大家的人文素養,要讓大家熟悉人文藝術領域的思維方式。
換句話說,考試應該不會過度強調音樂中那些專業性極強的技法,而是會讓大家學會如何深入地欣賞經典作品的美。
可能會有一些基礎性技巧必須掌握,但總的來說,這不會是考查重點。
前兩天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副司長萬麗君也在採訪中提到,並非要求2022年全部鋪開中考藝術考試,也不要求具體分值。
「學校教什麼,我們就考什麼,不會給學生增加太多負擔。2022的目標就是讓各地配足藝術教師。」
這一點,從同樣承擔著美育任務的語文科目試題變化就看得出來:現在的語文考試並不強調語法和文學鑑賞的術語考察,而是著重考查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自己閱讀的內容。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一位急切地想要為孩子進行美育啟蒙的家長,配合他一起欣賞學習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可能比逼著他再去多學幾樣樂器可能效果會更好。
一些思考
重視體育,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增加學生的藝術修養,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思路肯定是正確的,方向也沒錯。
但採用應試模式,必然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更大的可能是事與願違。反而讓學生更加厭惡這些,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教改,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坐在辦公室看看數據,幾個所謂的專家開個會,討論一下就能得出理想結果的。
無論如何,應試只能使得事情變味。體育應試增強不了學生體質,音樂美術應試同樣也不可能真正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鑑賞力,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簡單粗暴的「一考了之」的方式,只能把這些變成負擔。
多多調研,小心求證,從根源上解決下手,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手段,而不是通過僅僅考試的方式,不斷地把問題推給家長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