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大大訪英:中英文化交流互鑑 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2020-12-05 中國青年網

  10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倫敦白金漢宮出席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舉行的歡迎晚宴。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 盧冠瓊) 倫敦時間10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白金漢宮舉行的歡迎晚宴並致辭。習主席表示,中國和英國是東西方兩大文明的傑出代表,兩國雖然相距遙遠,但一直相互影響。中英文明交流互鑑不僅豐富了各自文明成果、促進了社會進步,也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英兩國都曾創造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然而,雙方如何交流互鑑,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擅長於引經據典的習大大,在白金漢宮晚宴上說道:「中國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四大發明在英國文化和科技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國富論》、《天演論》等英國名著則為近代中國思想界打開了全新視野。中國絲綢和瓷器曾經令當時整個英倫為之傾倒,發端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則使世界絲綢業和制瓷業脫胎換骨。中國的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英國人別具匠心地將其調製成英式紅茶。」

  中國的儒家、道家思想在英國文化中留下印記

  在18世紀末第一個英國外交使團訪華之前,有關於中國的一切,一開始都是經由歐洲大陸再轉到英國。儘管兩國一開始直接接觸較少,但是英國對中國的了解並不少,因為歐洲大陸出版的有關中國的書籍,英國人很快便譯成英文出版。轉譯文本基本上分為三種:介紹中國的書籍;有關中國儒家思想的書籍;有關中國的文學作品。通過這些轉譯文本,英國學者開展了對中國的學術研究。

  英國學者對於中國儒家思想的認識,基本上持褒揚態度。例如,對英國「福利國家」的出現曾產生深遠影響的思想家、社會改良主義者威廉·坦普爾對孔子讚揚有加。他曾表示,「孔子的著作,似乎是一部倫理學,講的是私人道德、公眾道德、經濟上的道德、政治上的道德,都是自治、治家、治國之道,尤其是治國之道。」關於孔子的為人,坦普爾推崇備至,他說,孔子是一位極其傑出的天才,學識淵博,德行可佩,品性高超,既愛自己的國家,也愛整個人類。此外,坦普爾在《討論古今的學術》一文中,把孔子的思想與希臘哲學相提並論,他說「希臘人注意個人或家庭的幸福,中國人則注重國家的康泰。」

  中國道家思想同樣在英國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以英國著名桂冠詩人泰德·休斯為例。休斯的早期詩歌以陽剛、野性的風格著稱於世,但是他的中後期作品卻展現出一派溫馨、平和的景象。休斯研究學者們將其詩風大變的主要原因之一歸於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們認為,道家思想影響了休斯中後期的人生態度、生態觀乃至詩歌創作。休斯從道家哲學思想的高度主張尊重自然的生命價值,提倡人與自然融合為一,呼籲人歸於自己的本原,回歸自然。他試圖用詩歌來喚醒人們的生態意識,並致力於人類心靈回歸自然的過程,在英國文壇產生了重要影響。

  英國漢學家最早提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這個如今在中國老少皆知、耳熟能詳的說法,實際上並不是中國本土自古以來的說法。16世紀,英國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出了「三大發明」,認為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深刻地改變了西方世界和西方歷史的進程,但培根並沒有說這些發明來自中國。1884年,英國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在「三大發明」之外加入造紙術,正式提出了「四大發明」的說法。20世紀上半葉,英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了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說法,這個研究成果一時之間轟動了整個中國,進而傳遍世界。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藥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四大發明,在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乃至世界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國富論》《天演論》為中國打開全新視野

  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西方經濟學逐漸傳入中國,而作為其開山之作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隨之於19世紀70年代傳播到中國,受到中國知識界的廣泛關注。傳教士、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經濟學者等各派人士在不同程度上對其進行了譯介。《國富論》在近代中國的傳播經歷了不同時期,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曾留學於英國的嚴復認為西方國家之所以富強,其原因在於採用了《國富論》中的經濟理論和政策。因此,他從1897年開始著手翻譯《國富論》,主張經濟自由主義思想。20世紀初,梁啓超等新興資產階級結合中國國情分析論說《國富論》,把亞當·斯密的學說當作反對封建壓迫、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理論依據。

  「五四運動」之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開始在中國傳播。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早期宣傳者,李大釗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過程中,提出在經濟思想史上有個人主義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學和人道主義經濟學等三大派系,其中個人主義經濟學以亞當·斯密為代表。20世紀30年代,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和區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經濟學家王亞南和郭大力用現代白話文重新翻譯了《國富論》。這一譯本對中國思想界學習和理解經典經濟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力度進一步擴大。

  近人論及中國近代思想歷程,多會提及嚴復翻譯的另一部著作——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嚴複本人也因此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人」。該書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聯繫甲午戰爭後國家危亡的狀況,向國人發出了「與天爭勝、圖強保種」的吶喊,指出再不變法將循「優勝劣敗」之公例而「亡國亡種」,為中國近代思想的發展輸入新鮮血液,引發社會巨大反響。

  絲綢瓷器茶葉傾倒英倫 工業革命推動發展

  古代中國便以絲綢、瓷器、茶葉聞名於世界,時至今日,這些物品依舊被很多英國人所鍾愛。據悉,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便十分喜歡瓷器。2006年6月17日,在她80大壽時,英國華夏文化協會為女王準備的特殊禮物,就是一個繪有女王肖像的中國鼻煙壺。2011年4月,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婚禮,新娘美麗的婚紗獲得了人們的一致讚賞,隨之流傳開來的「婚紗所用的絲綢面料來自中國蘇州」這一消息,令國人為之驕傲。再往前推30年,威廉王子的母親——黛安娜王妃也是穿著中國絲綢製成的婚禮服步入婚姻殿堂。

  17世紀開始,茶葉逐漸成為了中英貿易的主要產品,茶成為了英國人社會生活中的必需品,這對英國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以1791年為例,英國東印度公司購買的茶葉達到了94754擔,英國散商所購買的茶葉也有474擔,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的茶葉進口量。英國人別具匠心地將茶葉調製成英式紅茶,形成自己獨特的飲茶特色。茶葉改變了英國人的基本生活節奏,以茶為中心的休閒生活成為英國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8世紀60年代,英國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為開端,開始了工業革命,英國社會結構和生產關係發生重大改變,大機器工業代替手工業,機器工廠代替手工工場,生產力迅速提高,對世界絲綢業和制瓷業等產生「脫胎換骨」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前瞻:習主席訪英開啟中英關係新篇章
    兩國元首將共同檢閱英國皇家騎兵衛隊,多名王室成員將出席或陪同習主席訪英期間多項活動。「高規格」接待映襯著高水平的雙邊關係。當前,中英合作發展勢頭前所未有。中國是英國在歐盟外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英國是歐盟內第二大對華投資國和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投資目的國。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正「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 前瞻:習主席訪英開啟中英關係新篇章|my399.com
    兩國元首將共同檢閱英國皇家騎兵衛隊,多名王室成員將出席或陪同習主席訪英期間多項活動。「高規格」接待映襯著高水平的雙邊關係。當前,中英合作發展勢頭前所未有。中國是英國在歐盟外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英國是歐盟內第二大對華投資國和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投資目的國。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正「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 交流互鑑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不竭動力——專訪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
    這場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鑑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大會,為探索不同文明的相處之道搭建了一個嶄新平臺。大會召開前夕,本報專訪了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張國剛。在他看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不竭動力,通過交流、學習,文明才能獲得新的生命,不斷向前發展。
  • 以交流互鑑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5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鑑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盛讚亞洲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並為推動各文明交流互鑑提出「中國主張」,獲得各國高度認可。
  • 「從文明交流互鑑中汲取力量」(文明互鑑 美美與共)
    &nbsp&nbsp&nbsp&nbsp「從文明交流互鑑中汲取力量」(文明互鑑 美美與共)&nbsp&nbsp&nbsp&nbsp——訪法國當代中國國際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皮埃爾·皮卡爾&nbsp&nbsp&nbsp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人類發展史充分證明,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面向未來,只有推動文明交流互鑑,人類文明才能進步,世界才能和平發展。 ■只有深刻認識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才能不斷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實現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彼此借鑑、求同存異、和諧共生,使人類文明更加奼紫嫣紅、欣欣向榮。
  •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介紹 文明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意義
    「文明互鑑」不僅入「十大」行列,而且成全球「熱詞」,顯然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讓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和振奮。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  文明互鑑,網絡流行詞,文明互鑑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 文明交流互鑑架起人類和諧之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5月15日,現場聆聽了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後,巴拿馬華商總會會長黃偉文在微信朋友圈裡記下這樣一句話。隨著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及一系列活動的展開,連日來,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熱切關注著祖(籍)國舉辦的這一人文盛事。
  • 文明交流互鑑推動人類發展進步
    既講求參差多態、各美其美,又注重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世界從習近平主席的演講中,觸摸到了不同文明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的密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 習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五年來,習近平主席在很多場合都倡導文明之間應該加強交流互鑑,這不僅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也成為中國推進全球治理改革、解答時代命題的重要主張。
  • 前線理論圈:關於文明交流互鑑,5年來習近平這樣說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五年來,習近平主席在很多場合都倡導文明之間應該加強交流互鑑,這不僅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也成為中國推進全球治理改革、解答時代命題的重要主張。
  • 加強亞洲文明交流互鑑 促進世界繁榮進步發展
    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交織而成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的圖譜,其中,亞洲幾大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更是延續至今,就像上文王維詩句中描寫的那樣自然而然。千年以後,駝鈴變成了汽笛,然而亞洲文明交流互鑑卻一刻都沒有停止。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共同組成多姿多彩的亞洲大家庭。
  • 習大大訪英 外媒怎麼看(雙語)
    縱觀上周的新聞事件,無論是重要度、話題度、關注度,習大大訪英毫無疑問都是No. 1。習大大訪英期間,國際社會及媒體高度關注、全面報導,多家外媒第一時間對習近平訪英進行跟蹤報導。從英國超規格的王室禮遇,中國領導人首次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講,到中英籤下總價值400億英鎊的大單,再到習卡泡吧行,外媒又一次被習大大花式刷屏。Wall Street Journal
  • 世界文明交流互鑑彰顯新時代中國態度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鑑,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展現了中國正在為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的形成做出自己的努力,並為推動其實現發出中國聲音。
  • 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對教科文組織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作出的卓越貢獻,表示誠摯的敬意!  教科文組織誕生於69年前,那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硝煙剛剛散去。面對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慘烈後果,人類又一次反思戰爭與和平的真諦。千百年來,人類都夢想著持久和平,但戰爭始終像一個幽靈一樣伴隨著人類發展歷程。此時此刻,世界上很多孩子正生活在戰亂的驚恐之中。
  • 第二輪「中印友好與文明互鑑圓桌會議」在印度新德裡舉行
    」在印度新德裡舉行,中印兩國專家學者就中印經貿發展、雙方民間交往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供圖) 鍾欣 攝   中新網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10日從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獲悉,該基金會與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第二輪「中印友好與文明互鑑圓桌會議」近日在印度新德裡舉行,中印兩國專家學者就中印經貿發展、雙方民間交往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 文明交流互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的文明觀,這一重要演講在全球範圍引起強烈共鳴。五年來,文明交流互鑑的思想內涵不斷豐富,影響與日俱增,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智慧。  秉持「和合」理念,和平發展,正是中方堅持的道路。習近平主席五年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指出: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 ...總書記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 今天出版的第9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章全面深刻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鑑的看法和主張,強調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文章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
  • 中英文化交流互鑑成為倫敦國際書展一大亮點
    作為全球圖書業最重要的春季盛會,展會期間將舉辦包括國際出版卓越獎評選、專業市場聚焦論壇、知名作家講座、新書推介會、文藝表演等近百場活動,為全球各國合作夥伴提供國際交流、版權交易、跨媒體內容分發的平臺。在此次展會上,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中國國際出版集團)、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等國內出版機構進行了參展。
  •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別報導:互學互鑑,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
    編者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明交流互鑑是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人類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2019年4月26日,他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又強調了加強文明互學互鑑的重要性,他說,「我們要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鑑的橋梁,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遊、衛生、考古等各領域人文合作,加強議會、政黨、民間組織往來,密切婦女、青年、殘疾人等群體交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