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鴻(法國)·法蘭西情書
有朋友從蒙馬特回來,給我看照片,我看到一張,照片上面有一堵牆,牆中鑲嵌著一個和真人尺寸大小的「穿牆人」浮雕。咦?一個普通中國遊客,從沒聽說過法國電影《穿牆人》,也不知道作者埃美的故事,就那樣閒閒地在蒙馬特街上一轉,竟然就轉到「穿牆人」牆前面了。
《穿牆人》(Le passe muraille )是法國作家馬歇爾·埃美(Marcel Aymé1902-1967)在1941年寫的只有十幾頁的一篇小說。埃美活了65歲,留下了兩部隨筆集、17部長篇小說、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舞臺劇本,他27歲獲得當時重要的勒諾多文學獎(Prix Renaudot),這個獎又被稱作「龔古爾獎補充獎」,由十名記者發起,設於1926年,至今都被安排在和龔古爾文學獎同一天頒發。今天這裡提勒諾多文學獎,全因為講到法國作家埃美,可能唯有以這個「補充獎」簡概得了埃美的文學貢獻,這樣說吧,還有誰得過「勒諾多文學獎」呢?有塞林納和他著名的《黑夜盡頭的旅行》,有內米諾夫斯基和她著名的《法蘭西組曲》。
埃美(Aymé)姓氏的拼寫、發音和「Aimer(愛情)」同音近意,但可憐他兩歲喪母,由祖父母撫養大,讀高中時又患重病停了學,19歲到21歲服兵役,回來後在銀行做小職員,在保險公司做小經紀,直到在寫作之前,埃美實在是談不上被生活所愛。
《穿牆人》小說的故事很荒誕,一個循規蹈矩的小公務員有天無意發現了自己身體穿牆如過空氣,自此,穿牆的特異功能讓他在工作時對付上司、在生活中應對女人的內容都大為改變。
1941年底的讀者最早讀到這本書時,有可能會聯想到「二戰」期間失去自由的法國淪陷區,其實埃美《穿牆人》的涵義不僅於此,從1951年第一次被改編,70多年來至少5次被拍成電影、電視劇和舞臺劇,不同版本的《穿牆人》都忠實原著,反覆講述埃美塑造的那個小人物——他生活中延續的荒誕。
我看過塞侯(Michel Serrrault )主演的1977年電影版,最近又看了布達裡戴斯Denis Podalydes(1963-)主演的2016年電視版,這兩個版本我都愛不釋手。小說改成電影,演繹故事的方式轉換了。先說這兩個演員,他們只是法國表演藝術家中的二線人物,卻都「處理了」小人物的心理——什麼是「小人物心理」?就是埃美小說中那個時時處處都小心翼翼而自尊極強的公務員,他的小心翼翼和自尊心極強就是一種現實的「尷尬處境」,世上普通人——正如我們,不是每天都在這樣的處境中嗎?然而,他有擺脫這個處境的技巧——穿牆術!
世上普通人,正如我們,不也是每天都想尋找這個擺脫尷尬的技巧嗎?
埃美在蒙馬特地區住了40年,《穿牆人》的主角杜提約也是蒙馬特人。如果遊客光是按旅遊指南來到這堵牆前,多少會失望,特別是對埃美和穿牆人故事一無了解情形下,這堵浮雕牆多少「長得」跟普通居民區似的,經常還有幾個剛下課的大孩子對著牆,一腳腳地發射髒兮兮的足球。
巴黎由一座座小村組成,每座小村有複雜豐富的故事。蒙馬特是其中一村,如果先讀埃美的荒誕小說,你在這堵只露出半截身體的穿牆人雕塑下,昂起自己的頭,肯定會心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