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在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大會致辭中,北大校長林建華要求北大學子「要勵志,立鴻鵠志」
但他將「鴻鵠(hú)志」讀成了「鴻浩(hào)志」,引發網友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5月5日下午,林建華校長在北大未名BBS上發表名為《致同學們》的公開信,原本以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沒想到的是,這封公開信後,網友們的討論更加激烈了。
林校長的致歉信也許說的都是事實。但林校長還可能真的不知道,坊間一片譁然的原因是什麼。
林校長有沒有想過,北大在大家心目中究竟代表著什麼,是什麼樣的公眾形象。我相信,大家普遍的觀念和,北大是中國最好的文科類大學。北大是人文聖殿。北大是中國的最高學府,曾是眾多莘莘學子理想中的殿堂。
北大剛成立時,甚至兼著教育部的職能。人文聖殿的校長,人文素養不太過關,這才是讓大家痛心疾首的。
大家不止是在為林校長惋惜,也是在為北大惋惜。不止是在為北大惋惜,也是在為中國的大學惋惜。不止是在為中國的大學惋惜,也是... ...
其實,致歉信一出來,有不少人紛紛為校長的坦誠點讚。講真,對於Top1大學校長,我認為坦誠是一個基本的素質要求,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坦誠居然成了會被廣泛點讚的美德,怎麼看都覺著我們這些點讚有點廉價。
這封致歉信多少讓人覺得,林校長把自己看得太重了,把北大的榮譽看得太輕了。其實,所有錯誤都可以原諒,但這個觀點真的無法讓人原諒。
看過現場視頻的小夥伴會發現,當林校長念到鴻鵠志的時候,他沒有直接念出錯誤的讀音,而是卡頓了,才念出了錯誤的讀音。
說明稿子不是自己寫的,提前也沒有過一遍(但道歉信中,居然聲稱稿子都是親手所寫),而且看過完整視頻的小夥伴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林校長的發言稿,除了把北大的故事去掉,放在任何一所高校都適用。
另外,在致歉信裡,林校長把不識字、不準備歸咎於自己經歷的時代。
其實,犯錯誤是可以理解,誰都可能犯錯誤,但是無論如何,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口中說出「質疑不能創造價值」是絕不可原諒的!
隨後一位清華學子給他寫了一封回信,大致意思是表達自己不敢苟同的看法,在此,只摘其中一條:
焦慮和質疑不能創造價值?
看看,你果然水平很低,人類有了焦慮和質疑才可以產生真理。
如果沒有焦慮和質疑,人類還在山洞裡,在樹上,在大海中。
只因為覺得不安全,不合適,不方便,有了焦慮和質疑。
才會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如果不質疑,太陽還是宇宙中心,地球也是宇宙中心。
甚至,地球是個烏龜背上的盤子。
人類的進步,都是基於焦慮和質疑。
只有焦慮和質疑,才會讓個體、民族、國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不知各位看後有何感想,北大校長讀錯字本來是件很小的事,倘若是智慧的人當場就能修飾談吐,避免這個小小的尷尬,出語不凡的甚至還有可能因此留下一段佳話,彰顯講話者的學識涵養和人生境界。可這件事從發生到致歉,給我們留下的卻是一連串質疑,對大學校長的質疑,更是對大學的質疑。
這不免讓我想起李敖在北大演講時說的話:「現在的大學都是孬種。」他說,北大馬寅初幹了9年的校長,後來大家鬥馬寅初,一路鬥到馬寅初床前面的牆,都貼了大字報,可是馬寅初說我不在乎,我要幹到死,我要孤軍奮戰,結果他沒有死,他活到100歲,別人都死了,他還活著。李敖感嘆說:「這才是北大精神」。
現在的大學還有精神嗎?不知道。每個上過大學、在大學教過書、正在大學混著的人才知道。
還有,很多人認為,林校長「對質疑的認知問題上犯的錯誤,要比讀了錯字更嚴重」。批判是思維的本質,質疑是科學的原動力。大學的神聖使命是質疑而非信心,信心可以交給宗教。
對此,曾是北大校長的胡適也有過一段論述,他在《東西文化之比較》中寫到:「科學之精神的處所,是抱定懷疑的態度;對於一切事物,都敢於懷疑,凡無真憑實據的,都不相信。這種態度雖是消極的,然而有很大的功勞,因為這態度可以使我們不為迷信與權威的奴隸。懷疑的態度也是建設的、創造的,是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中古的信徒基於信仰,現代的科學家則基於懷疑。」
我猜,林校長可能是正在忙於成立XXX思想學習討論會,沒有功夫理會那些封建腐朽吧。。。
最後,贈送看到的一篇非常有意思的短篇小說《委屈》
去年底經多道工序,提拔我為縣府辦秘書科長之事在縣府大院張榜公示。後不知什麼原因被擱淺了。經多方打探,是有人向組織部門舉報我業務不過關,並附上我為領導起草的講話稿,其中寫有:歡迎大家千裡條條,立臨我縣考察。
指出,還中文系畢業,一句話寫錯三個字,什麼水平的秘書。我不辯解不說明。只是晚上被老婆數落、質疑的扛不住了,才嘀咕一句:我寫錯字事小,領導念錯字,事大!
兩個月後,領導突然找我談話,說是市裡陳副市長要我去當秘書,徵求我的意見。我忐忑: "我行嗎? "
"你行,就你行。"領導肯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