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離我們有多近?
女性穿著的褲子就曾見證過歷史。
一百年前,女性穿褲子出門,很可能被冠以「有傷風化罪」逮捕。1932年,美國影星瑪蓮·笛特瑞就因為穿長褲在巴黎街頭行走而被抓,此事引起女權主義者大規模遊行示威,女性自由著裝的呼聲越來越高。
直到1950年,褲子才從男性專屬,逐漸成為了女性的常見著裝。
那麼回過頭想想,女性穿起了褲子,為啥男性不穿裙子呢?男人們也想過一個清爽的夏天!
衣著在古人眼裡是禮儀的一種,古代無論男女,都是「上衣下裳」制,而「裳」就是指裙子,所以在古代,男人只有穿裙子,才合乎禮儀。
不過不慌,古代能夠安心穿裙子的男人,也不是很多。
畢竟大部分人都還是勞動人民,是需要下地幹活的,要是天天長裙曳地,那是真的很礙事,並且「禮不下庶人」,也沒有規定強制庶人百姓為了「禮」穿裙子。
所以穿裙子,基本上都是貴族才能享受到的事。
古代貴族為了穿好裙子,會在腰上佩戴玉佩組,一方面是為了正姿態儀容,約束大步走動等「有失禮儀」的行為,一方面也是為了壓住裙擺,不然一陣風過來,一幫大老爺們忙著捂裙擺,場面會一度失控。
▲玉佩組
這也是為什麼秦漢時期,貴族士大夫見面聊天都是跪坐姿勢,主要因為其他的坐姿會走光。
我們學過《荊軻刺秦王》,荊軻刺殺一事敗露之後,有這樣一個動作形容,「箕踞以罵」,荊軻岔開腿像簸箕一樣席地而坐罵秦始皇。很多人初看會以為這裡荊軻嚇破了膽,但實際上,荊軻是在嘲諷秦王,岔開腿坐,在秦朝在皇宮之上,是非常不合禮儀,且會走光的動作,荊軻這樣坐,是在表示對秦始皇的蔑視不屑。
▲荊軻刺秦王·漢代石畫像
那麼普通人不穿裙子,穿什麼呢?
他們穿一種叫做「褌(kūn)」的褲子,其實就是內褲,貴族們也穿,不過外面會再套上裙子,普通百姓就直接自由地內褲外穿了。
而且這種可以外穿的內褲樣式也非常豐富,有三角褲:
▲龍山文化玉人 上海博物館藏
▲戰國·銅人(圖源琥璟明)
還有沙灘四角褲:
▲馬王堆漢墓出土導引圖局部·西漢
▲戰朱然墓出土漆器局部 ·三國(吳)
到了漢朝,漢民族和遊牧民族交流頻繁,漢人驚奇的發現,遊牧民族都會穿一種把腿包裹住的衣服,有了這種衣服,就可以暢快無阻的騎馬了。
於是中原地區的人們這才發覺了褲子的存在和它的好處——方便行動。
最開始的褲子名為絝,也叫做脛(jìng)衣,脛就是小腿的意思。
《格致鏡原》:「古人袴皆無襠」。
那時候的褲子和我們所想的相差甚遠,是一種真的只包裹小腿部分的「褲子」,就是兩個褲腿,大概長這樣:
當然這個裡面還是要穿我們剛才講到的內褲——「褌(kūn)」的。
▲南宋·開襠褲
▲百馬圖·宋代
有一段時間也流行過開襠褲:
▲黃昇墓出土的開襠褲·南宋
再後來,才有了非常接近於今天的褲子——連襠絝。
這裡有個冷知識,「紈絝子弟」裡的絝,就是指的這個內褲外面穿的打底褲,紈絝的紈是一種織造精細的絹布,前面說了,古人上衣下裳,而絝穿在裙子裡面,屬於內衣,古人對穿著很有講究,身上衣服按內外、上下有貴賤之分,把上衣、外衣看得很貴重,把下裳、內衣尤其是褲子看得很輕賤。
像紈這樣的好布料一般人家是捨不得用作褲子的。但是一些豪奢的貴族子弟就不惜用紈來做褲子。
後來紈絝就專指那些衣著華美、不務正業、膚淺輕薄的富家子弟。
在這些「絝」外面,很多人還是會套上個裙子意思意思,比如孫悟空的形象,就是這樣的裙子+絝的搭配。
▲太平樂事圖冊之一
所以,並不是男人們不能穿裙子,而是在歷史的進程中,他們拋棄了裙子選擇了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