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五千言,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義,答案自在其中。它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長期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老子通過對世態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點點滴滴積綻成了關於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據聯合國統計《道德經》己翻譯成70餘種文字,傳播到120多個國家。
《道德經》一書中,有十句經典語言,讀懂了這十句,就悟透了人生。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存在,那是因為有醜陋與之對比而給人美的感覺。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與之對比而給人惡的感覺。
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的對立中產生的。
2: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崇尚賢才與功名,人民就不會費盡心思爭名奪利,不去珍愛難得的財物,人民就不會去偷盜。
與其讓人民崇尚獎勵而爭得死去活來,還不如沒有獎勵制度,也避免了人民的爭鬥。
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初讀這句經典後,一時感到困惑、而又深感人生的不易。人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才會逐漸頓悟這句話其中的精髓。
天與地是不講感情的,對待萬物都一視同仁,就如同對待祭祀用的稻草狗,任憑它自生自滅,聖人也是無所謂仁愛,對待百姓就如同對待祭祀用的稻草狗一樣憑他們自作自息。
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最高的德行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爭。
「上善若水」四字,雖樸素但其所蘊涵著為人做事的最高等智慧,普通人值得用一生的時間去感悟。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
知人易,知己難。人都容易發現他人的缺點或不足,而對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卻一無所之。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初始的一,初始的一又生出陰陽的二,陰陽二氣相交而生三,混合的三生萬物。
《易經》中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兩兩重疊成64卦。以此內推可生成無數成卦。萬物、萬事以此而形成。
以上兩者道理如出一轍,只是殊途同歸罷了。
7: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過分珍惜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就必定會招致更為慘重的損失。
生活中我們可能會更偏袒某類愛好,如愛好收藏字畫,但其後果是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以至於給人一種"不務正業"的不佳形象。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聰明的智者不隨便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不是聰明的智者。
生活中真正有見識、有智慧的人通常是三緘其口,而只有那些毫無知識和頭腦的人才會誇誇其淡。且不知"公雞一嗚天下白,蟬叫一日無人理"的道理。
9: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災禍,幸福依傍在它的旁邊,幸福,災禍產藏伏在它裡面。
身邊發生的大小事情,不要只看表面現象,更要透過現象認清其內在本質,人才不會患得患失,從而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實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
其實這句話前半句與「忠言逆耳難聽」,道理一樣。世人都愛聽到讚美、誇耀之言卻厭惡別人對自己批評,提出缺點,那怕是肺腑之言。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仁矣。
巧言令色的人往往輕溥不務實,一味追求外在的悅人而不去修養內心仁德。其實就是「美言不信"。
《道德經》中有很多為人處世的精髓,但縱觀全書,我認為以上十點,值得用時間去慢慢解讀、領悟,只有悟透了這其中的道理,人生之書才易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