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在中國大地上歷來是重要的肉食來源,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豬是我國五畜(牛、犬、羊、豬、雞)之一,也是中華十二生肖之一,在古代經常用豬代表財富和生育,豬不像牛、羊、狗那樣適合遊牧遷徙,在遊牧民族的畜牧經濟中,豬是難養的動物,但是對於我們這樣的農耕民族卻是天然的肉食提供者,因此豬在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具有重要地位,甚至是古人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問題來了,在封建社會是需要避諱的,也就是在帝制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尊重,「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在明朝無疑最應該避諱的就是國姓朱,那麼朱和豬諧音,應該怎麼辦呢?皇姓和豬諧音,明朝的豬應該叫什麼?明朝人還有豬肉吃嗎?
在明朝歷史上其實還是有很多文字獄的,尤其是在朱元璋時期更是嚴酷,朱元璋出生草根,在當上皇帝之前為了生活當過和尚、參加義軍,不幸的青少年生活讓朱元璋心裡其實還是自卑的,所以登基以後凡是有賊,禿等字眼的句子都會被嚴查,一旦發現情況核實,立馬就是大開殺戒。
不過,話說回來,朱元璋因為出生貧苦也知道老百姓的不易,所以在對人們的日常主要肉食來源——豬上反倒不是很在意,據說朱元璋還曾經為了不為難百姓而給可愛的豬賜名「肥肥」。由於朱明政權的寬容,在明朝大部分時間,豬肉是可以叫豬肉的,明朝時期大多數皇帝也都不會在意「朱」與「豬」諧音,朱元璋在位時還曾寫過一幅對聯送給宰豬的人,由此可見明朝並沒有嚴令禁止吃豬肉,而且豬肉也是皇帝們愛吃的,一日三餐全部都有豬肉。不過,百姓因為敬畏皇權,還是稱豬肉為豚肉或彘肉,而且在古代,豬還是有別稱的,被稱作「豚」或「彘」。
不過,凡事也有例外,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時,因為自己不僅姓朱還生肖屬豬,於是立下規矩,要求民間皆不可以屠殺和食用豬肉,要求用羊肉替代。然而,此規定還沒實行多久,第二年,為了祭祀祖宗,滿城官員四處奔走,卻始終找不到可以宰殺的豬來孝敬祖宗,這種行為無疑是對老祖宗的冒犯。面對此種尷尬局面,明武宗自知是自己政策的緣故,心有愧疚,最終,為了不怠慢祖宗,順應民意,明武宗還是廢除了這條規定。因此,明朝再也沒有關於民間不可養豬的奇葩規定了。
在民間,豬還有一個十分霸氣的名字叫「萬裡哼」,豬肉也被稱為萬裡哼的肉。其實在中國歷史上,由於我們是農耕民族,和耕牛的感情自然很深,耕牛是人們的重要勞動力,所以歷朝歷代對牛的宰割都是禁止的,就算牛死了也不能吃的,而是要到官府報備。所以說雖然中國人很講避諱,但是中國人也是實用主義者和講感情的民族,並非迂腐、食古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