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14年遭受制裁後,俄羅斯經濟上採取的「向東轉」政策並沒有希望的那麼順利,人文,尤其是藝術領域,情況則好得多。近5年,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多場展覽,為公眾介紹亞洲藝術,既有古典藝術也有現代藝術。
展覽、藝術裝置、行為藝術
2017年至2018年,莫斯科藝術界最引人注目的事是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在車庫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和風細雨」展。之前,村上隆從未在俄羅斯舉辦過展覽。沒想到,希望了解村上隆作品的人遠超博物館預期。據車庫當代藝術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由於參觀者眾多,他們不得不緊急考慮新的排隊方式。展覽從2017年9月底舉辦一直到2018年2月,進博物館參觀的人幾乎都要在寒風中等待好幾個小時。
隨後幾年,車庫當代藝術博物館繼續邀請亞洲藝術家。博物館展廳安置了來自北京的中國女藝術家尹秀珍的藝術作品——《慢動作》是個藥丸形建築結構,觀眾可在其中走動。2019年,車庫當代藝術博物館同時邀請了兩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孫遠和彭宇專門按博物館定製打造行為藝術。
韓國女藝術家李·布爾的「被拯救的烏託邦」展今年11月在聖彼得堡的馬涅日中央展覽館開幕。這位藝術家的部分大型作品經重新製作,其中一些是專為馬涅日中央展覽館製作的,主要是將李·布爾的作品與俄羅斯前衛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展出。
「古典」博物館與時俱進
俄羅斯的博物館重視當代亞洲藝術,包括莫斯科普希金國家博物館和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國家博物館。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際,普希金博物館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家蔡國強首個俄羅斯個人展覽。「蔡國強·十月」展由戰火畫作展和「秋天」藝術裝置(一個用嬰兒車、嬰兒床和搖籃製成的16米椎體,裡邊種有白樺樹樹苗)展組成。博物館館長馬琳娜·洛沙克(MarinaLoshak)說:「我們選擇了最重要的,在我們看來最符合我們目標的當代藝術家,他能以非常複雜的藝術形式表現革命100周年這一主題。」
該展覽使博物館粉絲分成兩個陣營。一些人對博物館能與時俱進表示由衷感謝,而另一些則認為這種模稜兩可的展覽應去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博物館對批評反應平靜,回應稱將古典與當代藝術結合併非首次。「蔡國強·十月」展成為莫斯科最受歡迎的展覽之一,還獲得《俄羅斯藝術報》2017年最佳展覽獎。
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今年9月舉辦了類似模式的展覽——藝術作品加裝置展,邀請中國藝術家張煌一起合作。張煌以非同尋常的繪畫技術著稱,其作品是用佛教寺廟的香灰繪製而成。「張煌·歷史灰燼」是藝術家在俄羅斯舉辦的首場展覽,有些作品是基於對聖彼得堡的印象專門為俄羅斯展創作的。作為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內院的藝術裝置,張煌設計的巨大的「艾爾米塔什佛」佛像重7噸,用巨大的銅塊拼制而成。
與蔡國強的展覽一樣,張煌的作品也引起公眾兩種截然相反的反應。不過任何藝術(包括早已成為「經典」的印象派)都不止一次地在公眾中引發過辯論,因此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和藝術裝置的爭論也很自然。
傳統實用裝飾藝術不落下風
當然,俄羅斯的博物館並不是只展出當代的亞洲藝術品,2016年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舉行「完美細節·明治時代的日本藝術」展,2018年普希金博物館舉辦「江戶時代的繪畫和版畫代表作」展。不少日本藝術的狂熱粉絲每次都來參觀展覽。由於展品比較易損,作品的展出時間不能太長,所以展品在展出過程中更換過。
位於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博物館也舉辦了一些有趣的展覽。2017年博物館展出19世紀至20世紀初日本帝國寶藏,2018年展出來自上海博物館的中國明朝藏品,2019年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其間,上海和北京展出了莫斯科克裡姆林宮藏品。
舉辦如此大規模的藝術品展覽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俄羅斯與亞洲國家文化機構間聯繫通暢發達。比如,普希金博物館舉辦的「江戶時代的繪畫和版畫代表作」展是為慶祝俄羅斯日本年,莫斯科克裡姆林宮博物館與中國博物館的合作項目則主要得益於俄中兩國空前的友好關係。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博物館館長葉蓮娜·加加林娜(Elena Gagarina)說,觀眾對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展覽興趣很大,「對觀眾的調查結果表明,參觀故宮博物院藏品的觀眾50%以上參觀過一年前舉辦的中國明朝展」。莫斯科克裡姆林宮博物館資料顯示,展覽參觀人數達12萬人次,其中約1/10為中國公民。
本文刊載自《環球時報》「透視俄羅斯」專刊,內容由《俄羅斯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