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臺灣省最大的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並稱為中國三大博物館,其館內收藏有有北京故宮、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共達69.6萬餘件藏品。
不僅如此,在館內還收藏有許多明清兩朝時期的各種地圖,其中包括世界地圖、全國疆域地圖、城市規劃圖、山川河流走向地圖等等。這些館藏不僅對研究地理地貌的變化有著重要作用,也對探究我國古人的地理勘測技術和地圖繪製方法上面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收藏的清朝時期繪製的地圖(其中的20副),下期再為大家繼續帶來明朝地圖。(以繪圖時間順序排列)
康熙13年(1674年)
坤輿全圖
本圖為比利時人南懷仁採用橫軸等角方位投影繪製而成。全圖由東西兩個半球組成,均為墨色,內容包含今歐、亞、非、南北美、澳、南極等地之山川、國名、地名,另有少量文字註記。現在,《坤輿全圖》一份保存在保定市河北大學圖書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另一份則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康熙38年—43年(1699-1704年)
康熙臺灣輿圖(局部)
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單幅彩繪捲軸臺灣全圖,全圖絹本設色,橫長536公分,縱寬66公分。本圖由清廷委託西方傳教士測量、中國山水畫家完成,全圖以中國傳統山水技法繪製,內容以寫實手法描繪出十七、十八世紀臺灣西部由北到南的山川地形、兵備部署與城鄉生活等人文景觀,可說是當年臺灣社會文化生活及清初對臺灣地理知識的縮影。
康熙57年(1718年)
康熙皇輿全覽圖
由清康熙帝主持,中西方測繪人員合作,歷經十年測制的《康熙皇輿全覽圖》,是中國第一幅繪有經緯網的全國地圖,詳細地表示了地形、水系、居民地間相對集團及其名稱,長城以北使用滿文標註地名。該圖具有較高的精度,自清朝中葉至民國初年國內外出版的各種中國地圖基本上都淵源於此圖。
雍正元年—5年(1723—1727年)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本圖為傳統手繪山水地圖,設色淡雅,大海和河流為淺綠色,海面加繪鱗狀波紋,黑色雙線表示河流,大片淡黃代表土地,山脈形象逼真。相較於自然景觀的色彩斑斕,人文景觀相對簡要,除部分縣城、紅毛城、澎湖新城、淡水營、山川臺、炮臺等繪出實景外,其餘聚落一律以楷書標記,雖然簡要,卻是本圖史料價值所在。並且在圖上傳原住民部落多達一百八十多社,說明了雍正初年清廷對於臺灣的認識更深。
雍正元年—雍正8年(1723—1730年)
沿海全圖(局部)
《沿海全圖》,繪製者為陳倫炯,共計六幅,包括四海總圖、沿海全圖、臺灣圖、臺灣後山圖、澎湖圖和瓊州府圖。記載沿海一帶的府縣、山川、島嶼、要塞、炮臺。圖中繪有香港、澳門,這是迄今所見最早標註香港、澳門名稱的地圖。
雍正10年—乾隆8年(1732—1743年)
江西省輿圖
江西省輿圖,清初的絹本彩繪,共14頁,首頁為江西省全圖,其餘13頁為各分府的地圖。地圖方位上南下北,分別描繪各府區域內之山川、津梁、城鎮、塔寺觀庵及亭閣。在自然方面,重山水描繪,在人文方面,對名勝古蹟著墨甚細。
乾隆8年(1743年)
《大清一統志》附圖中的順天府圖
《大清一統志》共三部,第一部在康熙25年編撰而成,後乾隆和道光又在此基礎上進行編輯出另外兩部。在乾隆8年編撰的《大清一統志》還附有全國總圖、各省分圖、以及部分專題地圖。這些地圖多以《康熙皇輿全覽圖》為底圖摹繪而成。
乾隆12—42年(1747—1772年)
直隸通省輿地全圖(局部)
此圖以上北下的方位進行繪製的彩色地圖,覆蓋範圍有:東接渤海、遼東半島,西至太行山山西省界,北起內蒙古開平城、鹽池,南至黃河,描繪直隸全省的山川、城鎮、道路、長城、關隘。海水加繪波紋,以黃色雙線表示大河,綠色單線顯示小河,兼以文字註記源流。山嶺用簡潔的山形符號,詳細標註長城關隘的名稱,用不同的方形符號表示府、州、縣治城市,紅色單線表示驛路,藍色單線表示各府州界限,不同縣界。圖內特別用紅色線條圈出:明陵、清東陵、西陵(僅標清世宗泰陵),圓明園、南苑、熱河行宮及湯泉,用紅色點線描繪由京師北京去清東西陵、熱河行宮的道路,並以紅房子表示沿途行宮。
乾隆25年(1760年)
坤輿全圖
這幅《坤輿全圖》不是康熙年間南懷仁繪製的,而是蔣友仁繪製的絹本彩繪地圖,一共二軸,採用球狀投影法,為東、西兩半球圖。此圖是在南懷仁《坤輿全圖》的基礎上,新增了哈密以西及南疆地區,標出南懷仁圖中未標示的葉爾羌、喀什噶爾、塔什乾等地名,內容也更為準確。並且圖中文字詳細介紹各洲各國的名稱、範圍、山脈、河流、湖泊等。
乾隆25年(1760年)
臺灣蕃界圖(局部)
此圖右起沙碼磯頭,左止於雞籠山,繪出臺灣西半部,採用傳統山水畫法。本圖特色是自臺灣南方下苦溪口到北方獅球嶺繪有蜿蜒不斷的紅線或藍線。依據本圖卷端的說明,紅、藍線為漢、番分界,紅線為舊定界、藍線為乾隆25年(1760年)新定界。臺灣中部紅藍兩線並存,從兩線的分布來看,藍線更往內山推進,可見當時漢人不斷向內移墾。
乾隆26年—47年(1761—1782年)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部分)
乾隆年間,由何國志、劉統勳編纂的《西域圖志》是清代第一部完整、詳實的介紹新疆史地的著作。書中共有地圖33幅,新圖21幅,歷代舊圖12幅,記載了清朝經營、管理、開發新疆的各項措施和成果。後有多圖援引採用,如乾隆及嘉靖時期的《大清一統志》。
乾隆中葉
臺灣輿圖(局部)
輿圖南起沙碼磯頭、北至大雞籠城、東迄山地、西抵海,沿海包括若干島嶼沙洲及澎湖群島等。輿圖中無固定比例尺,但使用符號精美,山嶽遠近層色分明,聚落以小厝的寫實手法表現,頗有古意。輿圖中所示地名,可與今地名對照,所以此圖是提供臺灣古今地名演變的第一手數據。
乾隆52年—嘉慶17年(1787—1812年)
各省沿海口隘全圖(局部)
各省沿海口隘全圖,絹本彩繪,長卷,本圖卷首北起盛京(今遼寧),南至交趾界(今越南),範圍包括中國沿海七省。地圖方位上西下東,陸地在上,海洋在下,視點由海上望向陸地,對行政區域、地理景觀、海防信息描述詳細,輔以文字敘述行船須知、海防守則。卷末繪有海南島、臺灣和澎湖。
道光12年(1832年)
皇朝一統輿地全圖
道光十二年由董方立、李兆洛編纂的《皇朝一統輿地全圖》,是根據《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內府輿圖》編繪的全國地圖。道光12年(1832年)首次刊行,共六冊,分省、分幅繪製,經緯線與計裡畫方同時並存的地圖。
道光22年(1842年)
《海國圖志》(部分)
林則徐被貶後,委託好友魏源在其《四周志》上增補而成的《海國圖志》,總共五十卷,附地圖二十四幅。後來將其擴充為60卷附地圖24幅和100卷附地圖75幅,是我國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地理知識的地圖集。
鹹豐元年(1851年)
大地全球一覽之圖
《萬國大地全圖》的原繪製者為葉子佩,道光25年由湯景初刻,《大地全球一覽之圖》原稿即《萬國大地全圖》,鹹豐元年春由六嚴重刊繪製。
同治2年(1863年)
《大清一統輿圖》(局部)
此圖是同治2年由鄒世詒、晏圭齋參照了《皇朝一統輿地全圖》的畫法,將經緯線與計裡畫方融於一圖,編繪《大清一統輿圖》,廣為流傳,對經緯線製圖法的宣傳、推廣,起了一定的作用。
光緒12—25年(1886—1899年)
《大清會典圖》(局部)
光緒12年,大清會典館成立,開始編纂《大清會典圖》,於光緒25年(1899年)刊行。全書共分為禮、樂、冠服、輿衛、武備、天文和輿地七類,《皇輿全圖》為輿地的總圖,總圖和分圖除蒙古、西藏等邊疆各省外均進行全國重新測繪,對於研究中國近代測繪史具有重要意義。
光緒30年—宣統3年(1904—1911年)
《歷代輿地圖》(部分)
楊守敬編纂《歷代輿地圖》,是中國清代最著名的歷史考證地圖集。繪有《歷代輿地沿革總圖》及春秋戰國到明代各行政區域圖,其中隋代以前地圖多附有序、表或札記等。圖以朱墨二色套印,墨色為古地名,朱色為今地名,古今對照,便於查閱,圖注中亦對歷代《地理志》的訛誤進行補正。
光緒32年(1906年)
《二十世紀中外大地圖》(中國全圖)
《二十世紀中外大地圖》(世界全圖)
由周世棠、孫海環編譯的彩繪世界地圖集,腐蝕銅版精印。全圖集有世界全圖6幅、洲全圖及各國分圖41幅、中國全圖及分省區圖25幅。另在相關圖幅中附重要都會等小圖58幅,包括有其他的專題地圖如:《天體圖》、《地球測繪圖潮流、雨期及排水圖》、《海面同溫度圖》、《夏至後氣壓及風位圖》、《磁石偏差圖》、《植物分布圖》、《世界水陸圖》、《世界人種及宗教圖》等。
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清朝時期繪製的地圖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下一期咱們在一起聊聊其館藏的明朝時期繪製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