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品之清朝時期繪製的20副地圖

2020-09-05 歷史TOP榜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臺灣省最大的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並稱為中國三大博物館,其館內收藏有有北京故宮、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共達69.6萬餘件藏品。

不僅如此,在館內還收藏有許多明清兩朝時期的各種地圖,其中包括世界地圖、全國疆域地圖、城市規劃圖、山川河流走向地圖等等。這些館藏不僅對研究地理地貌的變化有著重要作用,也對探究我國古人的地理勘測技術和地圖繪製方法上面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收藏的清朝時期繪製的地圖(其中的20副),下期再為大家繼續帶來明朝地圖。(以繪圖時間順序排列)

No.1 坤輿全圖

康熙13年(1674年)

坤輿全圖

本圖為比利時人南懷仁採用橫軸等角方位投影繪製而成。全圖由東西兩個半球組成,均為墨色,內容包含今歐、亞、非、南北美、澳、南極等地之山川、國名、地名,另有少量文字註記。現在,《坤輿全圖》一份保存在保定市河北大學圖書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另一份則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No.2 康熙臺灣輿圖

康熙38年—43年(1699-1704年)

康熙臺灣輿圖(局部)

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單幅彩繪捲軸臺灣全圖,全圖絹本設色,橫長536公分,縱寬66公分。本圖由清廷委託西方傳教士測量、中國山水畫家完成,全圖以中國傳統山水技法繪製,內容以寫實手法描繪出十七、十八世紀臺灣西部由北到南的山川地形、兵備部署與城鄉生活等人文景觀,可說是當年臺灣社會文化生活及清初對臺灣地理知識的縮影。

No.3 康熙皇輿全覽圖

康熙57年(1718年)

康熙皇輿全覽圖

由清康熙帝主持,中西方測繪人員合作,歷經十年測制的《康熙皇輿全覽圖》,是中國第一幅繪有經緯網的全國地圖,詳細地表示了地形、水系、居民地間相對集團及其名稱,長城以北使用滿文標註地名。該圖具有較高的精度,自清朝中葉至民國初年國內外出版的各種中國地圖基本上都淵源於此圖。

No.4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雍正元年—5年(1723—1727年)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本圖為傳統手繪山水地圖,設色淡雅,大海和河流為淺綠色,海面加繪鱗狀波紋,黑色雙線表示河流,大片淡黃代表土地,山脈形象逼真。相較於自然景觀的色彩斑斕,人文景觀相對簡要,除部分縣城、紅毛城、澎湖新城、淡水營、山川臺、炮臺等繪出實景外,其餘聚落一律以楷書標記,雖然簡要,卻是本圖史料價值所在。並且在圖上傳原住民部落多達一百八十多社,說明了雍正初年清廷對於臺灣的認識更深。

No.5 沿海全圖

雍正元年—雍正8年(1723—1730年)

沿海全圖(局部)

《沿海全圖》,繪製者為陳倫炯,共計六幅,包括四海總圖、沿海全圖、臺灣圖、臺灣後山圖、澎湖圖和瓊州府圖。記載沿海一帶的府縣、山川、島嶼、要塞、炮臺。圖中繪有香港、澳門,這是迄今所見最早標註香港、澳門名稱的地圖。

No.6 江西省輿圖

雍正10年—乾隆8年(1732—1743年)

江西省輿圖

江西省輿圖,清初的絹本彩繪,共14頁,首頁為江西省全圖,其餘13頁為各分府的地圖。地圖方位上南下北,分別描繪各府區域內之山川、津梁、城鎮、塔寺觀庵及亭閣。在自然方面,重山水描繪,在人文方面,對名勝古蹟著墨甚細。

No.7 《大清一統志》附圖

乾隆8年(1743年)

《大清一統志》附圖中的順天府圖

《大清一統志》共三部,第一部在康熙25年編撰而成,後乾隆和道光又在此基礎上進行編輯出另外兩部。在乾隆8年編撰的《大清一統志》還附有全國總圖、各省分圖、以及部分專題地圖。這些地圖多以《康熙皇輿全覽圖》為底圖摹繪而成。

No.8 直隸通省輿地全圖

乾隆12—42年(1747—1772年)

直隸通省輿地全圖(局部)

此圖以上北下的方位進行繪製的彩色地圖,覆蓋範圍有:東接渤海、遼東半島,西至太行山山西省界,北起內蒙古開平城、鹽池,南至黃河,描繪直隸全省的山川、城鎮、道路、長城、關隘。海水加繪波紋,以黃色雙線表示大河,綠色單線顯示小河,兼以文字註記源流。山嶺用簡潔的山形符號,詳細標註長城關隘的名稱,用不同的方形符號表示府、州、縣治城市,紅色單線表示驛路,藍色單線表示各府州界限,不同縣界。圖內特別用紅色線條圈出:明陵、清東陵、西陵(僅標清世宗泰陵),圓明園、南苑、熱河行宮及湯泉,用紅色點線描繪由京師北京去清東西陵、熱河行宮的道路,並以紅房子表示沿途行宮。

No.9 坤輿全圖

乾隆25年(1760年)

坤輿全圖

這幅《坤輿全圖》不是康熙年間南懷仁繪製的,而是蔣友仁繪製的絹本彩繪地圖,一共二軸,採用球狀投影法,為東、西兩半球圖。此圖是在南懷仁《坤輿全圖》的基礎上,新增了哈密以西及南疆地區,標出南懷仁圖中未標示的葉爾羌、喀什噶爾、塔什乾等地名,內容也更為準確。並且圖中文字詳細介紹各洲各國的名稱、範圍、山脈、河流、湖泊等。

No.10 臺灣蕃界圖(臺灣民蕃界址圖)

乾隆25年(1760年)

臺灣蕃界圖(局部)

此圖右起沙碼磯頭,左止於雞籠山,繪出臺灣西半部,採用傳統山水畫法。本圖特色是自臺灣南方下苦溪口到北方獅球嶺繪有蜿蜒不斷的紅線或藍線。依據本圖卷端的說明,紅、藍線為漢、番分界,紅線為舊定界、藍線為乾隆25年(1760年)新定界。臺灣中部紅藍兩線並存,從兩線的分布來看,藍線更往內山推進,可見當時漢人不斷向內移墾。

No.11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

乾隆26年—47年(1761—1782年)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部分)

乾隆年間,由何國志、劉統勳編纂的《西域圖志》是清代第一部完整、詳實的介紹新疆史地的著作。書中共有地圖33幅,新圖21幅,歷代舊圖12幅,記載了清朝經營、管理、開發新疆的各項措施和成果。後有多圖援引採用,如乾隆及嘉靖時期的《大清一統志》。

No.12 臺灣地圖(臺灣輿圖)

乾隆中葉

臺灣輿圖(局部)

輿圖南起沙碼磯頭、北至大雞籠城、東迄山地、西抵海,沿海包括若干島嶼沙洲及澎湖群島等。輿圖中無固定比例尺,但使用符號精美,山嶽遠近層色分明,聚落以小厝的寫實手法表現,頗有古意。輿圖中所示地名,可與今地名對照,所以此圖是提供臺灣古今地名演變的第一手數據。

No.13 各省沿海口隘全圖

乾隆52年—嘉慶17年(1787—1812年)

各省沿海口隘全圖(局部)

各省沿海口隘全圖,絹本彩繪,長卷,本圖卷首北起盛京(今遼寧),南至交趾界(今越南),範圍包括中國沿海七省。地圖方位上西下東,陸地在上,海洋在下,視點由海上望向陸地,對行政區域、地理景觀、海防信息描述詳細,輔以文字敘述行船須知、海防守則。卷末繪有海南島、臺灣和澎湖。

No.14 皇朝一統輿地全圖

道光12年(1832年)

皇朝一統輿地全圖

道光十二年由董方立、李兆洛編纂的《皇朝一統輿地全圖》,是根據《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內府輿圖》編繪的全國地圖。道光12年(1832年)首次刊行,共六冊,分省、分幅繪製,經緯線與計裡畫方同時並存的地圖。

No.15 《海國圖志》

道光22年(1842年)

《海國圖志》(部分)

林則徐被貶後,委託好友魏源在其《四周志》上增補而成的《海國圖志》,總共五十卷,附地圖二十四幅。後來將其擴充為60卷附地圖24幅和100卷附地圖75幅,是我國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地理知識的地圖集。

No.16 大地全球一覽之圖(萬國大地全圖)

鹹豐元年(1851年)

大地全球一覽之圖

《萬國大地全圖》的原繪製者為葉子佩,道光25年由湯景初刻,《大地全球一覽之圖》原稿即《萬國大地全圖》,鹹豐元年春由六嚴重刊繪製。

No.17 大清一統輿圖

同治2年(1863年)

《大清一統輿圖》(局部)

此圖是同治2年由鄒世詒、晏圭齋參照了《皇朝一統輿地全圖》的畫法,將經緯線與計裡畫方融於一圖,編繪《大清一統輿圖》,廣為流傳,對經緯線製圖法的宣傳、推廣,起了一定的作用。

No.18 《大清會典圖》

光緒12—25年(1886—1899年)

《大清會典圖》(局部)

光緒12年,大清會典館成立,開始編纂《大清會典圖》,於光緒25年(1899年)刊行。全書共分為禮、樂、冠服、輿衛、武備、天文和輿地七類,《皇輿全圖》為輿地的總圖,總圖和分圖除蒙古、西藏等邊疆各省外均進行全國重新測繪,對於研究中國近代測繪史具有重要意義。

No.19 《歷代輿地圖》

光緒30年—宣統3年(1904—1911年)

《歷代輿地圖》(部分)

楊守敬編纂《歷代輿地圖》,是中國清代最著名的歷史考證地圖集。繪有《歷代輿地沿革總圖》及春秋戰國到明代各行政區域圖,其中隋代以前地圖多附有序、表或札記等。圖以朱墨二色套印,墨色為古地名,朱色為今地名,古今對照,便於查閱,圖注中亦對歷代《地理志》的訛誤進行補正。

No.20 《二十世紀中外大地圖》

光緒32年(1906年)

《二十世紀中外大地圖》(中國全圖)

《二十世紀中外大地圖》(世界全圖)

由周世棠、孫海環編譯的彩繪世界地圖集,腐蝕銅版精印。全圖集有世界全圖6幅、洲全圖及各國分圖41幅、中國全圖及分省區圖25幅。另在相關圖幅中附重要都會等小圖58幅,包括有其他的專題地圖如:《天體圖》、《地球測繪圖潮流、雨期及排水圖》、《海面同溫度圖》、《夏至後氣壓及風位圖》、《磁石偏差圖》、《植物分布圖》、《世界水陸圖》、《世界人種及宗教圖》等。


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清朝時期繪製的地圖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下一期咱們在一起聊聊其館藏的明朝時期繪製的地圖。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品之明朝時期繪製的14幅地圖
    上期為大家介紹了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20幅清朝時期繪製的地圖,今天繼續為大家帶來其館藏中,明朝時期繪製的14副地圖。咱們就一起看看明朝時期的地圖繪製技術和對地理的認識程度,與清朝有什麼區別。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是以李澤民繪製的《聲教廣被圖》和僧清浚繪製的《混一疆理圖》為基礎合成的。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對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無比自豪
    乍一看感覺是肯定遠遠不如北京故宮宏偉的,但是裡面的珍寶不論是品質還是數量可是著實可觀的。館藏品應該都是中正先生和夫人從北京故宮挑選的珍品,我們幾乎用光一個上午和半個下午,採取走馬觀花的參觀方式,也只能將就著把第一展區基本看完。
  •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國民黨撤離前精選文物,珍寶質量要超越北京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即為「臺北故宮臺北故宮館藏文物國寶無數,親身前去方能一睹舊藏之精華。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傑先生之力回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
  • 臺北故宮博物院紀錄片《銅版記功》呈現乾隆時期中歐交流
    新華網臺北9月25日電(記者曹檳 陳鍵興)以清朝宮廷《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銅版畫為主題的4K高清紀錄片《銅版記功》,日前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映。40分鐘的影片呈現了乾隆皇帝的西北戰功、銅版畫委託法國製作的始末,以及銅版畫製作技法等。
  • 中國旅遊景區大全之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士林區,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在臺北市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與珍貴藏品
    博物館名稱臺北故宮博物院,英文名Taipei Palace Museum,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回溯歷史,其繼承了數千年華夏民族文化之珍稀,肩負了開物成務的重大使命。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主要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處的皇家珍藏,成為了臺灣多元文化源流極重要一部分。
  • 臺北故宮博物院:感覺中華文化之絕妙,臺北的魅力!
    據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要看完的話要很多很多年,所以展出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我們去的時候正好碰到唐伯虎書畫展,真跡多多啊! 看完故宮真感覺中華文化之絕妙啊!臺北的魅力,我想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因為有故宮博物院,這個集中華瑰寶的地方,所以建議至少流出半天時間慢慢體會。故宮博物院到藏品真是嘆為觀止,分為書畫,瓷器,擺件等,分為三層樓。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中國的藝術瑰寶在20世紀前,多集中於皇宮內府,20世紀初集中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紀中葉,一宮國寶紛飛兩岸,「故宮博物院」也隨之有了兩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分別庋藏著中華民族的國寶。  國寶遷往海島  故宮,顧名思義,舊王朝的宮殿,指的是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1924年,愛國將領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強令「皇帝」溥儀出宮。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華稀世瑰寶的收藏地
    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灣省臺北市,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館藏文物達70萬餘件,所收藏的都是眾多稀世瑰寶,包括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
    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真容。 ——白巖松 熟悉兩岸文化的人也許都有這個印象: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
  • 臺北故宮博物院:紅簷綠瓦,頗具中國古典建築之美
    故宮博物院,裡面真是人山人海,由於裡面的展館內不得照相,所以外面留念吧!據說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展品每半年更換一次,30年不帶重樣的!真的很佩服蔣委員長,有眼力!館內珍藏的65萬件傳世珍寶,絕大多數來自北京紫禁城。由於受展廳面積所限,通常每3個月會換一次展品,若想把這裡所藏60餘萬件稀世文物逐個亮相,至少需要30年時間。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簡歷
    歷任臺北故宮博物院秘書、編輯、展覽組長、研究員兼組長等。並且曾任教於輔仁大學、政治大學。2002年在輔仁大學成立博物館學研究所並擔任所長至2008年。2008年5月20日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主要履歷:臺北故宮博物院秘書室任職(1972年-1983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展覽組組長(1983年-1999年)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2002年9月1日-2008年5月20日)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系暨法文研究所教授、輔仁大學教育發展資金室主任兼任教授、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
  •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故宮國寶宴」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故宮國寶宴」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06-26  央視網消息(中國新聞):臺北故宮博物院有著舉世聞名的中國文物藏品,現在又有了令人驚豔的美食---「故宮國寶宴」。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那些奇珍異寶們
    臺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很文藝的城市,這裡不僅有美味的食物,還有數不盡的展覽。我一直很想去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那裡的文創產品垂涎已久 。對,是垂涎已久,都說中國的故宮文物一半在北京,一半在臺北 ,那麼臺北之行一定要來到這裡。
  • 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臺北故宮博物院古代玉器欣賞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又稱中山博物院,屬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臺北故宮收藏和保存了中國絕大多數的國寶,包括著名的翠玉白菜和毛公鼎在內;所館藏的文物從夏朝一直到清朝甚至包括炎黃遠古時期,涵蓋了整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
  • 臺北故宮博物院精品陶瓷賞析
    故宮是中國歷史上明清兩代二十四個皇帝居住的皇宮。這裡也珍藏著數以百萬計的珍貴文物。
  • 博物館 | 細數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坐落於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臺北故宮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
  • 記者手記:臺北故宮博物院:那一派直抵人心的「中國風」
    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題:臺北故宮博物院:那一派直抵人心的「中國風」新華社記者趙丹平 趙博 陳鍵興在臺北駐點採訪,故宮博物院是記者每次必然會光顧的地方。2017年7月1日到9月28日,臺北故宮推出「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特展。圖為7月13日,一位觀眾在孔子畫像前模仿孔子作揖動作。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上任伊始「雄心勃發」,宣稱任內將推動「故宮臺灣化」,迅即引爆島內批駁聲浪。臺北故宮博物院之所以被冠以「故宮」之名,其來歷兩岸中國人無不知曉。
  • 臺北故宮博物院宣布調整票價 臺北故宮博物院票價多少
    臺北故宮博物院27日宣布,從2018年1月1日起,位於臺北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普通參觀券價格由250元(新臺幣,下同)調高至350元,團體票價格由230元調高至320元;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南院)參觀券價格由250元調整為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