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的文化,來自對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能動反映;先進的生產力,來自對生產前沿審時度勢的探索。40多年來,深圳一直站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新模式探索的最前沿,從生產實踐,到制度建立,再到觀念更新,取得了系統的、多層次的成果,為改革開放全面成功推廣,提供了一整套系統的觀念與經驗。當然,深圳的改革歷程,是一個步步為營的過程。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所取得的成功,主要在於以一系列驚心動魄的實踐,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突破制度的堅冰,在摸索中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制度、新機制、新關係,形成新的發展模式;那麼,在完成試驗田式的探索之後,深圳取得的新突破,則是在國內經濟轉型和國際新經濟背景之下,結合自身優勢而完成的產業升級和觀念升級。在升級換代過程中,深圳已經取得開闊的國際視野,在國際上也形成自身的影響力,在國內則擁有黨中央強有力的支持和更成熟的制度後盾。
在這個過程中,深圳作為探索者、排頭兵所探索出來的一系列成功經驗,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構成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深圳人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建立與繁榮,做出了一系列有利於國、有益於民的大膽探索,其間所形成的開拓進取精神,已經凝聚成為一種可以稱為「深圳精神」的東西。深圳的系列探索實踐,是對黨的老一輩革命家改革開放、發展生產力理想的具體實踐。從全國來看,改革開放40餘年,在我國沿海、沿江、沿線甚至內陸地區建立起國家級或省市級高新區、開發區、自貿區、保稅區等,形成了類型眾多、層次多樣的多元化改革發展新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深圳提出的新要求,正體現著這種一貫思路的延續和戰略高度的提升。深圳的拓荒意義不但沒有過時,而且產生了新的內涵。深圳被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角色,從改革開放試驗田,到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種身份的轉變,是新時代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成果,也是深圳作為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國際經濟新格局中扮演的新角色。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繼續解放思想、真抓實幹,改革開放再出發,在新時代走在前列,在新徵程勇當尖兵,是新時代賦予深圳的新任務。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不論是國家,還是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為代表的大城市所面對的國際政治形勢和經濟形勢,比以往都要複雜很多,需要我們做出更睿智和更高瞻遠矚的決策,以應對更複雜的產業形勢和政治形勢。從這個角度看,新時代深圳改革開放、開拓進取的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需要的勇氣和毅力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繼續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因世界大勢,應國內態勢,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為動力,在經濟特區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圍繞新時代經濟特區發展進行深入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完成城市發展與國家發展的統一,完成繼承與創新的統一,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添新的生動範例,為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新的經驗,推進新時代經濟特區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城市生態等方面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是新時代賦予深圳的新使命。
新時代推動新實踐,新實踐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呼喚新理論。講好深圳故事既是時代所需,也是中國學者的責任。為了總結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改革探索的經驗,為深圳改革探索提供學者的觀察和視角,深圳市社科院組織市內外的專家學者對深圳經濟特區4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十部著作,作為《深圳改革創新叢書》的特輯出版。《深圳改革創新叢書》作為深圳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成果,此前已經出版了六個專輯,在國內引起了一定的關注。這套《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改革創新研究特輯》,既有對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發展歷程的回顧,也有結合新使命而進行的新探索。希望這些成果,為未來更深入和更高層面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論資源。這套叢書也是學界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對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一份獻禮。
深圳經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 趙劍英 等著
內容簡介:深圳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40年來波瀾壯闊的創新發展歷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縮影。本書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從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法治建設、社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建設、黨的建設、國際化建設等方面系統梳理和提煉了深圳特區40年來的創新做法和發展經驗,深刻闡釋了深圳經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間的內在聯繫,即深圳經驗印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此基礎上,本書還就深圳40年後再出發,開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徵程進行了展望。
深圳故事:經濟、社會和環境的轉型
■ 陳金海 主編
內容簡介:「深圳故事:經濟、社會、環境轉型」項目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與聯合國人居署合作,旨在為世界勾畫出隱匿在深圳40年改革發展成功實踐中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國際化的深層邏輯,是推進全球城市發展經驗相互借鑑、相互促動的一個精彩案例。聯合國副秘書長、人居署執行主任邁穆娜·穆赫德·謝裡夫女士(Ms. Maimunah Mohd Sharif),親自為項目成果作序,指出「深圳無疑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成功故事,其發展經驗值得全球其他新興城市和經濟特區借鑑」。
聯合國人居署採用國際研究視角,整合全球學術資源,通過「深圳故事」項目多維度解析深圳。項目團隊由聯合國人居署、德國慕尼黑大學、義大利安娜核心大學、波札那大學、中國社科院、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機構13名專家組成。「深圳故事」項目共分為六個章節,力圖從深圳在全球城市價值鏈中的位置、財政政策、經濟增長、城市規劃、基礎服務、環境保護六個方面,探尋40年來深圳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背後的基因密碼,向世界展示深圳完全不同於西方傳統城市化發展的新模式。「深圳故事」項目生動講述了深圳開闢的全球化城市發展新語境,為世界人類城市發展貢獻「深圳智慧」和「深圳方案」。
深圳密碼——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 吳定海 主編 謝志巋 副主編
內容簡介:現代化是一個歷史趨勢,有著各種不同的模式。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來,創造了一個後發現代化的成功範例。對深圳現代化經驗,有各種不同的解讀。本書認為,除了改革開放政策和各種天時、地利、人和因素,讓投入者獲得合理回報、發揮市場作用、培育和形成現代產業鏈(集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視契約和法治、有限有為高效的政府治理等制度創新,是深圳現代化的獨特密碼。先行示範區的新定位,為深圳未來發展確定了新的目標和制度優勢。
新時代深圳全域協調發展前瞻
■ 袁義才 主編
內容簡介:本書簡述了深圳區域發展重心的不斷遷移歷程,從羅湖中心、福田中心到南山前海中心,經過特區內外一體化提升,蝶變成多中心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本書對於新時代深圳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促進全域協調發展的現實基礎、方向目標、實施路徑作了前瞻性研究,從加強與周邊地區協作的視角,圍繞規劃建設大深圳都市圈目標,對深圳如何推進深莞惠3+2經濟圈聯動建設,進一步深化深港合作,加強廣深合作和珠江兩岸融合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
新時代中國經濟特區理論與實踐
■ 曹天祿 主編
內容簡介:新時代經濟特區理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新時代經濟特區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為主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組成部分,是新時代經濟特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和為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而奮鬥的行動指南。新時代經濟特區理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必然邏輯,具有獨特的思想特質和實踐特徵,並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經濟特區、怎樣堅持和發展經濟特區這一「經濟特區之問」,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世界意義。目前,中國經濟特區已形成了以深圳為代表的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大格局。本書對深圳、上海(浦東)、海南、雄安等不同類型的經濟特區進行了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新時代經濟特區理論必將隨著我國經濟特區的發展而不斷得到豐富、完善和發展。
深圳經濟特區40年
■ 袁曉江 主編
內容簡介:本書採取「縱橫交錯」「點面結合」的寫作方式,研究深圳經濟特區40年的發展歷程、重大事件、成功經驗等,全景式展現深圳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
本書作為一本學術著作,不僅要考證史料,更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展望未來。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我們全體作者借本書的出版,謹向深圳經濟特區致敬!
深港合作40年
■ 賴明明 陳能軍 等著
內容簡介:本書將深港合作置於改革開放大背景下,從經濟、文化、社會、民生等方面梳理深港合作的機理與模式,探索「一國兩制」下的深港合作發展路徑,展望攜手雙贏的未來。深港合作源遠流長,繪就了一幅地緣相臨、人緣相親、習性相近、開拓創新、奮鬥拼搏、改革開放的歷史畫卷,註定是中國改革開放史最耀眼的篇章。深港是瀕臨南中國海的「揚帆之地」,深港合作推動經濟發展,繁榮市場,提高民生,增進交流,豐富了區域經濟合作理論,也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提供了成功樣本。
深圳產業政策40年
■ 南嶺 著
內容簡介:40年來,深圳從落後的農業經濟形態轉變為創新力、競爭力較強的現代產業體系,離不開有效的產業政策。這些政策主要有:構建產品、勞動、土地、技術、資本等市場體系,培育市場主體,為產業成長提供基礎性制度安排;利用利益等經濟槓桿影響產業主體行為;以放鬆行政管制、吸引人才、發展教育等綜合政策工具支持市場;將創新作為城市主導戰略,促進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豐富而一致的政策推動了深圳產業進步和轉型。本書提供了以上政策的主要經驗和理論闡釋。
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深圳探索
■ 譚剛 主編 申勇 彭芳梅 副主編
內容簡介:本書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重大國家戰略格局,全面梳理雙區建設對深圳灣區核心引擎的部署安排,借鑑國際一流灣區經驗分析深圳增強核心引擎功能和發揮核心引擎作用的基本條件及主要路徑。在此基礎上,從科技創新驅動、改革開放引領、優勢產業牽引、生態文明涵養、人文理念聚力、營商環境支撐、發展平臺助推、空間格局優化、海洋經濟共育九個方面,深入剖析深圳當好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推進路徑及具體舉措。
中外經濟特區比較研究
■ 袁易明 劉暢 姬超 等著
內容簡介:本書力圖通過開展中外經濟特區的比較研究,比較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經濟特區建立邏輯、功能使命、成長績效,分析比較經濟特區發展的政治前提、政策支持、社會和文化特徵,進而分析經濟特區的獨特發展特徵與借鑑價值。通過比較研究揭示中國經濟特區的建設模式和特有的實踐經驗,以及建設模式和實踐經驗對發展中國家具有的不同於其他經濟特區的借鑑價值。展現中外經濟特區建立和發展的差異性特徵,特別是,顯示中國經濟特區發展模式與經驗的特有借鑑價值,展示中國經濟特區對發展中國家未來建設經濟特區、發展經濟特區的指導意義,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經濟特區中發揮示範功效,提供經濟特區建設的中國方案。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