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中考勝利,是一件讓全家人都很開心的事情。而進入高中校門則意味著全新的開始,在這三年的求學之路上,高中生會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對於新高考地區的高一新生來說,選課走班「6選3」就是高中生活的第一個考驗。
新高考改革後,考生選擇的高考科目組合,會對後續的高考分數、志願選擇都會有很直接的影響。那麼如何選擇,才能讓自己在未來的等級考試中拿到更高的分數,又能保證今後填志願的時候有足夠的選擇範圍呢?筆者認為科學的選科決策是非常重要的。
做決策,並不是追求方方面面周全的「完美」,而是通過獲取有效的經驗和信息,權衡利弊,抓住重點,達成最大價值。對於高中「6選3」而言,有5大因素需要學生和家長充分權衡考慮——
一、學科能力
學科能力是做選科決策的第一參考因素。學科能力好,相當於一個好的起點。選擇優勢學科,其意義不言而喻。學生和家長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判斷自己學科基礎的強弱:
分數——分數是權衡學科基礎的最直觀的數據,歷次考試平均得分高,就說明該學科的基礎較好。排名——由於新高考採用等級賦分制,最終賦分分數取決於名次,因此排名也是衡量學科基礎的重要依據。排名不應局限於班級或學校排名,最好能夠參考全市(區)排名進行判斷。層次越高,範圍越廣,其參考價值越大。知識掌握程度——可以根據平時學習情況或試卷分析,從各個知識點的得分率或正確率來看,知識掌握得越全面,學科基礎越牢固。
由於分數可能受試卷難易影響,排名可能受區域水平影響,知識掌握程度可能受主觀臆斷影響,以上三個方面需要綜合來看,不能片面分析,才能夠對學習基礎有一個比較全面、客觀的判斷。
二、學科潛力
學科潛力是影響選課後高考成績的一個X因素。有些同學可能個別學科的基礎較差,但仍有通過後續努力,後續趕超其他人的可能。一般來說,判斷學科潛力主要可以參考以下兩個方面:
學科素養——學科能力可以進一步剖析為學科核心素養,是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逐漸發展形成的,包括思維轉化、邏輯推導、人文素養等等。如果具備該學科所需要的核心素養,那麼在學習過程中會更易理解吸收和靈活應用,提升也會更快。學習習慣——學習習慣包括學習方法、方式、節奏等,是學生在小學、初中這9年學習過程中逐步累積形成的。不同的學習習慣應對不同學科,其學習效率也是不一樣的。
由於提升空間存在太多隱性因素,不能主觀評判,建使用權威的測評系統進行測量,參考客觀數據進行分析。
三、興趣傾向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可以增強自己學習的動力,事半功倍。興趣傾向看似很容易判斷,但實際上其幹擾因素是很多的。比如一名學生很喜歡物理,但這並不能就表明他一定是對物理學科有興趣,因為有可能該生是對物理老師有興趣,或者是因為前期學科難度不大,自己能夠考出一個不錯的分數。像這種情況是不穩定的,假如分班後換了物理老師,或者後續物理學科難度增大,都可能會導致學生對物理的態度發生極大的改變。
因此,興趣傾向的評定一定不能太過主觀,學生和家長應該多了解一些有關興趣傾向的知識,如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等,同時還可以藉助一些興趣測評的道具、遊戲、測試等,幫助自己更準確地判斷興趣傾向。
四、報考限制
對於新高考改革實施地區,各大學會發布各專業關於科目選擇的要求,唯有按照要求選擇了必選科目,高考時才能填報該專業。這是學生和家長必須了解的。選科時,一定要掌握準確信息,切實根據大學發布的要求進行選科,萬不可憑經驗主觀臆斷。比如,很多大學的心理學會要求選考物理,因為心理學重視邏輯思維能力,強調數據的測量、統計和推導。如果學生和家長想要報考心理學,卻未了解心理學的學科要求,很可能因此作出錯誤決策。
對於同一個專業,不同大學對於科目選擇的要求可能是不一樣的,有的大學會要求考生必須選考某一門或多門,也有的大學則不限制選考科目。
五、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可以算作是專業選擇的衍生,是在專業銜接基礎上更長遠的考慮因素。現在已不像以前那樣,大學畢業了才考慮就業問題,家長應在高中階段便開始為孩子規劃職業發展。這就要求學生和家長需要多了解職業信息,進行職業體驗,讓學生對職業有更清晰、更客觀的認識。
以上5大因素是一個整體,應該綜合考慮,不能簡單憑單一因素判斷決策。此外,以上分析都是立足於選科而言,實際上5大因素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學生和家長在選擇選考科目時,要本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態度,多向專家諮詢,獲取專業建議,避免走彎路。
我是Note,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評論、收藏、點讚、轉發!你的每一份鼓勵,都將是我堅持原創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