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子的「齊物論」對後世影響很大,「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
莊子雖是名人,大家都知道其名諱,可是他給後人的影響,還是有很多人,是不知道莊子的。關於他的思想、典故很多經典之作流傳至今,比如「莊周夢蝶」、「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等等。
小編今天想說的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句經典是出自《莊子·內篇》。
【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呵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理解】
人的一生中,或許我們只能選擇(或者偶遇)一個異性,作為心裡的那個唯一,作為自己「相濡以沫」的對象,恩愛著,慢慢到老,到白頭,聽起來就很讓人感動。
而「相忘於江湖」則是另一種境界,選擇放棄強烈的感情來換取平穩的生活。這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勇氣,而是一種大愛,忘我的去愛對方。這或許需要更大的坦蕩、更淡泊的心境吧。茫茫人海中,我們難道不是經常需要「相忘於江湖」的這種離別嗎?這就是真正的愛情、友情、親情等不同情感中需要加以區別對待的參照。
曾經肝膽相照、風雨同舟、相濡以沫這些都是人們期盼與渴望的愛情、友誼的境界,這種故事肯定會有,也許你就曾經經歷過、看見過、聽說過……相濡以沫,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佳境,但是莊子說了,這並不是最真實最無奈或最終的。最無奈而最終的情況是,海水終究要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是要相忘於江湖。是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這就是人們千古以來面對婚姻與愛情、愛情與友誼的困惑與選擇。
如果我們依然有了相濡以沫的另一半,那麼即使遇見了再讓你動心的人,大約還是「相忘於江湖」更能感動世間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