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馨直播講解行書的臨帖與創作

2020-08-28 書畫介

7月26日,由北京畫友藝術交流中心、號外藝術策劃的《書法論道》直播準時開講在線觀看,特邀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楊廣馨與書畫愛好者一起探討「行書的臨習與創作」為題的線上直播。

直播現場,楊廣馨分別向大家講解了書法臨帖的重要性、臨習什麼、行書的創作技巧以及臨摹到創作的轉換關係,層層深入絲絲入扣,對於行書的臨帖與創作做了鞭辟入裡的分析,令觀眾受益匪淺。

直播現場 楊廣馨講解書法臨帖的重要性


直播伊始,楊廣馨指出,臨習名碑名帖的重要性。他指出,臨習是基礎,是一個書家必須走過的歷程,從古至今均是如此。書法的學習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要求學習書法要有專心致志、刻苦鑽研的學習態度與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楊廣馨作品


楊廣馨指出,碑帖是我國歷代書跡保存和流傳的重要形式。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學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懷仁集《聖教序》、米芾《蜀素帖》、文徵明的小楷等等對後世有極大地影響。


楊廣馨作品


「在臨帖中你要注意輕重、虛實、濃淡、正欹的變化,一旦熟練掌握筆法筆勢和結體,自然會水到渠成。」楊廣馨表示,臨帖是藝術升華、藝術再創作的過程,臨摹的多了,對字帖的理解會逐步加深,字帖中的藝術思想、表現手法等規律就能潛移默化的進入到你的腦海裡,為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打下基礎。


直播現場 楊廣馨示範講解行書字形的變化


隨後,楊廣馨以《伯遠帖》《赤壁賦》為例直播講解行書的字形變化以及行書的四大類型。他表示,行書作為書法字體的一種 ,書寫時要注意字形的變化,大小穿插,體勢的動靜相交,字距的疏密變化,使作品生動活潑與結體的流美的特點相契合。每一行的大小、輕重、欹側構成了書法藝術的元素,切忌大小統一、輕重一致。


楊廣馨作品


對於臨帖和創作的轉換,楊廣馨認為,要重視臨創結合。臨帖時要學會記憶,記結構、記點畫等的訓練,在臨帖時要有意識地加入自己的書寫風格,學會借鑑古人和現代書寫的整體安排,並且嘗試體驗不同形式的創作,提升自我的應對能力和創作水平,有意尋找字帖的風格的對立面,進行創新,切忌隨意塗抹、草率應付,此時,便進入了書法創作的階段。


直播現場 楊廣馨創作作品

楊廣馨強調,技法需經過長期的、正確的訓練才能形成,書法語言從古代發展到現在,是經過不斷地傳承。意境是靈魂,「只有技法沒有靈魂的作品不可能是優秀的」楊廣馨談道,「意境是通過哲學、音樂、美術及生活各方面的不斷修養、不斷提煉得來的。因此,學習書法,除需要循序漸進地勤學苦練外,還要加強多方面的修養,也就是說,學書法還要在字外下功夫,以文化涵養來滋養書寫技巧,創作出真正的精品。」


楊廣馨作品


最後,楊廣馨現場創作行書書法作品,向大家傳授書寫技巧,展示起筆、收筆的路徑、字形的變化、布局的安排等,大小相兼、疏密得體、收放結合、濃淡相融,體現出優美而流暢的風度。

藝術簡介

楊廣馨 字宗翰,號一蓬,別署積跬廬。1955年北京出生,滿族。大學本科,曾就讀於首師大書法藝術碩士研究生課程班,現供職於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任藝術教研室主任,2002年獲北京市首屆中青年「德藝雙馨」獎、「特級教師榮譽稱號」,2017年被中國文聯、中國書協評為「送萬福、進萬家」書法公益活動先進個人。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民進北京書畫院副院長、清華美院客座教授等職。

相關焦點

  • 楊廣馨直播講解示範行書的臨帖與創作
    7月26日,由北京畫友藝術交流中心、號外藝術策劃的《書法論道》直播準時開講在線觀看,特邀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楊廣馨與書畫愛好者一起探討「行書的臨習與創作」為題的線上直播。直播現場,楊廣馨分別向大家講解了書法臨帖的重要性、臨習什麼、行書的創作技巧以及臨摹到創作的轉換關係,層層深入絲絲入扣,對於行書的臨帖與創作做了鞭辟入裡的分析,令觀眾受益匪淺。直播現場 楊廣馨講解書法臨帖的重要性直播伊始,楊廣馨指出,臨習名碑名帖的重要性。
  • 「書法論道直播間」楊廣馨——講解示範行書的臨帖與創作
    直播現場 楊廣馨講解行書的臨帖與創作7月26日,由北京畫友藝術交流中心、號外藝術策劃的《書法論道》直播準時開講在線觀看,特邀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楊廣馨與書畫愛好者一起探討「行書的臨習與創作」為題的線上直播。
  • 「書法論道」楊廣馨將做客直播間——談「行書的臨習與創作」
    直播主題:《書法論道》——談行書的臨習與創作直播時間:2020年7月25日 上午10時(周六)直播方式:識別上圖二維碼觀看直播>特邀書法家:楊廣馨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楊廣馨 字宗翰,號一蓬,別署積跬廬。
  • 楊廣馨將做客《書法論道》直播間 談「行書的臨習與創作」
    直播主題:《書法論道》——談行書的臨習與創作直播時間:2020年7月25日 上午10時(周六) 直播方式:識別上圖二維碼觀看直播或微信公眾號關注書畫圈特邀書法家:楊廣馨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組織機構:號外藝術北京畫友藝術交流中心媒體支持:今日頭條、雅昌、百家號、書畫介、
  • 楊廣馨書法藝術作品欣賞
    楊廣馨的行草書最令我折服。其用筆以方為主,剛強勁健,耿耿不折,力避嫻熟圓滑,嫵媚纖弱。其結構穩中求險,似正反斜,正不板滯,欹不失勢,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其行氣如銀河飛落,一瀉千裡,有時布局左右晃動,搖曳生姿,但絕無忸怩作態之弊。
  • 北京書協副主席楊廣馨,14幅傑出行書作品展,秉承經典翰墨芳馨
    楊廣馨  楊廣馨的書法字寫的中規中矩,繼承傳統,發揚傳統,是我們這些愛好書法人的榜樣。有些人傳統書法沒學好就談創新,把字寫得不像字,像鬼畫符一樣,這是不應該提倡的。楊廣馨是書壇裡極少配享有「書法家」稱號的人。其認真寫字的態度和作品中展示出來的對中國書法的傳承,是中書協很多自以為是者不具備的。他們更多的只會耍政治手腕而已。要說楊廣馨的作品中有習氣很重的筆畫,就其字字獨立已經嚴重影響了行書的氣勢,而書法第一要素是氣韻生動,顯然本作品中就就缺乏整體氣韻。
  • 直播|胡紫桂:如何通過「集字」走向書法自由創作
    、會創作,創作出好作品,得到書界的認可,成名成家。然而,書法創作又極其不易,許多人朝臨暮寫,廢寢忘食,十年八載還不知創作為何物,臨摹時可以有模有樣,創作時則一籌莫展,甚至不知如何下筆,平時臨帖所學怎麼也與創作銜接不起來,徒有一身「依葫蘆畫瓢」的臨帖功夫而無處施展。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從臨摹過渡到創作呢?究竟該如何將平日所學化為己用,巧妙地融入創作中去呢?
  • 「視頻直播」張世俊談行書創作中的問題
    直播現場 張世俊談行書創作中的問題7月19日晚上8時,由北京畫友藝術交流中心、號外藝術策劃的《書法論道》直播準時開講在線觀看,特邀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協藝術顧問張世俊與書畫愛好者一起探討「行書創作中的問題」,分享創作經驗,交流創作歷程,令觀眾受益匪淺。
  • 臨帖與創作
    臨帖與書法創作,臨帖是為書法創作作準備的,創作的作品優劣,來自臨帖的質量。臨帖臨像了,沒有經過自己很好的消化吸收,不一定能夠進行書法創作。臨帖一是靠勤奮
  • 「書法論道直播」張世俊談行書創作中的問題
    直播現場 張世俊講述行書創作中的問題7月19日晚上8時,由北京畫友藝術交流中心、號外藝術策劃的《書法論道》直播準時開講在線觀看,特邀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協藝術顧問張世俊與書畫愛好者一起探討「行書創作中的問題」,分享創作經驗,交流創作歷程,令觀眾受益匪淺。
  • 書法臨帖,要不要像?看看祝允明臨寫的王獻之行書《廿九日帖》
    可是呢,很多朋友光記住了神採大於形似,在具體臨帖的過程中,根本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光去想著表現神採了,不怎麼看重形態上的相似程度。對於初學者來說,這麼想是很難學好書法的。蔡襄之所以強調神採,是因為人家的功力已經到了層次,我們呢,基礎都沒打好,又有什麼資本去談神採呢?就像明代王履說的那樣:「取意舍形,無所求意。失其形,意云何哉?」
  • 趙孟頫行書集字古詩10首,從臨摹走向創作
    學習書法,從臨摹走向創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人苦苦臨摹了十幾年的書法,最後還是不會創作,他們把臨帖和創作割離開了,沒有做好二者的轉換訓練,帖臨寫的很熟練,一創作還是自己原來的字。 我們知道臨帖的目的就是為了創作,就是為了形成自己的字體,自由的去書寫,不以創作為目的,臨帖也就失去了意義。
  • 《行書學習指南》特輯第十三篇:如何臨帖
    如何臨帖  臨帖的步驟、方法和要求,應該說對具備不同書法基礎的人都得有所不同,不同的個人經驗在方法、步驟上也是會有差異的。這裡所介紹的臨帖步驟、方法、要求,是對初學者來說的,是從嚴格練習基本功角度出發的。為了打好紮實的基本功,又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和效果,就得講究方法。
  • 實力派書家李炯峰談國展行書創作:隨行就勢,因勢賦形,一任自然
    他以大字行書作品入展,下面是他的入展作品——《蘇東坡<與賈耘老>一則》。編輯作品局部編輯編輯編輯編輯編輯北京李炯峰入展十二屆國展的行書作品《蘇東坡<與賈耘老>一則》創作手記:本次國展餘有幸以三種書體入展,行書作品寫的是蘇軾的一篇短文,系餘閒暇時翻書,讀至東坡《與賈耘老》一文,文中所述東坡與友交往軼事,頗覺有趣,遂以八尺整紙書之。
  • 【人物畫創作】鮑古風公益直播課開播(附直播視頻)
    3月12日晚上8時,中國畫名家鮑古風公益直播課開播。直播現場,鮑古風老師結合課件和現場繪畫示範,直觀教學。鮑古風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作品多次獲得全國性畫展大獎,多次獲中國文聯青年藝術家創作國家資金扶持。中國美協選派駐法國訪問學者。本次課程全程視頻在線公益直播。
  • 【書法藝術】《董茂芸臨帖選——行書》(四)
    【書法藝術】《董茂芸臨帖選——行書》(四) 2020-09-06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臨帖是創作的源泉和依據
    最近,曹寶麟先生說:「想玩書法,就要臨帖。」看似是一句俏皮話,卻意味深長,他談到了書法學習的本質問題。書法的本質,體現在書法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字形結構、用筆和書寫技巧,是書法的實用價值;筆墨情趣、藝術風格和個人修養,則是書法的審美價值。學習書法的方法是從臨帖到自運再到創作,由一帖到旁及多帖、迂迴漸進、循環往復、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 鄭智化書法:臨帖功底紮實,行書飄逸瀟灑,瘦金體頗得宋徽宗神韻
    鄭智化書法:臨帖功底紮實,行書飄逸瀟灑,瘦金體頗得宋徽宗神韻鄭智化是一代人的回憶,他的一曲《水手》,不知道激勵了多少年輕人,成為了迷茫人心目中的指路明燈。不僅如此,鄭智化的個人經歷也是非常的傳奇。其實,鄭智化書法確實是行家裡手,不像其他明星那樣帶著玩票性質,而是實打實的臨帖。在鄭智化的社交平臺不難發現,他發了大量的臨帖習作。由此可見,鄭智化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臨帖練習,臨帖功底也極為紮實。其中,有兩幅臨帖書法作品很有代表性。第一幅書法作品,所寫內容選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 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等的臨帖技巧!
    3、關於行書的臨習1、學習行書以臨摹《聖教序》為宜。2、從某種意義上說臨帖是臨書者理解力和功力的總和。臨帖要堅持讀、摹、臨三結合,讀以得其趣,通過讀將範本中的點、畫、構、勢、結體等特點深深印入腦海中;摹以得其形,字之神韻不能離開結構,在讀的基礎上就要專心致志於字跡中,記準各種字型;臨以得其意,經上兩步的努力,這一步就會如魚得水,再略參己意,發韌自己的積累,進入準創作。
  • 學書法不可不知的幾個臨帖問題
    昨天我嘗試著進行了一場直播課程,主要是為學員梳理一些關於臨帖的問題,並且點評一部分的學員習作。點評習作的內容呢,我們已經以視頻的形式發出,這裡主要是整理一下,我們在直播中,所梳理的幾個臨帖的問題。1、為什麼要臨帖?2、臨帖的目的是什麼?